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探究

2018-01-14 03:20陈杰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陈杰明

【摘要】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盛。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富足程度。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国富,举国上下必须要凝心聚力发展经济。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休戚相关。为了持续不断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建构一些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如今的世界第二经济体,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归功于中国经济体制划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也是如日中天、突飞猛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进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06-02

古人云:“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其经济体制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如何考量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合于一个国家呢?显而易见,如果一种经济体制与某个国家的国情相符,能够切实推动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那么,毫无疑问,这种经济体制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就是非常适合的。然而,随着这个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在这样的时候,这种经济体制就会成为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于是,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由之路。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所以计划经济在建国初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已经极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于是,华夏大地上就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如同一条腾飞的巨龙,迅猛发展、屡创新高。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毋容置疑,中国经济令世人瞩目的今天,归功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包干到户、设立特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建国初,由于受到多年战争的创伤,大量田地荒芜,国家一穷二白,人民食不果腹,经济萧条没落。正是在这种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背景下,人民公社应运而生。不可否认,人民公社在建构初的那种时代背景,确确实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在人民公社时期,全国上下修建了大量水库,这些水库为日后工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民公社集体包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暴露出来了诸多问题,如在一些人民公社,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些问题极大地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严重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偷偷地”在一份份土地承包合同书上面按上了自己的指头印。于是,包干到户就成为了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小岗村农民大包干正就是中国土地产权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包干到户既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包干到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还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包干到户让中国农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此次会议彻底否认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为思想路线,并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中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华夏儿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接受的沉痛的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开放不仅体现在对内开放,还体现在对外开放。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对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才使得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市场,进而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入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曾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财力不足、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国家的集中统一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1]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曾几何时,市场经济曾被视作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计划经济曾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对于这一错误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在邓小平这段精辟论述的指引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时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入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步持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对以往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了破天荒的否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计划经济应该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划时代的突破。

在以往,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国有企业中,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对于企业的盈亏漠不关心、对企业的效益事不关己。不可避免地,国有企业的发展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然而,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国有企业拥有了多项自主权,国有企业的盈亏、效益等与国有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经济收入紧密挂钩。于是,国有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都干劲十足,都在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尽职尽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面贯彻了按劳分配的收入制度。

事实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折衷句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时政治背景下曾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计划经济的绝对正确的,是不可推翻的。而市场经济又被看作是计划经济的对立面。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如果将市场经济掺入到计划经济体制中来,无疑是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破坏。正是因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提法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情况,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反过来,国企改革的自身要求和生动实践,也促使我们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2]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脱离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还是脱离计划的市场经济,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的。

基于此,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截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样,公有制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是对公有制经济的一个补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两大课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此外,为了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仔细审视中外经济学经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首屈一指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中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显而易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要么是行政审批、要么是指令性计划,甚至是长官意志。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私有制是其主体。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才是主体。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习近平经济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代此前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临中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不断续写着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历史新篇章。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经济强势来袭。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就成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善于把握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聚焦到实体经济之上。如,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等。

前面提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自然也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当前,举国上下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确权工作。土地确权为实现小农户向现代农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必须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大政方针的全面实施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抓住了中国经济升级的“牛鼻子”,提出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讲,就是要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究竟是怎样调整的呢?可以形象地用“加减乘除”来表示。“加”,其实上就是补短板。比如说,为了补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短板,要想方设法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减”,实质上就是去产能。如,钢铁、水泥以及玻璃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也要特别注重去除产能。“乘”,就是要发挥好各个领域的创新,具体包括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除”不仅包括去除产能,还包括去除污染,保护环境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而对中国现有经济制度的一种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横空出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雏形,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建构了起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并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新时代,新征程。时下,中国经济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相信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中国经济将会再创历史新高,取得世人瞩目的历史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穆世龙.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2016(6):62

[2]石建国.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J].《党的文献》.2013(4):89-96

[3]李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2):35-36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