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骊山宫图》:中国最详细的离宫图

2018-01-16 03:08刘家信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8年5期
关键词:骊山渭水清宫

◎刘家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诗中提到的华清池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这里曾是周、秦、汉、隋、唐历代帝王的行宫别墅,更是驰名中外的温泉胜地。《唐骊山宫图》再现了千年前唐代华清宫富丽堂皇、锦绣旖旎的人文地理景观,是华清宫最详细的历史地图资料,堪称中国古代最详细的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图。

《唐骊山宫图》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反映了北起渭水之滨,南抵骊山北麓,长八九千米范围内的地理景观。地图分为上、中、下三幅,景色迥异,各有千秋。其中,上幅着重表达了骊山北坡的地貌风景区,中幅绘出了华清宫建筑、宫殿及汤池内容,下幅则表示了渭水南岸一带的人文景观。中幅为大比例尺平面图,上、下两幅均为较小比例尺的鸟瞰图,涉及范围甚广。

据笔者考证,该图应绘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距今有900余年历史,由武功人雄景叔题字立碑,置于临潼。到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又由李好文缩小摹绘复制,复制品完整保持了原图的内容风格。现存世图幅面积为24cm×54cm,定向为上南下北。

该图地理要素极为详尽,符号种类繁多,名称注记齐备。根据统计,其图面上的名称注记竟多达220余处,这在古代离宫图中是独一无二的,实为中国离宫图之最,成为华清池古地图中年代最久、内容最详细的一幅珍品。

地图下方刻有寥寥几句碑文,略述了华清池的由来及其历史掌故:约在三千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与褒姒戏水游乐而建幽王城和骊宫,秦始皇时又以石砌池筑室,赐名“骊山汤”,又名“神女汤泉”,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代是华清池发展的鼎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这里被再行扩建,正式命名为华清宫,因宫殿建于温泉之上,又称华清池。

循着《唐骊山宫图》的点线描绘,人们可以饱览20余座宫殿、佛殿,以及天华宫、观风楼、翠阴亭、按歌台、圣母庙、石瓮寺等数十种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风采,沿着那曲径通幽的夹道、高大迂回的宫墙,追忆华清池曾经的盛景佳境。

图上还重点表示了沐浴场所及泉水,有九龙汤、莲花汤、太子汤、少阳汤、宜春汤等16处沐浴场,有石塔泉、飞泉、饮济泉、丹霞泉等十余处泉水。远在两千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华清池水有治病的功效。池畔至今仍存的玻璃碑上刻有北魏诗人元苌的《温泉赋》:“温泉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精而来宾,疗苦于水。”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利用温泉水治疗疾病。骊山温泉自古有名,“冬不加寒,夏不增热。既温且和,亦香而洁”,对治疗关节炎、风湿病及皮肤病均有显著疗效,因而历代帝王均以此地作为调暑避寒胜地。

此外,图中着重表达了骊山北麓的诸多山峰以及坡、谷、原、岩、垒、洞等自然地貌景观。其中,以鸟瞰形式绘制的骊山,海拔高达1256米,松柏满山,一片苍郁,犹如一匹纯青色的骊马,美如锦绣。骊山上的灵秀晚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有着“骊山晚照”的美誉。每当天气晴朗,夕阳西斜,山峦周遭青烟四起,金黄色阳光照耀着雾霭缥缈的峰顶,宛如薄纱彩练,形成“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之色彩对比美景。骊山之上有三座山峰,第一峰上筑有烽火台,是古代军事报警设置,遇敌情即举烟报警,称“烽燧万里相传”。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举烽火戏诸侯”而亡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无独有偶,唐玄宗每年十月来到这里的华清宫游宴寻欢,乐而忘忧,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

《唐骊山宫图》除定向上南下北外,所表示的地貌、地物、宫殿符号、河流、植被、注记外围加方框等,均与北宋《长安图》《兴庆宫图》的表示方法和形式如出一辙,保持了宋图之特点。此图颇为珍贵,是研究古代华清宫的重要历史资料。

猜你喜欢
骊山渭水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清宫传奇大戏《锋剑春秋》考论
渭水舍渔
骊山故事
家乡的渭水河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骊山脚下榴花红
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