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1-18 14:07宋杰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井陉果农苹果

宋杰强

(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管理处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井陉县位于石家庄西部山区,太行山东麓,这里昼夜温差大,水质优良,空气清新,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根据苹果生长的条件和指标,农业部制定的《2008~2015年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则》中,井陉县被列入苹果优势种植区域,作为河北省重点区域进行发展建设[1]。特别是2018年2月,“井陉苹果”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 井陉县总体概况

1.1 自然概况。井陉县位于北纬 37°42′~38°13′,东经113°48′~114°18′之间,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部,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相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接壤。境内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干湿期明显,夏冬季长,春秋季短,总降水量为350.0~680.0mm,年均日照时数2240h,其中春夏日照充足,秋冬日照偏少。全县山场面积139万亩,其中宜林山场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3%。

1.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井陉县面积1381hm2,其中耕地36万亩,占总面积17.4%。井陉县下辖17个乡镇,共计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是石家庄市唯一一个纯山区县。2017年全县GDP达到159亿元,财政收入11.9亿元。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18种,金属矿产31种,特别是石灰石储量达13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十分之一,被授予“中国钙镁之乡”称号。

1.3 苹果生产情况。据井陉县政府统计,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7000余亩,年产量30000多吨,产值达到1.91亿元。主要分布在威州、孙庄、秀林、微水等14个乡镇,其它乡镇均为零星分布。据市场调查,在省会大型超市和便民市场的水果摊位,井陉苹果个头大、果形端正、色泽红艳、含糖量高、食味极佳、果肉黄白、无渣,甘甜爽脆,铁、锰、锌、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氨基酸含量较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2 苹果种植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分散,规模化生产管理水平低。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西部山区开发等一批林业生态综合开发工程的实施,井陉县的苹果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8500亩增加到2017年的近28000亩,从整体来看,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2],规模小、投入低,很多乡镇村子种植苹果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缺乏合理规划,导致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居高不下。虽然近几年出现了小作村圆景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山村金树岭观光采摘园和洛阳村红满天果品专业合作社等几个合作组织经营,但是整体经营水平仍然很有限。

2.2 果农科学管理技术水平低。通过走访调查统计得知,农户家庭目前从事苹果种植的劳动力多为2人,占到调查统计的65%;果农年龄在45~60岁的占60%以上;小学和初中文化的果农占到70%以上。由于大部分果农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的培训,苹果生产完全靠自己实践摸索,因此管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导致苹果树定型晚,生产力低下,病虫害严重,果实品质差,收益不乐观。

2.3 优质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落后。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苹果需求水平的提高,井陉苹果也在逐步向满足消费者要求转变,逐渐成立了小作村圆景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山村金树岭观光采摘园和洛阳村红满天果品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注册了“圆景”和“红满天”等商标,但是,成立合作社和注册商标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0%左右,并且合作社的成立仅是组织化的经营,缺少和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技术支撑不够充实,虽然稍有起色,但是与优秀的生产基地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2.4 采后处理水平低

2.4.1 贮藏能力低。苹果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2],采摘后会有一个后成熟的过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贮藏方式,会导致苹果内部的物质发生质变,果实会变得绵软、少汁、失脆,进而会发生变质腐烂。据刘峰[1]调查,河北省的苹果贮藏量仅占苹果产量的20%,井陉的苹果贮藏量比例更低,贮藏方式主要采用简单的窖藏的堆藏方式,机械冷藏库和气调库基本没有,从而导致每年的果实损失率居高不下。

2.4.2 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苹果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有一个过程叫商品化处理,大致分为挑选、分级、清洗、浸蜡、包装等环节,经过科学处理后的果实,不仅能延长贮藏的时间,能够很好的保持果实的品质,还能增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地调查,井陉苹果的采后处理仅仅为简单的分级挑选,多为手工操作,更没有清洗和浸蜡的环节。苹果的包装多采用简易低端的纸箱包装,纸箱质量差、标识不全面,不利于苹果的市场化流通。

2.4.3 无加工能力。河北省的苹果主要以鲜食为主[3],井陉县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苹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提升,苹果汁、苹果酱、苹果醋等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苹果的加工处理,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的需求,更是增加了苹果的附加值。目前,井陉当地还没有一家苹果加工企业,也鲜有和苹果加工企业的合作,大大降低了果农的收益。

3 主要原因分析

3.1 产业规划不到位。虽然农业部制定的 《2008~2015年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则》中,井陉县被列入苹果优势种植区域,作为河北省重点区域进行发展建设。但是,地方政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合理的调研规划,依旧是小规模的家庭种植模式,没有完善的栽植管理加工销售的体系,造成了先天条件的损失。

3.2 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到大城市寻求发展,这就造成了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更是出现了一些“老人村”和“空心村”,一些村子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3860”部队,不具备规模化种植苹果的基础条件。

3.3 科技推广不足。通过对井陉县果农管理技术的调查发现,70%以上的果农文化水平为小学和初中,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管理技术培训。大部分果农的管理技术一是靠自己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摸索总结而来;二是向当地的“能人”请教;三是从电视或者网络的农林科技频道学习。由于井陉县面积较大,苹果种植比较分散,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导致对果农管理技术培训不够。

4 做大做强井陉苹果产业的对策

4.1 编制可操作性发展规划。井陉县可加强和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河北农业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校单位的合作,组织专家团队对井陉县全区域进行调研,根据调研内容编制适合井陉苹果长期健康发展的可操作性规划,规划内容应该涉及苹果种植的布局,水利、电力、道路等配套项目的规划,精准扶贫等内容,要和井陉县大力发展传统村落和观光采摘旅游相结合,规划要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苹果产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整体推进。

4.2 提高果农管理技术水平并形成技术体系。井陉县技术部门加强向基层果农传授科学的管理技术,包括苹果树的修剪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土壤的科学管理、水肥的合理控制等内容,逐步引导果农由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使果农从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转变,积极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技术标准,将苹果生产技术固定化、规模化,形成一套果农可以掌握的技术体系。

4.3 创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近年来,石家庄周围地区先后有邢台市内丘县“富岗”苹果、保定市顺平县“顺富”苹果、井陉矿区天户峪“昊源”苹果等一些苹果品牌的强势崛起,给井陉县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模式,这3个优质苹果基地集合理规划、管理技术体系、产业扶贫、采后加工贮藏等一体化的技术规程,形成了固定模式,起到了显著效果。

4.4 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阶段,井陉的苹果产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果农管理技术水平低,销售渠道不畅通,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必要在苹果种植集中的乡镇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是连接果农和市场的桥梁,既可以统一提供科学的管理技术,又可以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市场合力。

5 小结

井陉在自然气候上已经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苹果的优势,是苹果生产的优良适宜区,加上现在“井陉苹果”已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无疑增加了井陉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井陉应该举全县之力,通过科学全面的前期调研,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设意见,加强和河北农业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校单位的合作,将苹果的生产技术体系化,将苹果生产组织规模化,多借鉴“富岗”苹果和“昊源”苹果的产业发展技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大力推广“三优一体”技术和“富岗”128道生产工序技术,争取早日做大做强井陉苹果,使井陉苹果确确实实的成为井陉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猜你喜欢
井陉果农苹果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