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从“徐老师”到“快乐天使”

2018-01-15 10:30习牧歌
中关村 2018年11期
关键词:真格徐小平俞敏洪

习牧歌

徐小平就是一个和中关村同步的孩子,随着中关村因活力四射的创业氛围变得越来越“年轻”,天使徐小平也在“逆生长”中再次快乐起飞!

说到中国创业圈和天使投资圈,徐小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这位当年新东方的创业“三驾马车”之一,现在成了叱咤风云的投资界风云人物——他与王强等联合红杉资本创办的真格基金,已经成为中国天使投资圈的一面旗帜。

由于他最初的职业大多和教书育人有关,有人至今尊称他为“徐老师”,而他留给圈内圈外人的印象,常常是他的幽默、乐观、快乐和亲和力。种种因素,促成了他成为了最像“天使”的天使投资人。

天生带有快乐细胞

2014年8月的一天,徐小平在音乐里过了把瘾。他和合伙人王强以及一帮年轻创业者一起,参与了“跨界才女”查可欣创作的MV《异想天开》的拍摄。在最后剪辑而成的MV里,第一个画面里就有他的出场。他和王强和查可欣一起唱歌跳舞。由于体态微胖,又穿着白衬衫、长裤和皮鞋,徐下蹲的动作看上去稍有点吃力。但很快,闪到第二个画面,他已经站起来,眼露笑意,躯干扭动起来,双手开始左摆,再右摆。

“每天醒来,闹钟总输给梦想/眼睛睁开,我不能输给梦想/一个火花,我必须奔跑才能赶得上它/脑袋里面的风暴,每种色彩,想的和你不一样/别说我异想天开,现在我能够看到未来……”,歌词是描述创业者心态的,后来也被很多创业者首肯。流畅灵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性感妩媚的女歌手、青春的创业者,外加两个可爱“大叔”,开启了一道音乐盛宴。

作为少年时代就练习小提琴,本科就读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生,徐小平算是重温了一次音乐梦。

这不是徐小平第一次进入“娱乐圈”,2012年年末,徐小平领衔演绎的一段“平叔STYLE”在网络上获得一片赞誉,他还在微博上调侃:“据传央视要花巨款请韩国鸟叔上春晚,出场费可能高达三百万!本着为国家省钱的心态就跳了!结果央视到现在还没来联系我!……”。2015的新年到来之际,徐小平故伎重演,又录制了一个“小平(苹)果”的视频,放到网上传播。在这段视频里,他还带动了欧美同学会的几个理事一起跳——非要把热力传递到更广范围。

在娱乐搞笑的同时,徐小平还收获着投资的果实。就在拍摄MV的2014年, 5月16日,聚美优品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而徐小平作为这家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也赚了个钵满盘满, “4年获利800倍”。 “真格基金”投资项目相当丰富,其中包括51talk、我赢职场在内的在线教育平台就有十多个。电商方面有聚美优品、兰亭集势等项目。在移动互联网APP方面则有易到用车、大姨吗等热门应用。此外,真格基金还投资了格灵深瞳、亿航无人机、罗辑思维、小红书、ofo等企业。人工智能、知识付费、共享经济、区块链,每个热点他似乎都没落下。

在报告文學家卢跃刚眼里,徐小平“胖乎乎,圆乎乎,矮乎乎,头很大,积木一样搭上去似的,手舞足蹈,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而且瞬息万变,像个卡通人”。

毫无疑问,徐小平是活跃在中关村的一个“奇葩”人物。几乎所有的见过他演讲的人都会被他那种快乐劲头感染。他标志性的“哈哈”和挥手动作让人印象深刻:别人的笑可能是局部的,他一旦发笑,就是全身性的,满脸绽开、手舞足蹈,有一种艺术家式的感染力。

他的语汇里没有中性词。比如,他爱用“伟大!”、“绝了!”、“深刻!”、“极致!”、“辉煌!”、“无与伦比!”、“美仑美奂!”等用惊叹号才能结尾的句子。

他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在主客位之间转换,有时说到精彩处,会打住,说,“不好意思,我要表扬一下自己”。“山穷水尽无签证,柳暗花明有小平”,……“啊啊——我的美国签证哲学可以叫做美国音乐签证哲学,啊啊——用音乐的撞击力办签证”。“啊啊”这样的语气词在他的演讲中也时不时出现,似乎在为一个精彩的句子和思想做酝酿。

徐小平的乐观和喜感能让人放松,激发别人的自由和创造。那些接受他投资的人会觉得轻松。世纪佳缘的创始人龚海燕曾说:“他不添乱,简直是个甩手掌柜。”

“我觉得人生是从烦恼走向烦恼,中间强颜欢笑的过程。”有一次,徐小平这么说。他其实是经历过痛苦和挫折的。在北大的时候,他曾经想走仕途,但“此路不通”;结了婚没房子住,到处打游击,后来一度住进了北大的乐器仓库。家里没有电视,除夕之夜带着礼物到同事家蹭电视看。去加拿大之前,在美国待了整整八个月,找到的活是洗碗。在加拿大读了硕士以后,没有找到工作,但老婆却生孩子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他的喜感。他那种乐观劲看起来发自内心。或者说,乐观的想象力和把生活“戏剧化”就是他对付一切痛苦的手段。

在越来越信息化的时代,人格魅力成了是互联网世界里的一种标识,徐小平因此而脱颖而出。

在新东方的激情岁月

2013年5月的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以著名留学教育机构新东方的三个创始人为原型,其中包括徐小平。

影片一出,就有人问徐小平: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而不是 Chinese dreams in China?

徐小平说:所谓美国梦就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肤色种族、不问户籍,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新东方时期是徐小平的书生意气和实用主义同时绽放的一段时光。从卢跃刚先生的《东方马车》里,我们可以看到徐小平是如何将一腔书生意气挥洒在新东方这块实验田里的。

1995年底回国加盟新东方后,徐小平不仅负责出国留学、签证、移民咨询,还主持、打造、提炼“新东方精神”,在《新东方精神》一书的序言里,他把这个原本做留学应试的培训机构的使命升格为“我们要参与改造、更新我们古老的文明!”

而更切实的“改造”发生在新东方学校本身。徐小平这样说过自己的企图:“在国家现行法律体制允许的框架内,建立并尊重新的企业制度、建立并尊重新的游戏规则、扩展新东方精神、重建新东方文化,从而进一步把新东方教学与思想的艺术向更广大的中国青年传播。”

新东方毕竟是俞敏洪创立并主持的新东方,它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俞敏洪的意志。俞敏洪有着过人的坚韧和勤奋,也有接地气的智慧——他出身于农村家庭,也了解国情。但是,在早期,他的身上也可能有一些不够现代的东西,比如家族化倾向、不敢辞退人、决策不透明等等。所以,徐小平半开玩笑地说,他在新东方的“伟大使命”之一,就是“关心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提升俞敏洪”。

据徐小平回忆,自2001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立,他就积极推进公司内部的企业治理,包括限制俞敏洪的各种权力,推动新东方内部投票权、分红权和知情权等权益的制度化建设。

但显然,徐小平“力度过分了一点”,他甚至团结了一帮人站到了俞敏洪的对立面,使得俞敏洪有点下不了台,以至于到了两个人几乎不能同时留在新东方的地步。最后,投票程序开启,要决定徐小平是去是留。最开始作为徐小平“改革”同盟者的王强,综合考虑了大局,把支持票投给了俞敏洪。

徐小平推动着集团内的民主机制,最后他在民主机制下被“赶”出了新东方——虽然他依然是新东方占股10%的重要股东。

这个时候,徐小平也显示了过人的拥抱失败的胸怀。他在表决结束后,居然上前去拥抱了俞敏洪——这让旁观者吃惊。

徐小平被卢跃刚认为是新东方少有的具有政治和企业发展战略思维的人。不管是新东方公司化改造、北京市“全民学英语”、与联想集团的合作,还是临危授命处理ETS危机、引进包括普华永道在内的外界专业人士、专业机构,都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应变能力。

2001年11月的那次“出局”还是对徐小平的性格产生了影响,他开始反思自己,让激情平息,让理性延伸。

在天使投资领域活力绽放

离开新东方以后,徐小平活蹦乱跳的生命力需要找到宣泄的地方。最终,他在天使投资中找到了出口。

现在的徐小平痴迷于年轻人的创业。他认为:“创业即自由,创业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爆发……说实话这是真正个人的价值极大地提升的一个途径。”

和以往的出国热相似,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技创业的潮流也正在兴起,甚至有的年轻人出国后还没拿到学位,就回来创业。

徐小平的第一次投资是2006年开始的,是投给杭州一个新东方的前下属。然后又陆续投了几个。在初尝了天使投资的甜头以后,在2010年的10月份,徐小平一个人去了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沃尔顿、斯坦福、伯克利六个学校,做了一次巡回演讲,主题是“中国创业与投资机会”,他又一次回到了最熟悉的年轻学生中间,这一次不再是教他们怎么出国,而是教他们怎么回报。

怎么样的人才能得到徐小平的青睐,得到真格基金的投资呢? 徐小平的经验是“看人”。而“看人”这种“技术”,他也是经过不断磨练的。从最初的见一个投一个,到现在的精挑细选。他的投资水平在不断进化,信心也开始增长。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首先是用眼神“杀死”了徐小平。他来见徐的时候带来一大堆材料。徐小平回忆说:“当时他坐在我的对面,目光炯炯,有那么一种穿透力。”徐小平认为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而这一点,必须是CE0具备的素质。

兰亭集势创始人郭去疾原是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的特别助理。郭去疾与徐小平加起来见面不超過5次,但一通电话就拿到了徐小平给出的10万美元天使投资。徐小平看重他的背景,他的能力。

并非每个创业者都愿意被投资。“90后疯狂程序员”、猛犸浏览器的发明人季逸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真格基金找到了他。徐小平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实验室。给季逸超的承诺是,不设时间表,自由发挥。“哪怕你把钱都花光了,失败了,只要你继续创业,我们仍然出钱。”季逸超那时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听这么一讲,“何乐不为嘛”。

据徐小平介绍,概而言之,真格基金选择创业者是从四个角度来判断:学习力: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习能力,比如学历就代表一个人过去的学习能力;工作力:包括工作经验、技能和资源等;影响力:也叫个人魅力,就是感染他人的能力;坚持力:能够克服困难走过去。他们也从三个角度来判断团队:团队吸引力、团队互补力和团队协调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按照徐小平这样的激情式的天使投资风格,直觉也是他依赖的一个因素。徐小平告诉记者:“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我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对这个创业者,自己是否愿意给他50万美元并感到快乐——我指的是白给。”

说到这,徐小平又继续解释了一句:“我们能达到这种境界,确确实实抓住了天使投资的灵魂,因为天使投资和别的不一样,没有数据,没有产品,只有一个梦,以及梦穿过你的眼睛放射出来的光芒。”

虽然,在后期,随着方爱之等合伙人的加入,真格基金的投资决策变为更为理性和更偏重量化指标,而作为灵魂人物的徐小平的投资偏向则不会轻易改变。

和中关村一起“逆生长”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是徐小平喜欢的一段话,原作者是美国的梭罗。这段话也在美国影片《死亡诗社》里出现过。用它来对近年来活蹦乱跳的徐小平做个写照,似乎是贴切的。

徐小平曾尝试做过企业家,但他认为自己失败了,然后碰巧做了投资,他找到了人生的发力点。他告诉记者,真格的目标是做世界最伟大的天使基金。因为,未来十年,世界经济最伟大的战场、最伟大的舞台就在中国。

当然,但徐小平的兴趣不止于此。他曾告诉老友夏颖奇,他还想写小说、写书,他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我的文字曾经迷倒过无数少男少女,我想继续迷倒新一代读者。我觉得自己有点老化,但是通过写作和读者对话,最最能够唤起我灵魂的活力,更新我精神的年龄状态。”他一边说,一边哈哈笑。

“如果我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新东方时期算一个阶段,到现在的投资生涯算一个阶段,到70岁之前,还有第三个阶段,它很宏大,我不清楚是什么,大概和写作有关,一定是有创造性的事情,它在召唤我。”

徐小平既会谈理想,也不耻于谈商业——长期工作生活在中关村,他认为中关村之所以发展得那么蓬勃,就是因为它是个商业世界——只不过它是基于理想主义的商业世界,而企业家们的令人震撼的成就也源于他们基于价值追求的经济行为。

作为北大人和中关村人,徐小平这么赞叹身处的这块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片精神家园,那么中关村实际是一片精神的沃野。它跟北大不一样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人才翱翔的空间,所以‘中关村这三个字,从当年狭窄的街道,从海淀西区的大街小巷,现在变成如此的高楼大厦,对我来说,似乎也是我们的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刻在记忆里。另外中关村对我来说是有生命的,它也在成长,它是越长越年轻,如果说它八十年代是50岁,九十年代40岁,二零零零年代是30岁,那么现在中关村像一个不到20岁的妙龄少年。”

而徐小平没有提及的是,他自己就是一个和中关村同步的孩子,随着中关村因活力四射的创业氛围变得越来越“年轻”,天使徐小平也在“逆生长”中再次快乐起飞!

猜你喜欢
真格徐小平俞敏洪
俞敏洪的坚持
徐小平: 我的育儿经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徐小平打漂800万
方寸之间见“真格”——谈书法教育中的文化浸润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徐小平: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教育和商业文明?
防治大气污染,中央动了“真格”
局内人说“竞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