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化策略

2018-01-15 13:55吕凤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7期

【摘 要】阅读活动课程化,是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实践的必然。阅读课程化是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阅读资源的优化配置、活动实践的长效载体和阅读教学指导三个层面探讨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阅读资源;长效载体;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67-03

【作者简介】吕凤良,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江苏邳州,2213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阅读能力这个“一体”上不可或缺的“两翼”。因此,课外阅读不是纯粹意义上课外的事情,而应该走进课程。开设阅读课程,促进阅读活动课程化,是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必然。

随着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实践的策略建构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优化资源配置——从最接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出发

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王荣升教授“教什么永远比如何教重要得多”的语文教育观,我们认为,课外阅读“读什么”同样比“怎样读”来得重要。因此,我们在建构阅读课程之初,即把阅读资源配置放在首要位置。

1.精制“校本书目”。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可认为“好的学生书目应该是基于儿童立场的,而不是成人‘想让儿童看的书。”可以说,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牵头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2013年4月),是一个比较契合“儿童”立场的阅读指南。我们秉持“人的教育”、精神的涵养、人文情怀的温润、人的性灵的激发、文化背景的扩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吸纳等理念,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及合理的层级、梯度,充分关照学生精神内核的合理生成,将校本阅读指南打造成有机的言语学习系统。我们在精编《明德实验学校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基础上,从《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筛选有相当分量和代表性的图书,制作了《明德实验学校阅读指南》。我们给学生推荐的必读书目有《红楼梦》《百年孤独》《边城》《呐喊》《平凡的世界》《哈姆莱特》《飞鸟集》《全球通史》《万物简史》《牛奶可乐经济学》等;选读书目包括《苏轼诗词文选评》《牡丹亭》《人间词话》《雷雨》《雅舍小品》《史铁生散文选集》《穆斯林的葬礼》《江南三部曲》《堂吉诃德》等。

我们还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的维度出发,给学生推荐了“关于‘读书的书”有:《如何阅读一本书》《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古今名人读书法》《重读经典》。

2.编写链接教材。

我校语文链接读本的编制,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选文要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联系,利于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二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特点;三是文质兼美,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精神。我们把高中三年的课文分类打包,对入选课文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梳理归类,然后搜索课外与之相关的参考文章,编辑了6本语文辅助教材——“明德实验学校语文链接读本”。

语文链接读本文章组合的“线索”体现丰富性、多角度、多面性。例如,以“作者”為线索,把史铁生的文章放在一起;以“体裁”为线索,把新诗放在一起;以“人文话题”为线索,把亲情类文章放在一起;以“主题思想”为线索,把抒写家国情怀的文章放在一起……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的“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规律,用语文课时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教材内容,再用三分之二课时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扩展阅读——一堂课组织阅读至少3篇链接作品,一学年完成2本50万字的课内阅读,高中三年实现近150万字的阅读量。

学校规定语文课外不设置书面作业,所以我校语文学科的课外作业就是阅读《校园文学》《读者》《中国青年》《青年文摘》《新华文摘》等优秀期刊和图书。我们还以京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著解读丛书》来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遵循国内中语界正在推广的“参考阅读、审美阅读、比较阅读、议论阅读、笔头阅读”的“五大阅读法”来指导学生阅读。

二、提升课程效能——建构阅读活动的长效载体

活动是最鲜活、最受学生欢迎也是最和生活贴近的一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外阅读课程化建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学生在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增长阅读的能力,积累阅读的体验,习得阅读的方法,最终养成自主阅读的优良品质。

1.推行海量阅读。

主要有三种途径:快餐式阅读。每天下午设置60分钟的“博览课”,引导学生走进电子阅览室、走进“学生书市”、走进文化休闲广场,俯首即读最新的报纸杂志。主题性阅读。依托语文链接读本,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相近的群文阅读。读整本书。要求一学期读《明德实验学校阅读指南》规定的必读书目2本和选读书目1本。为了检阅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阶段性检测中加大规定书目和名著阅读考查分值。

2.拓展成果展示形式。

(1)“读进去讲出来”。主要形式为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选一段美文或经典文章进行每日2分钟流畅表达、每月举行读书汇报会。(2)“读进去写出来”。组织征文比赛,推荐学生作品在《明德报》《明德学报》和校园网上发表,组织参加各类比赛。(3)“读进去做起来”。我们提出学校要有书香气,师生应有书卷气。每学期都要围绕读书,策划组织“做博雅学子,当儒雅教师”系列评选活动。真正让读书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常态,让书籍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主宰,让经典的作品内化为师生优秀的人格和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4)借鉴央视大型文化经典栏目“朗读者”的做法,精心策划、组织美文美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

三、聚焦核心策略——基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有效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在阅读实践中的指导,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突破阅读瓶颈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有计划地把研究性阅读纳入课堂,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营造师生共同阅读探讨的氛围,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建立新型的集体阅读模式。endprint

1.名著导读课。

名著导读课,通过教师激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导读,达到了“以一部带多部”的课外阅读功效。

比如,包红梅老师执教的“我读《骆驼祥子》”。她采用“跳跃式”教学法。其结构形式为:整体入手直奔中心——集中力量精讲重点、难点——以重点带一般。课堂上,让学生讲一个跌宕有致的情节,朗读一段生动鲜活的人物描写,媒体播放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播放同名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多角度解读。短短的45分钟,人人参与讨论,60%的学生展示了阅读收获,既有与作品、人物和作家的对话,更有跳出作品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读书的主体地位,以独立阅读的方法进行渗透引导。

2.读写迁移课。

比如,桑苗老师执教的新诗鉴赏课——“漫步三行诗”,采用的是“举隅式”教学法,其结构形式为:示范一篇(首)掌握学法—迁移学习同类型的多篇(首)—综合比较掌握规律—模仿创新提升感悟。课堂的展开思路是:“读三行诗”—“品三行诗”—“评三行诗”—“写三行诗”,其中“写三行诗”环节是课堂的高潮所在。

整堂课,充满了教师诗意的点拨、学生精彩的展示、师生激情的朗诵、互动。学生从对数首精美的“三行诗”的品读中感受到了诗意、诗情的美和生活的多姿多彩,从对“三行诗”比赛佳作的赏析评鉴中丰富了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从贯穿课堂始末的诗的意境和氛围中获得了几分释然和自信。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带给学生的精神的涵养和人生的影响是久远的。正如桑苗老师结课时所说,这世界不止有枯燥的试题,还有诗和远方。

3.成果汇报课。

比如,马金月老师执教的一节阅读综合性实践课“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主要检查汇报一个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其基本结构为:明确活动要求—学生专项汇报—整合阅读成果—延展阅读效能。

该课生动地诠释了“功夫在课外,精彩在课堂”的课外阅读教学要义。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三大组,让学生提前一周准备材料。第一组负责研究孔子、孟子生平并搜集有关他们的故事传说,第二组负责整理《论语》和《孟子》中的名篇及有关的成语格言,第三组主要任务是撰写对《论语》和《孟子》有关章节的读书心得。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汇报成果。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方式有精美的PPT演示解说、有知识抢答、有故事讲述,还有把“孔孟”经典语录与生活连接的即兴演讲等等。教师只是穿针引线、点评启发,真正呈现了一节自主阅读的课堂、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這样的课堂,点燃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阅读是享受的过程,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达成对知识和文化的积淀,从而滋养生命、成就人生。

当然,课外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研究的阅读。到这个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深入地和各类阅读文本对话,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