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择题讲评的深度和广度

2018-01-17 10:55李漱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三历史讲评广度

李漱萍

[摘 要]讲评课是高三复习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如何上好讲评课一直是教师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从材料解读、概念解析的角度去探究历史选择题讲评的深度和广度,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提升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关键词]高三历史;选择题;讲评;深度;广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01-03

在高三复习阶段最主要的课型是复习课和讲评课。笔者在平时听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讲评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机械地念答案,学生机械地做笔记,使讲评课变成了答案记录课;教师不分主次,萝卜白菜一把抓地讲解答案,毫无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师只注重答案的说明,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就题论题,不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何避免上述问题,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下面笔者以201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32题为例,谈谈对选择题讲评的看法。

一、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试题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本题考点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材料易理解,所指向的史实明确,主要考查:一是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考生对四个選项历史结论的分析能力。

2.学生答题思路分析

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整体来说难度大幅度降低。纵观整份试题,第32题应该算难度较大、争议较多的一道题,很多教师讨论试题时都对32题提出了异议。考生是如何思考第32题的?根据笔者任教高三和听课调研的经验,考生在解答32题时,思路大致如下:首先,与教材的知识建立联系。看到梭伦,考生会与教材中有关梭伦的知识建立联系,考生对梭伦这一人物的认识是:他是古代雅典执政官,并进行了改革。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了国家权力机构,鼓励了工商业的发展。梭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使广大平民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这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其次,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考生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即材料提及了道德与财富,特别强调道德比财富更重要。第三,建立材料与选项之间的联系。当学生解读材料后发现其与所学知识关联度不大,他们一般会采用所谓的“代入法”,即将四个选项一一代入材料,找出与材料关联度最大的选项。第四,运用排除法。材料只是提及道德与财富,没有体现梭伦反对奴隶制,而且梭伦改革虽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但并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讨论道德与财富,并未涉及平等,“梭伦还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把雅典所有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并不主张权利平等,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梭伦提出贫富差别,他强调道德比财富更重要,并没有抨击贫富差别,故C项错误;通过解读材料可知,梭伦认为道德比财富更重要,对人格和道德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

考生在解答32题时,会在C与D选项中犹豫,多数考生是通过排除法找到了正确答案。材料中梭伦的这首诗是否具有人文精神,很多学生是解释不清楚的,需要教师在讲评选择题时进行深入的分析,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学术动态,对历史概念进行全面解读。

二、挖掘讲评课的深度

所谓“深度”是指:(1)深浅的程度;(2)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3)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高三历史讲评课的“深度”就是重点关注事物的纵向方面,对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化。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就是要掌握概念的内部结构,即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还要掌握历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关于“人文精神”这一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用的单元标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岳麓版用的是“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详细介绍了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产生、复兴及发展成熟三个阶级,即公元前5世纪产生的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精神复兴,17世纪至18世纪人文精神发展成熟。教师在讲解“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这一内容时,基本上都能将必修一、二中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相结合,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较好地疏理了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其相关事件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但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并不到位。

什么是人文精神?要解释此概念,首先要讲清楚人文精神的起源。关于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教、岳麓、人民三个版本的教材都从智者学派讲起。“智者学派(诡辩学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雅典公民社会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他们都是智慧和雄辩术的教师,游历于各城市之间。经常在公共节日和集会上发表即兴演讲。他们认为,探索宇宙的规律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他们认为哲学要解释的重点,既不是自然界也不是神学,而是人。”关于智者学派和“人是万物的尺度”,三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描述为:

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必修三》(人教版)第22页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样一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完全是正常的现象,人们不应该强求一律。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必修三》(岳麓版)第53页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的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必修三》(人民版)第109页

从三个版本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但是,三个版本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介绍有很大差距,到底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去诠释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人是不一样的,以什么样的人为尺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在讲述时往往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评价智者学派,这实际上并没有把问题讲透。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了道德对人的影响。实际上“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自然世界,一个是人自己缔造的文明世界。在自然世界时,把人视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会使人产生对自然的优越感,造成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肆意破坏自然,最终危及身躯生存的恶果。在文明世界里,为维护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公约和公告,假如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每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社会就乱套了。”我们每个人既生活在自然世界,同时也生活在文明世界里。因此,苏格拉底提出“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以教授哲学和道德知识为生,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对自然的研究不能引导人走向崇高的道德境界,因而自然科学的结果没有价值。在他看来,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是人生的根基,知识是最高的善行;美德基于知识,教育是美德和知识的源泉;哲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探讨与人生幸福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通过对苏格拉底言论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分析,概括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在分析32题题干的材料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如下材料: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邦兴衰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这也为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拓展讲评课的广度

广度是指事物的横向方面。高三历史讲评课的“广度”是教师在讲评选择题时不能就题讲题,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对同一类型的典型题例进行强化训练,掌握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例1 “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

A.哲学水平有高有低

B.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C.发展道路存在差异

D.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例2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此类题型属于比较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需全面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并准确找到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以及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对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类练习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关注的重点知识。教师在讲评完32题后,可以让学生对近几年的相关考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比较。

例3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例4 (2016年全国Ⅲ卷高考·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真题的演练,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时期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又能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学生全面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近年来高考试题材料来源丰富,既有史籍、学者的著作、评论,也有地图、漫画、数据图表等,还注重考查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术前沿等。针对高考试题的以上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2]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6.

[3]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历史(必修三)[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5.

[4]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37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三历史讲评广度
中学编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浅析数学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精选 精讲 精析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