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

2018-01-18 12:20赵旭东厚皎皎黄蕾
上海医药 2017年2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赵旭东+厚皎皎+黄蕾

摘 要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各种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文介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预防职业倦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医务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24-0003-04

Job burnout preven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for medical staff

ZHAO Xudong1 HUO Jiaojiao2 HUANG Lei3(1. Divis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Depart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 Medical staff easily suffer from occupational stress, job burnout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Job burnout not only affects personal health, but also affects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job burnou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job burnout of medical staff.

KEY WORDS job burnout; mental health; medical staff

醫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各种健康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文介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预防职业倦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1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医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常需超负荷工作,承受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发现,在工作中95.2%的医务人员认为有中度及以上的压力,从而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1]。林美琴等[2]对浙江省6家综合性医院1 10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者占39.2%,女性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男性在敌对因子、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刘婷芝等[3]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发现医务人员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不同年龄组躯体化、抑郁、敌对3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30岁以下组得分最低,P<0.05);工龄越长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P<0.05);妇产科医务人员的各因子得分均最高,其次为儿科和急诊/ICU医务人员(P<0.05)。医务人员属于心理疾病危险性较高的职业群体,在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职业压力、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医患关系协调和全民健康状况。

2 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

Freudenberger[4](1974)最早提出职业倦怠概念,即由工作对个人能力、精力或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挫败、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5]。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如生态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等。最被认可的是Maslach(1981)的倦怠三维度理论,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人格解体和自我成就感降低[6]。情感衰竭指过度消耗个人自身的感情资源,使个体感觉疲惫不堪,精力透支,在工作中无法达到和原来一样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去人格化也称为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工作消极、怠慢,对待服务对象似无生命个体一样冷淡,缺乏情感。这种过分疏远的态度,减少了个体与工作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即使在必要的工作交流中,也会出现负性的、易怒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对自己进行负性评价的趋势,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感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当个体呈现出情绪衰竭高,人格解体高和个人成就感低时,称作职业倦怠出现。

2.2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

2011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调查了8 000名外科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达40%。2013年,在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对772名脊骨神经科医生进行调查,90人返回了有效问卷,42%表现出中高度情绪耗竭状态,47%呈现低职业倦怠,仅有2%达到高情绪倦怠水平[7]。易慧宁等[8]报道江苏省不同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处于中度水平,40.9%的医务人员出现重度情感衰竭,且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高于二级医院。30岁以下、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去人性化程度最高,职业满意度、健康状况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呈负相关。刘洪庆等[9]对职业倦怠现状与程度进行调查,提示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endprint

2.3 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职业倦怠的形成有以下过程:觉得我还行→继续投入忘我的工作→开始做一些忽略自己身体需要以及超出自己身体耐受的事情→压抑自己的情绪→回避冲突→否认问题存在→不堪重负→出现一些行为改变,躲躲闪闪,犹豫不决→对自己兴趣爱好失去积极感受,导致内心空虚→社会交往减少,言不由衷→从空虚走向抑郁,心情低落,打不起精神→进入职业倦怠阶段。

2.3.1 个体情感反应

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引起情感反应的过程,而情感反应跟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密切相关。有时候会有积极情绪,如满意、惊喜、好奇以及治疗效果好时的得意;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因为痛苦前来就诊,医务工作者体会更多的是消极情绪,即紧张、焦虑、困惑、无助、厌倦、受挫折、厌恶、克制、压抑等。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很好的情感品质,也就是高情商。

影响情感反应的因素有:①除内在个性和价值观外,从事助人职业的动机会影响情感反应。职业动机非常重要,有些人从事助人行业,是因为家里有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有些人是自己患病,所以希望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自己和他人;有些人是为了赚钱;有些人是为了获得助人的快乐;有些人为了获得优越感;有些人是被别人逼着做这份职业等。②工作的应激程度和强度。超负荷劳动常会使情绪不好;过于频繁的生活、职业方面的变化以及高强度的劳动对心情都有影响。③所在机构的背景和声望。大家都喜欢到有名望的机构工作,这会有自豪感和很好的声誉,受到别人尊重,不会感到自卑、不吃香和不受欢迎。④职业优越感,即对职业有没有很强的认同。例如,有些人当医生,是因为爸妈觉得医生工作好,但自己并不喜欢,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赚钱也不多,小医生日子很难过,买不起车子和房子,这样就会助长产生职业倦怠。⑤能力。能干的人好多事都搞得定,學什么都学得快,各方面业务能力都很强,比较自信、自由并且满足。⑥经济状况,即赚钱能力。如果太穷,做事情总是没有回报,基本生活都有问题,那可能工作动机就不够积极。⑦如何看待权力。有些人喜欢掌权,喜欢控制人、帮助人,这样会有一种权力(powerful)的感觉。⑧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是自己的婚姻家庭是否有问题。医院里有些员工没有精神,对患者态度恶劣,很可能是家庭问题没有处理好,把家里麻烦带到工作中。以上这些因素常影响情绪状态,有些医务人员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导致职业倦怠发生。

2.3.2 组织因素

2.3.2.1 医患关系紧张,执业氛围欠佳

有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日,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较2013年增加64.3%,其中重大恶性伤医事件56起[10]。据报道,医护人员对目前我国医患关系表示满意的仅占2.7%,表示不满的占62.3%。医疗执业环境逐渐恶劣,不仅威胁着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极大地增加了职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认同与职业满意度,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3.2.2 付出-回报不对称

Freudenbemer[4]在探讨倦怠的心理机制时,曾提出“付出-回报”不对称理论,他将倦怠定义为“一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调整的结果,即在现实不能吻合所期待的‘付出-回报逻辑时导致的一种心理疲劳和挫折状态”。医疗服务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情感、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知识、情感和体力等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回报,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工作质量。

2.3.2.3 工作量大,工作负担过重

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医务人员是超负荷工作的群体,据调查,医务人员都要在节假日加班,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8 h,医生尤为严重。有些医生连续一次上班时间最长达72 h,经常有医务人员连续看100多号患者,中途没有休息、没有时间去吃饭,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妇产科医生一晚做10个剖腹产手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11]。

2.3.2.4 多重社会角色

医务工作者同时承担临床和科研任务,又要负担患者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各种工作角色均要付出巨大精力,容易导致压力过大,角色冲突。为了协调角色冲突,可能会强迫自己加大对工作的投入,这不仅可能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可能影响职业倦怠的发生。

3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与职业倦怠预防

3.1 加强道德感和伦理意识

医务工作者要有很强的道德感、伦理意识,但在这方面训练太少,伦理意识薄弱。伦理的道德感核心是不损坏求助者的利益,不应该有反社会行为。伦理与法律有区别,伦理主要涉及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依赖于理性的权衡和判断,是谴责批评的级别,而法律是禁止哪些事情不该做,有严格底线规定,有强制性和刚性,是处罚和制裁。

伦理在临床医学上有五大原则。第一,不伤害。在医疗过程中不能让患者身心受到伤害。第二,行善,为患者谋取最大利益。第三,自主性原则。尊重患者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以前只是片面强调保护性。第四,公平原则。用公平和合理的态度对待患者和家属,老少无欺,不能因为患者的背景而区别对待。第五,责任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除了要知道能做什么外,还要相辅相成,要知道什么不能做。

很多人不注重责任感,不清楚自己对别人事务干预的界限在哪里、自己的权力或能力的局限性在哪里,对自己工作要求太高,造成负担过重,这样会非常累,甚至会把自己搞垮,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

3.2 减少医生角色的权力意识

不能过分看重权威感,权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威严魅力,而不是权力滥用。在当今的医疗体系中,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是一种广为接受的伦理原则。现在很多医生经常遭到暴力攻击,媒体报道时有失公允,导致医务人员形象受损,所以医生这个最有权威感的行业,现在都感觉是弱势群体。endprint

现在要改善医患关系,笔者提倡四点:第一,谦卑、宽容、慎用权力和权威。德国海尔姆.史第尔林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历史上医生权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时候。这个结论对中国医生有启发,即是不是无意中在某些方面忽略了对患者权利的尊重。第二,摒弃技术至上的观点,不要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就认为什么都不在话下,常表现出说话不留余地,包打天下的样子。第三,不要总是强调弱势地位。在医患关系中,不要带着敌对心态与人打交道,交流时不要充满敌意,而是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第四,把患者当人看。作为医生,从生物性层面上,可以发现患者的病理机制,但在心理、社会层面上,要把患者当成平常人。医生不能把患者当成损坏的机器,也不要当成敌人和对手。当然,也不提倡把患者当成亲人,因为这样也会不专业。医生需要专业地处理与咨客和患者的关系。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讲,很多时候要求医生把患者当亲人对待,但这存在问题——如果医生与服务对象变成亲人关系,患者会对医生有对亲人一般的期待,互动关系没有界限,医生就不能坚守专业原则,从而产生纠纷。

3.3 自我压力管理和情绪调控

医疗行业本身压力很大,医务人员要学会管理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心理减压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如开展心理保健讲座、心理咨询、催眠减压、巴林特小组、运动减压、发泄减压、睡眠减压等[12]。此外,还可以通过写作、欣赏音乐、锻炼和休息、外出旅行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减轻压力。通过写作把心中的烦恼、愤怒等情绪写出来,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和解脱。而且,听音乐后引起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美好的联想都可以起到缓解压力、调控情绪的作用。

3.4 正视心理危机,树立自我意识

医学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身医学模式,就是要求医生不要只把患者和咨客当成客观的研究对象,还要把患者与医生之间形成的关系和系统当成研究对象。有一句古话是“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即医生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经常修理、补充、修养和保健的对象。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正视危机,这既是要讲给别人听的话,也是医疗工作者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正视危机,才能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成长。

从事医疗行业工作,医疗工作者需要既有自我意识,又有价值立场。助人者先自助,主要涉及思维系统(meaning system)。医生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我意识让对自己和求助者诚实,避免不道德地利用别人谋取私利,用自己的健康价值观防止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自己的价值观一厢情愿地投射强加于人,会影响正常的医患关系。

3.5 注意专业人员的职业形象

医务工作者的力量表现在文明礼仪、社会成熟度、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把自己认同为什么样的人,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观感。人们在与领导、法官、慈善家、传道士、艺术家、商人、公务员打交道时,风格都会不同。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要有专业人员的形象。

4 结语

医务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问题会影响医院管理,不利于临床疑难病例的解决,造成工作满意度下降、医疗事故发生率增加等。目前,国内外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的大量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容乐观。个体的情感因素、社会组织因素都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要加强道德感和伦理意识,学会压力管理和自我调控,确保身心健康,以便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Sun W, Fu J, Chang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disorder among Chinese doctors[J]. J Occup Health, 2012, 54(1): 1-8.

[2] 林美琴, 曾长佑, 陈洁.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2): 147-150.

[3] 刘婷芝, 高建慧, 杜宝国, 等. 中山市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6, 32(15): 2047-2050.

[4] 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J]. J Social Issues ,1974, 30(1):159-165.

[5] Hozo ER, Sucic G, Zaja I. Burnout syndrome among educators in pre-school institutions[J]. Materia Sociomed, 2015, 27(6): 399-403.

[6] Loera B, Converso D, Viotti S. Evaluat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s survey (MBI-HSS) among Italian nurses: how many factors must a researcher consider?[J]. Plos One, 2014, 9(12): e114987.

[7] 李煙然, 吕红亮, 刘毅.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19): 3489-3492.

[8] 易慧宁, 彭宇竹, 朱敏, 等. 江苏省不同等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院, 2017, 21(4): 27-30.

[9] 刘洪庆, 刘颖, 李素娟. 山东省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8): 695-698.

[10] 万玮绮, 孙艳香. 医患关系失谐对医生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基于滨江区公立医院的调查[J]. 商, 2015, (35): 98.

[11] 周江瑾, 徐玲, 郭岸英. 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问题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 2013, 30(5): 51-53.

[12] 徐婕, 李勇, 付安荣,等. 医护人员心理减压模式及效果[J]. 江苏医药, 2015, 41(20): 2485-2486.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