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无止境 服务无边界

2018-01-15 09:44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20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科室医疗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依托无边界数字化医院建设,利用“互联网+医疗”是技术核心;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是所有工作的理念核心。

“明德”是既要明白道和德的内涵,又要彰显、践行道德规范。“至善”则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境界,“明德至善”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院训,也是该院的文化凝练,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琳如是解读。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无独有偶,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赵宁辉在今年中国医师节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许下的愿望就是:希望所有善良的患者都能遇到好医生。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处昆明西园路与滇缅公路交汇处,除了满足云南老百姓的医疗健康需求,该院副院长王琳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建成一所立足于云南,面向西南以及向南亚、东南亚发展的研究型医院及能与国际交流互动的现代化医院和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

近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展迅速,与其优秀的管理团队有着密切关系。该院副院长舒钧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包括决策层和执行层,对决策层来讲,要具有宽阔的视野,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了解整个社会或者国家发展的动态,同时要有比较好的理念。当然还有一点,这个团队要有有效推进工作的领导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质量安全:永远在路上

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核心,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据王琳介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进上制定了长期而持续的质量安全改进计划,以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为中心,以完善制度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反馈体系等四个体系为支撑,以全员质量素养提升为目的,以持续改进为方法推进质量安全改进计划的实施;明确时间表及线路图,结合PDCA的科学方法采用目标管理、向标杆看齐的方法形成良性的质量管理的竞争氛围,转变科室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事后管理及被动管理的态度,积极转变,主动参与到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视质量与安全管理。

据了解,该院持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围绕全院质量管理,涉及医疗、护理、感控、教学、科研、病案等多个部门,建立医院质量管理制度;成立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部门职责、岗位职责、部门规章、18项医疗核心制度,围绕患者安全目标完善流程和制度等;强化人员资质和技术管理。依托信息建设实现对会诊、手术、高风险操作、医疗小组运行的动态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编制手术分级目录,实现对医疗技术运行的动态管理,依托监测数据实现对手术操作的授权分级的信息支撑,保障手术质量和安全。

医院还建立和完善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首先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安全考核方案,实行了对各科室、全院覆盖的医疗质量安全考核。在科室层面,根据医院责任目标,按门诊、住院、护理、医德医风进行考核,将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中,进而达到提升质量安全的目的;在个人层面,结合临床工作完成情况、医疗质量考核、医疗制度执行,病历质量、医疗安全、合理诊疗等内容建立个人质量安全档案及监管数据库,作为职称晋升、手术分级授权、医师资质管理的有力支撑。医院还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达到全方位无死角的全员质控目标。

同时,应用DRGs工具实现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启动DRGs项目专项工作,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和切入,以病案统计科为主力,采取“一科一分析,一科一培训”下到科室点对点的工作方法,深入临床科室开展DRGs项目的指导培训,按照PDCA循环阶段性开展工作,目标就是促使临床科室持续改进首页填报质量,主动利用DRGs反馈数据用于科室精细化管理,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依托无边界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信息化与医院发展结合,相互促进。舒钧解释说,所谓无边界数字化医院建设是“互联网+医疗”应用的具体体现,就是利用云(云计算)、大(大数据)、物(物联网)、移(移动医疗)技术建设医院信息化,按照院内院外两部分功能支撑,提高医疗效率、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破解看病难的难题。

院内无边界主要是解决信息化孤岛问题,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应用流程顺畅:一是解决医疗科室之间的信息互通,特别是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信息互通,现在医院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全院医疗流程无纸化和药品快速入库。二是解决现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医生站、护士站到病房之间最后的50米问题。这些工作主要靠移动(无线)查房、护理来解决,可以大幅度降低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的工作强度。现在已完成2个病区试点,正在进行全院建设和推广。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医疗及患者进行实时闭环管理重点部门及环节管控,加强对重点、要害部门的质量监控管理,使其工作的规范化不断增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墙

而院外无边界让患者通过互联网在院外实现挂号、查询、缴费及检查检验结果推送;利用短信接入平台,微信、支付宝、医院门户网站、手机APP实现与患者互动。患者回访、停诊信息发送、专家查询等系统建设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

医院信息化:三方共赢

在医院管理中,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对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舒钧表示,医院信息化是用现代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过程,其成功实现取决于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通过医院信息化可跨越整个临床、护理流程管理和行政信息管理,由经济核算到经济分析,从而帮助医院建设起高效、全面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达到患者满意、管理者心中有数的目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卫生工作现代化的创新点和发展点。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医院管理的水平,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协同发展,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继而可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克服一切阻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建设原则,据了解,目前该院已完成以医疗业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医院已实现医院内部互联互通,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医生工作站可在界面上直接查看检查检验病理心电等报告,可提供门诊住院集成视图,方便地查询患者在医院所有就诊记录的详细信息,为医生更快速准确了解患者病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就管理而言,在医院信息平台已完成数据整合、业务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对医院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并通过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平台对临床服务系统、医疗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以及银行、昆明省市医保接入监控,实现了真正的互联互通。

技术给医院运营带来了实惠,也带来整个效率的提升,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医院、医护人员、患者三方共赢。

舒钧表示,对于医院来说,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实现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院信息化管理,达到了优化流程、互联共享、上下联动、方便群众就医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预期目标,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对医护人员来说,通过及时上线各种医疗管理系统、药物管理自动化系统、射频腕带等护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移动医疗、上线集成视图、医技科室网路预约等优化流程,极大节约医护人员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把医护人员还给患者,保障医疗、护理、用药安全。

在患者层面,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布局、简化流程,切实解决了患者挂号、缴费、取药难,需要多次往返医院、等候时间长等问题,保证患者就诊和及时回访,极大缩短了患者就诊周期,患者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

依托无边界数字化医院建设,利用“互联网+医疗”是技术核心;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是所有工作的理念核心。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一步将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撑下,通过继续改造和创新,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护人员、行政办公人员,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综合实力,促进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满足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一个无边界数字化医院。

医院财务管理:精细专业

财务管理是医院建构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医院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前提。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炯明介绍,2000年,医院在云南省公立医院中率先实行院科两级全成本核算,将院级全成本按“受益承担原则、收支配比原则”分解到各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科室,并与科室考核紧密挂钩,调动全院医护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控制成本,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2010年,随着云南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启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逐步探索实施项目成本核算,为云南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供了成本依据。2015年,该院适应医改分级诊疗的变革,开展了学科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基础学科之上,细分医疗小组,打造专业特色,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随即将成本核算细化到医疗小组,督促医疗小组在进行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使全成本核算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

医院还建立了较完善的医院和科室二级经济运行的分析与决策、分析与考核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医院经济运行从资产结构、现金流量、业务收支、成本管控、医疗效率、科研成果、项目成效等进行常态化分析。资产结构和现金流量属于医院层面的经济运行分析,成本管控、医疗效率、科研成果、项目成效从医院和科室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通过资产结构分析,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制,降低债务风险;从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建立医院资金安全流入流出,确保流入流出的动态平衡,防范支出大于收入。从业务收支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医院和科室业务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降低非医疗性收入的比例和药品、耗材费用的比例,提高业务收入中含金量,降低业务支出,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从成本管控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医院和科室成本消耗的关键点,分析节能降耗的成效,降低医疗资源消耗;从医疗效率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医院和科室的人财物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人均医疗资源消耗的程度,以及相同病种时间消耗和费用消耗;从科研成果和项目成效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使用进度和使用效率。分析结果向院长、行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汇报,通过研究讨论后,围绕医院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宏观调控资金的投入并出台管理的措施。分析结果与科室考核密切挂钩,通过奖惩机制激励医院和科室管理者运用好经济分析的工具加强经济运营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同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全方位发展:提升医院创新活力

学科和人才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学科建设方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原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拓新的优势学科,制定了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据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们介绍,这个战略是综合考虑了医院原有的学科基础、医院的人才储备、国家医疗发展战略需求、国家医改政策的要求、云南地处优势地理环境等内外因素而制定的。该战略将打造学科群、优化学科资源、形成合力;科学进行学科布局,如对优势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重点打造,提高整体实力水平;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整体服务于医院整体学科战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研究型医院、医疗及人才培训基地,实现医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完善了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提高了员工科研积极性;在具体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课题实施的指导,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医院科技进一步发展;统筹安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医院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形成更加稳定的学科建设团队;加大科研支撑条件,争取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院创新活力。

为加快医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还调整岗位结构,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精简管理岗位,减少工勤岗位,优化岗位结构。鼓励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学历水平提升,支持高端人才学术地位的稳固与提升,建立中青年人才梯队分层次培养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建立与个人努力、工作目标完成、风险程度、技术水平相关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从而提高医院梯队实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科室医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医科大学总医院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