八个非常准的心理学现象

2018-01-13 03:36
新传奇 2017年45期
关键词:洗车公车心理学家

生活中你是否会经历过:洗车必下雨;等公车太久没来,你刚刚想走远打车,回头公车就来了;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总有些事情,自己越不希望某个结果,它越会发生。为何总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心理学家德瑞斯科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这就是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想改变就越难实现

你是否听过或是说过这样的话:“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每次都这样?”又或者你有这样的感慨:“我真的很想要瘦身,可我就是坚持不下去,该怎么办啊?”

想要改变真的有那么难吗?

因为,我们的大脑它是懒惰的,害怕困难的,所以,一下子如果改变的幅度太大,难度太大,那它就不干了。那么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改变的门槛”。

例如,你原来每天都晚上一点多睡觉,现在想要在晚上十一点前睡觉,这个改变幅度太大,不太现实。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比平时提早15分钟睡觉。等到习惯了以后,再提前15分钟。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早睡了,而这个晚睡的习惯就改掉了。

怕什么,来什么

为什么偏偏是我?生活中你是否会经历过:洗车必下雨;等公车太久没来,你刚刚想走远打车,回头公车就来了;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似乎每人都能感觉到,总是有些事情不会出现自己希望的结果,而越不希望的那个结果,它越会发生。初次看到墨菲定律会觉得真是神准的概括,但这应该和人的选择性记忆有莫大关系,不顺的事总是比顺顺利利的事给人最深的印象和记忆。

其实你洗车后却没下雨的次数占多数,这些多数你并不会注意到,因此很容易被遗忘,你只会对洗车后下雨的糟糕情绪记忆深刻,所以在你的记忆里不自觉地就认为“洗车就会下雨”。并且当“洗车就会下雨”这个想法在你脑中扎根后,你就会因为身边出现的符合“洗车会下雨”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你脑中的这个想法。

“棒打鸳鸯拆不散”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越是受到阻碍的爱情就越是发展得坚定。心理学管这种现象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那么,为何会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呢?心理学家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种选择自由和所选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受人控制的傀儡。一旦他人替自己做了选择,并把该选择强加给自己时,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那种事物,同时也更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那种事物。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不看好的一对情侣,不要批评任何一个人做的不对,也不要给他们关系下“你们在一起肯定长久不了”的定论。

越炫耀什么,就越是缺什么

如今,打开微信、微博总能看到许多人晒美食、名牌、新手机、旅游照等。越来越多的人与大家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爱炫耀的人。从心理学上来看,炫耀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

首先,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现代人吃穿不愁,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希望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网上更新动态是希望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得到关注,满足被尊重的需要;通过“晒”让久未联络的老友、老同学找到谈资,互相了解近况,满足交往的需要。其次,一个人炫耀什么往往说明内心缺什么。如晒名牌包、新手机的人可能缺自信或头脑空空如也,需通过炫耀物质提升价值。再次,人在幼年心理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他评”阶段,即把父母、老师等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这个时期遇到挫折,容易在成年后极度渴望他人的回应、关注。

越不让做,越要做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然后调查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结果挂“严禁胡乱涂写”牌子的洗手间,被涂写的情况更加严重。

儿童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追溯到了两岁,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可怕的两岁”。给他们一样玩具,他们偏想要另一样;把他们抱起来,他们拼命挣扎着要你放下;把他们放下,他们又声嘶力竭地要你抱抱。

心理学家表示,逆反心理常常奏效是因为人们有自立的需求。“认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比起因为被强迫、威胁、羞辱或者害怕关系终结而去做,是更有动力的。”

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发火

与容易向亲人“发火”相对应的往往是对外人“谦逊有礼”,想必大多数人会用“在外面”和“在家里”做区分,而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际交互情境。在中国的文化中,“君子慎独”是一条至高的标准,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最真实的反应在于他独处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心理学家荣格有人格面具一说,这就是“在外面”,我们都戴着面具在与别人交往,我们选择了面具,同时也受锢于面具。

虽然在亲人之间也会存在着隐私,但是亲人间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独处”时那真实的自己的。因此“在家里”的环境下,与亲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什么情绪便会直接地表达出来,同“在外面”相比而言,少了一个“该不该”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过程。并且“在家里”给予我们一种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反而很容易将“在外面”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随便找一个理由宣泄出来。

怀疑答案错了,改!

考试答题时,如果怀疑某道题做错了,有的人可能会坚持自己的第一选择,还有人则会修改答案。到底怎样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呢?

据英国“心理博客”网站日前报道,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当怀疑答案可能有错时,果断进行修改,可能正确率更高。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约75%的人认为坚持第一选择是最好的。可他们综合了70多年的33项同类研究却发现,坚持到底并不一定是最佳策略。怀疑自己有错时修改答案,反而有利于提高答题正确率,增加考试的总体成绩。心理学家克鲁格和威尔茨等人表示,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坚持第一选择,是因为“要不要改答案”这一纠结的过程使人痛苦,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它,最终造成误导。

生活中同样如此,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换一个思路,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第一次刺激能缓冲第二次刺激

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其中一个男孩,每个周末都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一束红玫瑰;而让另一个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送出一束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不同,第一个女孩在情人节那天表现得相当平静,甚至还抱怨有其他女孩得到了大把的花;而第二个女孩收到玫瑰花时,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同样的刺激,一个铭刻在女孩的心中,一个却被忽视。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这即是著名的“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生命时报》2017.2.11等)

猜你喜欢
洗车公车心理学家
德国最成功的洗车门店——Mr.Wash
洗车
谁更难过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漫画
APP看世界之让手机帮你洗车吧!
第二批公车拍卖总成交902万元
大象洗车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