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水果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8-01-17 14:12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隰县吉县玉露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山西临汾,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是国家农业农村部规划的苹果优势产业区和山西省规划的无公害水果高效经济产业区,也是公认的世界苹果生产最佳优生区,其中海拔在400~800 m的平川地区是世界苹果生产的优生区。临汾市在全省11个市中水果面积位居第二位,吉县、隰县、大宁、翼城四县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水果示范基地县,并先后通过国家检验检疫局考评,获得“国家级水果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吉县和隰县均实现了3个“80%以上”,即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水果产业已经成为临汾市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水果产业现状

品种与面积。截至2017年底,全市水果总面积13.35万hm2,占全省水果总面积的23.8%。其中,苹果9.08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68%,面积较为集中的县市为:吉县1.97万hm2,翼城1.37万hm2,隰县0.87万 hm2,襄汾 1.08万 hm2,大宁 0.74 万 hm2,尧都区 0.61 万 hm2;品种以红富士为主,面积7.69万hm2,占苹果总面积的85%,其次为嘎拉,面积0.56万hm2,占苹果总面积的6.2%。梨1.94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14.5%。其中隰县1.5万hm2,占全市的77%。全市玉露香梨1.45万hm2,其中隰县玉露香梨1.33万hm2。葡萄0.91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6.8%。主要集中在尧都区和曲沃县,均约为0.30万hm2。桃0.78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5.8%。面积较为集中的县市为:尧都区0.32万hm2、 翼城0.099万hm2、 襄汾0.13万hm2。樱桃面积0.11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0.8%。以曲沃和翼城为主,分别为0.043万hm2和0.039万hm2。山楂、杏等小杂果面积0.54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4%。

产量与效益。截至2017年底,水果总产量131.88万t,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15%。其中,苹果99.76万t, 梨7.66万t, 葡萄10.32万t,桃10.38万t,其他小水果3.76万t。水果生产总值45.1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 410元。其中,西山地区水果面积6.90万hm2,产量56.42万t,产值20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52%、43%和44%。

销售与出口。临汾市水果以鲜食销售为主,占总量的99%。东西两山的苹果和梨主要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平川水果主要销售到河南、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地。销售方式以客商采购、订购为主,约占总销售量的65%,合作经营组织和中介组织销售量约占20%,电商渠道销售量约占5%,其余为果农零散销售。吉县苹果在北京、广州、广西、太原等地建立直销窗口55个;隰县玉露香梨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等地建立直销窗口20个;翼城苹果在唐山、三亚、广州建立直销窗口3个。果品销售时期上,山区苹果销售的黄金期为次年的清明前后,平川苹果销售期为春节前后,错峰销售,互为补充。2017年全市水果出口总量7.48万t,同比增长37.8%。主要销往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已进入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市场。

贮藏加工。全市水果总贮藏能力48.49万t,其中:气调库和恒温库119个,贮藏能力29.02万t,占水果总产量的22%;土窑洞贮藏能力19.47万t,占总产量的14.8%。吉县年水果产量22万t左右,拥有恒温库38个,贮藏能力15万t,库容量占到总产量的68%,基本满足全县果品贮藏需要。隰县年水果产量也是22万t左右,有恒温库4个,贮藏能力5万t,库容量占到总产量的23%,恒温库贮藏缺口较大,水果贮藏仍以土窑洞贮藏为主。市苹果和梨深加工企业5个,加工能力1.71万t,总加工量1.45万t,占水果产量的1%。主要加工企业为隰县天天饮料、吉县达明一派和吉县顶吉食品有限公司。

标准及品牌建设。全市现有部级水果标准化示范园6个:吉县中垛、汾西团柏、曲沃里村、尧都区李家庄、翼城鄢里、隰县唐户,面积0.13万hm2;省级水果标准化示范园68个,面积0.45万hm2。先后制定修订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2个,即《酿酒葡萄生产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戎子酒庄葡萄酒》;市级地方标准10个,主要有 《隰县玉露香梨》《隰县玉露香梨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 苹果、梨、桃》《绿色食品苹果、葡萄》《无公害食品 日光温室葡萄、油桃、杏》。全市 “三品一标”水果认证面积6.87万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51%。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个,认证面积2.56万hm2;绿色食品认证5个,认证面积320 hm2;有机农产品认证0.15万hm2。获得地理标志产品7个,分别是吉县苹果、翼城苹果、霍州苹果、隰县梨、汾西玉露香梨、尧都区贺家庄鲜桃和曲沃葡萄,认证面积4.12万hm2。临汾市水果产业较为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为 “吉县苹果”和 “隰县玉露香梨”,在国内水果界评比中屡获殊荣。“吉县苹果”曾荣获首届中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中国国际果品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15中国十大苹果品牌”等大奖。“隰县玉露香梨”在首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入选 “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2014年被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年会组委会授予“中国大美梨”称号,同年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获“后稷特别奖”。

二、存在问题

区位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临汾市地处世界苹果生产最佳优生区,但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与最佳优生区的优势不相称,优势产业的能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水果产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部分县(市、区)在产业规划上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长久性。

基础设施不完善。果园道路、灌溉、农机具配套、防灾(雹灾、晚霜冻害)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了果园生产效率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发挥。

集成技术应用不到位。一是树种、品种单调,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苹果栽培中红富士系占比85%,上市期过于集中。另一方面,老、劣品种占一定面积,新优品种推广速度慢;早中熟品种发展面积小,晚熟品种集中销售问题突出。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的乔化密植果园密闭严重,产量低下,优质果率较低,亟待改造。三是果园土壤肥力低下,肥水管理技术和施肥结构不合理。临汾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左右,果园施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使用量严重不足,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配比不均衡,直接影响果园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四是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系统不健全,生态防控应用不够。果园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普及率不高。

组织化生产程度低。果园社会化服务组织严重不足,缺乏专业化服务队伍。全市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合作组织970个,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只有30%。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单薄。

品牌建设仍显不足。除去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临汾市没有在全省、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吉县苹果”与国内水果知名品牌“烟台苹果”和“洛川苹果”相比,品牌价值存在差距,同等质量的果品因品牌差异,市场销售价格低15%~20%。

人才队伍严重短缺。市县两级从事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0人。乡镇改革取消了“乡镇果树服务站”变成“农业综合服务站”,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 “履职不力、人员老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职称晋升难、工作经费没保障”等问题,弱化了基层服务功能。虽然吉县、隰县、大宁成立了正科级果业机构,但同样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待遇较低等问题。

三、发展对策

打造水果产业集群。要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标准化生产的思路,全力培育打造水果产业集群。以吉县为中心,带动周边的乡宁、大宁、永和、蒲县,以及翼城、襄汾、尧都和洪洞的高海拔最佳优生区,积极发展优质苹果。到2020年,全市苹果发展到9.7万 hm2,产量 145 万 t,产值 58 亿元;2022 年,全市苹果发展到10万hm2,产量150万t,产值60亿元。以隰县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大宁、永和、汾西、蒲县,以及霍州、洪洞的高海拔最佳优生区,大力发展玉露香梨。到2020年,全市玉露香梨发展到2万hm2,产量36万t,产值22亿元;2022年,全市玉露香梨发展到3.3万hm2,产量60万t,产值36亿元,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至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5.3万hm2,产量达到200万t,果品贮藏能力达到65万t,水果产值达90亿元。2022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6.7万hm2,总产量达220万t,果品贮藏能力达75万t,水果产值达100亿元以上,为临汾市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和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坚实的产业基础。

加快水果标准化生产进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创建部级、省级水果标准化示范园。2018年,建设吉县东城、隰县无鲁、翼城王庄、曲沃里村、尧都贺家庄等10个万亩市级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到2020年达到15个,到2022年达到20个。各县市要加快制定修订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培训、宣传、示范等措施,真正把标准化生产落实到生产一线。加快“三品一标”认证进程,到2020年认证面积达7万 hm2,到 2022年认证面积达 7.3万hm2,地理标志认证达到12个。

进行品种优化改良。在最佳优生区重点发展以红富士优系为主的中晚熟苹果品种和以玉露香梨为主的中晚熟梨品种,在优生区重点发展以优系嘎拉、华硕、蜜脆为主的中早熟苹果品种和葡萄、桃、大樱桃以及锦绣海棠等多样化水果品种。较高水肥区,适当发展矮化密植果园。通过品种优化改良和新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水果示范园。在吉县、隰县、翼城等水果主产县建设现代化脱毒苗木繁育基地。

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果园道路、水利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果园生产能力;配套割草机、施肥开沟机等农机具,减少果园劳动力投入,节本增效;建设防雹炮台、防雹网、防冻风扇等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改造中低产果园。到2020年改造完成中低产果园 1万 hm2,2022年改造完成 1.3万 hm2。重点在襄汾、尧都、曲沃等地推广间伐减密、树形改造技术,在隰县推广玉露香梨高接换种技术,提高果园单产和果品质量。

改良果园土壤。实施果园沃土工程每年不低于3.3万hm2。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生草、种草、秸秆)覆盖、“畜—沼—果”“草—羊—果”等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蓄水保肥能力。通过果园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

实施质量安全示范工程。在吉县、隰县、大宁、翼城、曲沃等5个国家级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基础上,增加安泽国家级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襄汾、汾西、永和、洪洞等省级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进而打造全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市。大力推广以生态防控为核心的无害化果园病虫害防控措施,实施农药减量行动,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每年培育不少于100个。重点打造水果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至少有1~2家进入中国水果龙头企业百强行列。

提升贮藏加工能力。以吉县、隰县、翼城等优势区为重点,加大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机械清洗、分级)、恒温贮藏库、冷链运输等环节建设力度,重点扶持吉县超正、吉县极鲜、隰县国新润泽、山西广鑫、翼城晋冶等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争取3年内每年上1条果品先进机械化初加工生产线,争取到2020年山区水果生产重点县恒温贮藏库库容量达到当地总产量的50%~60%,平川县达30%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市恒温库贮藏能力新增10万t,到2022年新增15万t以上。

以品牌开拓市场。成立临汾市农产品服务协会,进一步打造“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等区域特色品牌。利用大型媒体平台、各种展会,举办专场推介会,提高临汾市果品知名度。瞄准国内、国际果品市场,建立直销窗口、超市+基地、市场连龙头等形式,提升品牌美誉度。利用市供销社的“两中心一平台”打造临汾市特色优势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展示平台。采用电商进学校、电商进社区、电商进小区的方式,推动电商销售进入快车道。通过发展母(区域公用品牌)子(各企业、合作社商标)品牌商标,合力开拓市场。

增加财税金融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水果产业。成立市县农业担保公司,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市县政府支持水果保险,创新险种,降低风险。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重点建设内容给予财政资金奖补政策支持。每创建1个市级万亩标准化示范园,奖补100万元;建设现代化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年提供优质苗木苹果500万株,梨200万株,每株补助1元;中低产果园改造1.3万hm2,每667 m2奖补100元;沃土工程每年3.3万hm2,每667 m2奖补50元;龙头企业进入中国水果龙头企业百强行列,奖励500万元;恒温库建设新建每千吨奖补10万元。

强化科技支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技术联合攻关,依靠技术破解品质、单产等发展瓶颈。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合作。实施十万果农培训计划,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升果农素质,为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果农)培训,加快建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果农)队伍。

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引进,争取国家苹果及梨产业体系、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教学科研院所支持,建立“国家级水果试验站”。充实基层技术队伍,解决基层人员的待遇问题,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解决科技服务果农最后一公里问题。

猜你喜欢
隰县吉县玉露
玉露香梨“赛美人”
吉县
隰县玉露香梨发出第一张全渠道授权证书
药茶产业 蓄势起航——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培育药茶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支撑
寒露感怀
山西: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正式启动运营
“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
冰灯玉露烂根怎么办
山西:隰县玉露香梨精品版开通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