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

2018-01-15 11:27许银珠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误区策略

许银珠

摘 要: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与价值令很多教师对其展开了研究,超越生活逻辑与学生推理能力的问题情境也因此产生,教师应明晰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并着眼于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实际创设出科学而合理的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误区;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往往能令课堂活动绽放更多的光彩,但很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1. 问题情境的形式化

对学生能起到启发、引导作用的问题情境是教学必须的有机组成,但很多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无法领略其本质与精妙之处,往往将其视作优课教学必备的“包装”,这种浮于表面的情境设置对于教学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有些不恰当的情境设置甚至还会对教学产生反面作用。

一些教师存在“问题情境”就是“习题+形象”的错误认知。比如以下所谓的情境设置:课的开始部分——“今天孙悟空会跟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开心吗?”学生感觉惊奇、惊喜之余却很快发现教师的话语只是一种“忽悠”。教师在复习环节、例题环节、练习题环节、总结环节都将孙悟空的头像贴了出来,但实际却不具备什么含义,孙悟空头像也就成了一种摆设。孙悟空头像于整个课件中的张贴成了教师眼中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设计中不仅不容易集中,还会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情境创设在情感上产生厌烦,思维也无法得到更好的锻炼。

2. 情境设置超越了生活逻辑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将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呈现于学生面前,那些违背生活现实、随意杜撰的问题情境将会对学生思维产生干扰,并不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发展。

比如,某位教师在“几和第几”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首先投影动物赛跑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猜一猜谁有可能是冠军。教师在学生纷纷猜测之后展示出比赛结果:冠军、亚军、季军分别是小鸡、小鸭、小猫,第四名则是小狗。很多学生对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纷纷表示怀疑,在大家的逻辑观念里小狗才应该是跑得最快的,所以学生都認为冠军应该是小狗才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明白“假设”与“虚假”是不能等同的,即使是假设的情境也应该与生活的基本逻辑相吻合,学生的思维才不至于被情境所干扰,才会沿着教师的预设发展。

3. 问题超越了学生能力

为教学提供服务的问题情境其实只是因为教学的需要而设计的一个内容,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那些超越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情境只会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而无法突破。

比如,有教师在“七桥问题”中的“一笔画”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情境:教师首先将某居民小区的平面图进行了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在观察、研究小区平面图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能够走遍小区所有地方的路线,路线上若有所重复或是遗漏都算作失败的作品。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一种对成人化思维的挑战,因此很多学生对不得遗漏或重复的原因无法理解,从而造成该教师所设计的这一问题情境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也就谈不上产生体会,对学习也就无法根本性地投入,教师预想的作用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根本无法展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的设置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与价值取向,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运用到的很多数学材料与背景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说都是一种必备的条件,学生在情境的探索中进行数学活动需要这一环境与平台。

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往往需要教师在以下方面进行特别的关注:①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②问题情境应围绕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而创设,那些对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会产生干扰作用的因素应一一排除;③应创设出紧扣教学内容并能突出数学实质的问题情境,不仅如此,情境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最终目的。

1. 创设实践操作类情境

新课标一直强调教师应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视作教学的起点,强调教学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的抽象过程、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引导学生亲力亲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并因此获得更加丰富的切身体验。

例1:推导圆锥体积公式

教师首先将直尺、水、细沙、圆锥容器、大小各不相同的圆柱等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讨论并进行实验报告单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讨论与发现,师生最后共同得出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

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亲身经历与操作,各种感官在实验活动中都充分发挥了作用,科学家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与思维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一一展现,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富有个性的灵感与体验。

2. 创设质疑辩驳类情境

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仅仅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与探究,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2(教学片段):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大家通过联想验证得出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那么大家在此基础上还能联想到什么呢?(有学生很快联想到除法也有结合律,但遭到了一部分学生的质疑,教师及时引导持不同观点的两派学生进行了争辩。)

学生在质疑辩驳的问题情境中很快体验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学知识的内涵,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也在排除表面现象时得以大力提升。

3. 创设揭示本质类情境

在动态的思考上建立静态的结论会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形象的感知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更易被学生感知和领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与情境化,大力增强教学感染力与吸引力的课堂活动往往能令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例3:相遇应用题

师:鼓掌是大家都特别熟悉的行为,那么大家仔细研究过鼓掌吗?

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在学生面前进行了几种方式的鼓掌演示:任意一只手对另外一只不动的手进行主动击掌;手心和手背进行相互击掌;手背和手背进行相互击掌;相合后再相离形式的击掌。学生观看教师的不同演示并开始自己鼓掌。教师莞尔并再次演示:两手分开到任意的位置,然后向两手之间的中点位置进行相对运动并用力击掌。这是人们在生活中惯常所用的击掌方式。事实上,鼓掌行为和我们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特别相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在击掌演示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教学所要研究的相遇问题,学生顿感亲切,不仅如此,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思考、交流也将数学问题由枯燥变为生动,数学课堂也因此被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4. 创设知识迁移类情境

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往往更易将思维扩散,由此展开的联想、探究、观察、分析、归纳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与思维碰撞也会展现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例4: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大家的生活中有没有与联想相关的故事?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我曾经读到过鲁班的一个故事,应该能够体现我们要研究的“联想”。鲁班经常上山砍柴,有一次不小心划破了手,细心的鲁班仔细观察了划破他手的草叶,发现这是一种长着锋利小齿的草叶,锯子的发明就源于他的这一观察。

师:很好,这种联想的方式一样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学习中,大家还记得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吗?大家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其他运算的类似规律呢?

这是教师着眼于学生已有知识而进行的引导,学生在联想故事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与采撷并将之迁移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大大的尊重并因此激发出更加强烈的探索与挑战的欲望与勇气。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有很多种创设方法,不管方法如何,教师都应着眼于教材与学生实际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大力提升。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误区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