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14 03:20王秋霞严奕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王秋霞 严奕峰

【摘要】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是指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古希腊的形成萌芽期、文艺复兴的复兴和近代教育家们的发展期以及当代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演变期,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对当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顺应自然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01-03

一、西方自然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躯干和灵魂本是一体的,“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的灵魂和非理性的灵魂,非理性的灵魂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所以人的灵魂由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构成”[1]。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教育仿效自然”的观点,并认为教育应该按照人的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发展规律进行,遵循个体发展的身心规律,开启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先河。

在文艺复兴时期,黑暗中世纪的禁欲教育和坐而论道式的经院哲学教育为人文主义者们所反对,他们提倡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现世生活,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使人获得自尊, 反对封建等级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和多才多艺的人”,如: 弗吉里奥的“通才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是完整的、全面发展的,这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观的教育,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使得品德与智慧的提升,发扬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观点,能够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不断向健康、和谐的方向趋近;维多利诺是弗吉里奥的“通才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又被称为“快乐之家”, 是当时欧洲大陆人本学校的典范,他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主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反对中世纪时期的体罚, 强调校舍的选择,应该是环境优美的,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差异,利于儿童学习和生活的,让他们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自由的发展。

文艺复兴使得教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人们开始关注自然,把自然科学的一些理论运用于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吸收旧时代神学思想的基础上,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指导原则。 他在《大教学论》中说:“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也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与虔诚的种子[2], 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他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主的光辉,他认为,不论是在世间万物还是在人类的活动中都存在着一种“秩序”也就是普遍规律,因此,万事万物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都应该遵守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 基于此,他把学校进行了阶段的划分: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并且,他还依据个体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的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进行教育: 1-6岁,婴儿期,上母育学校; 6-12岁,儿童期上国语学校; 12-18岁,少年期,上拉丁语学校; 18-24岁,青年期,上大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自然和普遍的法则,认为教育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和天性来施展,由此提出了几个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儿童兴趣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

随着社會的继续发展,来到了18世纪,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无疑是自然主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给当时的封建社会旧秩序以沉重的打击。他主张人性本善,持有“性善论”的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每个人都没有社会性,都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人类后来变坏了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克服了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创造了一些适应生产生活的工具,学会了一些新的技能,组成了社会,私有财产渐渐产生,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产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尤其是发展到暴君专制的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 就如,他在《爱弥儿》中说到:“出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3],由此,他认为自然是好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他也与同时代的其他的启蒙学者一样,持有感觉论的观点,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归于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据此,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共同作用而成的,只有这三种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由于自然的教育不是人为能够改变和控制,所以只能使后面二者即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向自然的教育倾斜、靠拢,要想实施“归于自然”的教育便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的、有效的教育。培养自然人是教育的目的,但是并不是与世隔绝、与社会隔绝的人,而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首先,“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 其次,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再次,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最后,自然人还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而生。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正确的看待儿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提倡“消极教育”即成人的不干预、不限制,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和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向和自然特点,防止来至于外界的不良的影响,以及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自己认识到行为的后果来进行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后来一大批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让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中心。 因此,卢梭也被人称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裴斯泰洛齐在吸收卢梭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之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开启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他认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裴斯泰洛齐是瑞士平民教育家,一生都在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平民教育事业而努力,抨击当时教育的不平等。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深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尊重个性自由和解放,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一方面,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把人性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开启了自然主义心理学化的新章程。

福禄贝尔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他在吸收盧梭人性本善的基础上, 也认为人性是善的,神性是人的本质和根源,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球体哲学,球体法则、连续发展的观点、自我行动统一这几个方面。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统一的原则,即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后认识上帝,最终达到三者的统一。能够自觉和自由的表现出上帝的精神是教育的实质,帮助人类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是教育的任务;发展的原则,福禄贝尔第一次把“进化”的概念透彻而充分的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之中,他认为人性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改变了以往人性因阶级出身而定的等级论,教学就要适应发展这一原则,通过教育教学促进人性不断的演变,把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东西发扬出来,人的成长也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和协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对矛盾即儿童的天性和环境,因此,需要发现两者之间可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达到二者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原则,在福禄贝尔看来,神性是人性的本质和根源,所以人性肯定也是善的,据此,从人性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实施教育来看,教育教学的最初标志是宽容和顺应,这仅仅是保护性的,然而全部教育的目的和追求正是自由和自觉;创造的原则,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是有创造性的,那么教学也应该有,并且应该仿效。统而观之,福禄贝尔提出了系统化的幼儿教育理论。

第斯多惠作为近代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提出了“完善教育”的培养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人的先天属性为基础,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智力因素,促进其人生目的的实现。由此,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便产生了。 他认为教育必须要遵循自然和天性以及必须要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和要求,教育应该包括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特有的文化。他是首次提出教育要适应社会状况和发展的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他不仅从理论上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还在师范教育中,从实践的角度论证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对于自然教育的发展和师范教育的进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儿童与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推动教育实践良性发展。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高,近代以来,师范教育和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潮开始出现在欧美各国,并逐渐的汇聚成一场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此,希望通过教育的发展来缓解社会的矛盾,对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新教育运动中,出现了很多关注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的新式学校,如:罗素创办的皮肯希尔学校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在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更多的发展个人主义,强调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 按照不同年龄进行分组教育,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蒙台梭利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承认人性本善,在遗传为中心的前提下,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自由的环境,使其在其中自由的发展。

杜威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吸收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其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论,他认为,“经验”是个体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其他要素的连续的、互动的过程,不仅个体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对环境起作用,调和了中世纪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问题,对现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他阐述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4]的教育本质论观点,他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使以儿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各种心理机能不断生长、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各种本能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并且,杜威强调,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活动中和情境中进行的,由此进一步提出“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他还指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直接经验的过程,于是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眼中有儿童,更要做到心中有儿童,转变教育理念,以儿童的本能活动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儿童对于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在课程设置方面,杜威强调活动和情境的创设,并且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立,确定落实儿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他的经验教育论较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更关注个体的自主性,一方面,个体不仅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起作用,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经验教育充满了实践性,在反对形式化教学、非自然主义教学和非人本主义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他认为知识是主观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变动、不同的情境下,知识需要进行重组,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基于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自主性参与、兴趣、动机,在尊重主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强调主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过程。杜威的思想对整个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批判传统教育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现代教育逻辑体系,强调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尊重其自然发展的顺序和兴趣,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总而言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到演变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们不断探索的结果,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家们研究的角度各异,但是其核心都是围绕更好的促进儿童发展来展开,他们深刻的研究了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当今社会,自然主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索。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确立了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立性,拒绝把儿童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认为儿童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可发展、可教育的独立个体,反对把儿童当成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的语言、世界观和认识,文艺复兴时期就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思想和个性的解放。夸美纽斯在其“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中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发展的差异性;卢梭也在其自然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让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良性发展。

2.教学要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儿童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求知的内驱动力,离开了儿童的内驱动力,儿童的主体地位就很难实现,所以夸美纽斯提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则,他指出,凡是“强迫孩子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的害了他们”,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起来”;卢梭也认为,好奇心是第一本原,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即儿童的好奇心越旺盛,求知欲也就会越大,所以,他提倡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观察儿童的特点和倾向,防止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兒童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于裴斯泰洛齐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关键因素,强调兴趣教学,反对强制性教育;福禄贝尔在幼儿教学中,自创了“恩物”的教学用具,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因此,她提出“工作”一词,让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发展自我;杜威在设置课程时,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即活动的方式呈现,如:园艺、烹饪、印刷纺织、唱歌、讲故事、阅读等形式。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点,创设课程,是激发儿童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课堂中,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老师应该首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如: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语言缺乏激情、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教学反思,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明白儿童的年龄特征、阶段性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儿童是教学的出发点,调动其内在动力。

3.提倡发现教学

卢梭是最早系统的论述发现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第一本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引领下,儿童开始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和人,本能的去寻求知识,在卢梭看来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热爱知识、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能力更为重要。首先,让儿童热爱知识;其次,教给儿童寻求知识的路径和方法。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追求知识本身。第斯多惠在其教师教育中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斯兵赛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发现知识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们对发现学习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发现学习主要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获得。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利于学生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情境。发现学习就其意义而言,不同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是主体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增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4.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自然主义教育者提倡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儿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点,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儿童在情境中主动的探究,亲自参与到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促进者、引导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不同于传统教学对于教师的定位。杜威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外界环境不断重组、建构地过程,儿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参与活动,不断获得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情境的创设者,儿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相互配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合作共享、共同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能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

5.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们的教育是近乎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接受式教育,社会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是作为工具而被培养和生产的,由此,教育只是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而忽略了个体本身的需求,造成人的异化发展,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当代信息化社会,能力本位和知识经济对人的完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关注个体个性特征、才能、志趣、劳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自然主义教育家们的教育目的在于对个体的培养和发展,促进个体身心的良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成为有理性思维的人;夸美纽斯的现世目的也是促进个体德行、智慧、身体的完美发展;卢梭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自由、自然、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摆脱封建社会的羁绊,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新人;裴斯泰洛齐是希望通过教育来促进儿童能力的全面发展,学习生活技能,适应生活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个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化特征,是在吸收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而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新标准,尊重人的发展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并充分的利用这些规律,更有效的对个体实施教育,更好的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总结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从萌芽到成熟到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在于其对于人性的关怀,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深刻揭示了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不仅仅对于教育发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更有巨大的意义。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科技高速发展,尤其应该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一方面,社会是教育的归宿,而另一方面,个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在遵循个体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健康、自由的发展,也对我们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50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2015重印):6-62

[4]曾容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J].教育前沿,2017:257

作者简介:

王秋霞(1993-),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严奕峰(1975-),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