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

2018-01-16 11:27夏远升
科技视界 2018年27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

夏远升

【摘 要】综合性型大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内部挖潜、院系联合、校际合作、社会借智等手段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既有优势,克服相应的矛盾和不利因素,整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的资源,让“学科大类招生”能切实地助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J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7-011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51

近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从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出发,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适时的调整。通过改撤调并,本科专业数量减少,强化学科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比较明显。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投入到了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教学改革大潮之中。

1 综合性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优势

国内开办有设计学类专业的院校有千余所。除去为数不多的专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绝大部分都是开设在综合性大学或是其他类型高校里。从在校生人数来看,综合性高校成为了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主力军。针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专业院校在艺术氛围、专业资源、底蕴传承、观念理念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跟市场紧密结合的一个应用型专业来说,综合性大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1.1 学科优势

学科大类招生,入校分流培养的基本模式就是突破专业限制,按照学科的界定来统一招生,然后在大的学科范围内制定培养计划,通常是在完成学科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后再选择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跨学科明显,与文学、工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设计课题,单单依靠设计学科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艺术类专业院校通常只有相对单一的学科门类,在学科构成的覆盖面完整度上,综合性大学有着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科齐全,学科资源充足是综合性大学的一大特点,能够为设计学专业的知识构架提供学科支撑和智力保障。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更迭的新媒体时代,综合性大学可以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人力的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办学成本以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2 师资优势

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相对齐全,涉及到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学缘结构更为宽泛,其师资不局限于艺术类出身,有利于多重思维和观念的碰撞融合,能够为专业教学的多样性带来便利。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以单一的纸媒作为传播载体,其传播途径涉及到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新型材料、技术、工艺、媒介的层出不穷,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知识结构、思维观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学科类别的,尤其是注重逻辑思维的课程教学可以扩充艺术类学生以审美为要义的单纯形象思维模式,譬如工科类的严谨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马星空的想象带来的设计可行性的缺失。在作品的呈现上,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将创意实现的可能更大化。

1.3 教学优势

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级学科为设计学。设计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几乎与所有学科都能构成交集。综合性大学拥有多学科的优势,科研平台更为全面丰富,能够为设计类课程提供较好的教学支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性较强、需要借助其他行业知识的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上,综合性大学在校内基本就能合作完成。比如类似材料工艺加工类的课程,可以利用或借鉴材料类、机械类学科相关院系既有的教学资源。此外在各类选修课的开设上,综合性大学拥有更多的学科门类和课程数量,学生拥有更大的选课平台,可以依据个体情况按需选择,学生对接触了解到本学科之外的教育理念以及完善个人知识架构大有益处,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构建更为开放的思维形态。

2 学科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的矛盾

2.1 专业分流的矛盾

在现有体系下,“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制定培养计划的一个基本模式。在低年级段进行学科大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中高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学生确定相应的专业类别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学学习了解,学生相比在报考时就选择专业,能够更有目的性,不至于盲目。但是设计专业在通识平台课程结束进行校内专业分流还是会存在着矛盾。如果实行强制性专业分流,容易违背学生意愿,让学生失去选择权,对学生未来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造成影响;如果以分流考試或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决定专业去向可能会造成专业人数失衡,甚或是成为了以学生人数选择的多少来评判专业优劣的依据,这样会产生诸如教学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对相关专业前景误读以及专业发展失衡等不良后果。

2.2 课程设置的矛盾

设计类专业存在着相对特殊性,独立的专业高考也决定了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参照文理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生源的特定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一定限制,课程细化而具体,宽容度较弱,从而导致学生创造性不足。现有的设计专业在多数高校基本实行“学分制”教学模式,但同为“学分制”,具体操作又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是在学分制的架构下以固定的必修为主,选修课程为辅来进行的课时学分分配,但是可供操作的选修模块从类别到具体的课程都相对较少,甚至原定的选修课最终是以必修课类似的形式完成教学的,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缺乏自主性,课程设置弹性不大。如此看来,当前设计专业的主流培养模式似乎与大类招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

3 综合性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3.1 内部挖潜

在综合性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名为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教学二级学院里。在这些学院里,很多都涵盖了艺术学门类下多个一级学科,尤其是一些艺术学院里,艺术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甚至戏剧影视等学科都有涉足。因为专业的差异性,长久以来,相互之间的交集合作整体偏少。视觉传达设计以视觉所能感知的信息为主要传播对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这是大众对这个专业的具体认知。事实上视觉传达设计不拘泥于二维空间,其媒介载体丰富而多变,还可能涉及到音响音效、形体舞蹈等多重介质,而诸如此类的课程及实践都可以在院系内部整合相应的师资及设备来完成教学。

3.2 院系联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新媒体类课程会涉及到数字媒体技术,而相关专业在综合性大学里一般开设在计算机或是信息类院系里;包装材料与工艺、包装结构设计等课程可能会涉及到与机械或是材料类院系的课程交叉;品牌设计与推广类课程会涉及到营销策略、整合传播,这些类别课程则与经济类管理类院系联系紧密。与不同学科的交叉协作,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部分课程实际效果的落实,也会给未来的项目执行提供基本保障;能够避免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一知半解,或是仅仅停留于创意概念而受制于技术无法实施。

3.3 校际合作

因为诸多客观因素,目前国内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发掘。校际合作可以通过互认学分、交换学生、交换师资、研修培训、讲座论坛、项目协作、工作坊、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特别是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相对完备教学体系和先进教学理念的部分高校在校际合作中,可以发挥更大的资源优势,当然也可能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3.4 社会借智

借智于社会,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并不少见。相当数量的国内外著名教授、设计师、设计管理者同时是相关院校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学界、业界的力量整合有利于博采众长,补充自身人力资源的不足。但是除了这些专家学者,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所谓“草根专家”却较难登入大学课堂,这里面包含了某些民间艺术从业者、特殊工艺技术能手等,他们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扩大从设计概念到方案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如何让那些有能力为专业所用的特殊人才能够有通畅的渠道、合适的方式加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中,也是值得思考的。

4 结语

在大设计观的引领下,单打独斗已经较难完成综合程度较高的设计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也不例外。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趋势之一,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既有优势,克服相应的矛盾和不利因素,整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的资源,让“学科大类招生”在未来能切实地助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李平原.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会議综述[J].现代传播,2011(8).

[2]吴桂香.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新视觉艺术,2010(2).

[3]吴铁峰,赵智超.高校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7).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