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2018-01-18 06:11吕建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

【摘要】让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生涯辅导,发现学生个性特长;通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通过整合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呵护学生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共同呵护;个性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献编号】1005-6009(2017)90-0067-04

【作者简介】吕建,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党委书记,校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多年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努力为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各自适合的教育,引导学生各展其长,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一、适合教育的核心——发现差异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指出:“如何发现,或者是准确发现差异,这是‘适合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和生涯辅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

(一)写实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2004年起,学校持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运用写实的方法,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也为教师和家长准确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可靠的参照。

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操作实施难、信度保证难、结果应用难等系列难题,学校应用互联网技术,研发了数字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关联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主体,简化了评价操作,实现了多主体、常态化评价,为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载体支持。在评价内容设计上,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设计为“六大指标”和个性特长两大类。“六大指标”指向学生发展的共性素养,是学生成长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即底线要求,要求学生用令人信服的典型性成长事件对应佐证,只有各项指标都得到了充分证明,并通过了审核,才算合格。在个性特长栏目,不设置具体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及时记录个人成长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关键事件和独特感悟,展示不一样的自我。每学期期中和期末,组织学生对此学段内的记录分类梳理,筛选出十条左右最能反映自身成长和个人特质的关键性、代表性、典型性的评价记录,制作成个人推介材料,放在平台的展示页面,其余记录隐藏到平台的后台保存。推介材料与平台后台的过程性资料相链接,供查阅者验核。每学年班级调整时,此前平台上记录的全部资料由平台管理员流转到新班级,方便新班主任尽快了解学生原有的状况。

成长记录为各方观察学生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坐标系。登录平台,既可以纵向观察学生的成长轨迹,也可以横向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同学们通过梳理自己的成长记录以及与同学的分析比较,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里,清楚自己的现状是什么,较为直观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与特长,准确地自我定位,可以进一步分析自己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还可以继续做强,进而更科学地自我规划。教师和家长通过成长记录,可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质,思考应提供哪方面的教育服务引领孩子更好发展。由此,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引领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发挥出来了,适合的教育也找寻到了适合的切入点。

(二)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找寻适合的人生梦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人生发展方向的抉择。有调查显示,对于高中生来说,最大的“成长的烦恼”莫过于弄清楚“自己是谁,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学生生涯辅导,让学生清楚自己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我们从学生入校起就启动生涯辅导,并把高一作为学生生涯辅导的关键期。学生入学教育时,邀请高校教授来校讲座,介绍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介绍大学的专业分类、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就业前景和方向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现状、兴趣爱好、未来升学选择等结合起来,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日常,学校坚持把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课程排进课表,安排教师授课,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常态化;邀请专业人员来校,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团体辅导;在学校网站链接专业测试网站,供学生测试;接受学生的预约,安排专职教师,开展个体辅导,协助学生整合信息,科学认识自我。经过高一年级系列化的指导,绝大部分学生能认清自己的个人特质,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高一末的文理分科选择时,生涯辅导的教育效果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从学校历年的选科情况看,文理科比例基本保持在3∶7。学生们在选科时,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个性特长和预期的人生发展方向,没有出现一阵风、一边倒的情况,没有出现因为高考方案的调整而急功近利的现象。高二阶段,也极少出现学期中途有学生要求调换选科的情况。

目前,一些学校把生涯辅导窄化为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直接指向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提高高考报考的命中率。事实上,这种指导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质和职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短视的、功利化的,算不上适合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把辅导的重心放在了职业生涯规划上,每学年通过橱窗、展板向学生宣传职业方面的知识,组织模拟招聘、调查走访、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的内容、就业走向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寻自己理想的职业,憧憬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学业指导和升学指导,引导学生规划实现人生目标的路径,让学生不仅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更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主动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主动寻求哪些方面的教育帮助。一旦学生产生了为了自己的目标、冲着自己的兴趣去学的内驱力,他们就不再有“驴拉磨”的痛苦与迷茫了。在选科分班、挑选班型、升学志愿填报等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他们也更为理性了。endprint

二、适合教育的关键——因材施教

如果说发现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是帮助孩子找到了实现伟大的方向,那么,因材施教,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坚实地行走。

(一)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走进适合的课堂

多年来,为缩小同一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学力差距,学校在走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探索按照学生的学力层次不同分层编班,设立创新班、特长班和普通班等不同班型,尽力为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与之适配的教学服务。

在分层选班时,学校坚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定期流动、管理保障”的原则。教师指导,就是教师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分析判断,向学生提出选班建议;学生自主,就是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选择哪个层次由学生自主决定,允许学生在选定层次后先行试听,认为不适合可申请调班;定期流动,就是在每学年结束时,重新组织选班,引导学生合理流动;管理保障,就是加强对选班的科学指导,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如今,学年初选班时,找人打招呼要求进入高层次班型学习的越来越少了。大家已经认识到:并不会因为选择了层次高的班级,学生就能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优秀了才能选择层次高的班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不同班型异步教学,教学要求、方法和进度适当区别。比如创新班学生基础厚实,具有比一般学生更快速、更高效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压缩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课时,增开了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学科竞赛辅导等选修课程,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而普通班的教学,重在学科基础,教学的进度适当放慢,练习的难度适当降低,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得出、学得会。为解决班内学生学力层次也客观存在差异的矛盾,多年来,学校坚持学生自习制度,除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八节课进行统一教学外,晚自习和周末时间不分学科时间段,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可以自主复习、自主拓展、自我补差,也可以去参加选修课学习。教师可以到班进行个别答疑辅导,但坚决不允许集体授课,保证学生充分自主。近年来,学校又提出“滴灌”策略,尝试在同一班级内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分层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一人一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实施精准辅导,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可能。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发展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二)分类指导,为各类特长提供发展的可能

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的根本源泉。每个孩子与生俱来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智能也是多元化发展的。多年来,学校关照生命个体与生俱来的差异性,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的路径,顺应、鼓励并发展学生的“天分”,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1.课程育人。

课程是系统化育人的有效载体。学校积极开发个性化课程,努力通过课程实施,引领学生持续性、科学化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课程内容上,主要研发了三类课程。一是校本化的学科课程。本着“拓宽学科内容、培养兴趣特长、引领专业发展”的宗旨,依托各学科教研组,研发校本化的学科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校本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学生在相关学科上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二是活动课程。学校把班会课、艺术节、合唱节、话剧节等校园常规活动课程化,组织编写成活动课教材,对活动的内容、要求、组织实施方法等详细讲述,供参与相应活动的学生学习;三是本土化课程。编写了《海安籍文化名人研究》《海安民间艺术》《海安民俗》《海安特色产业》《海安中学校史》等有着地方或学校特色元素的教材。在课程实施上,建立课程选学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学1至2门心仪的课程,参加学习。选修成绩纳入学生考核,计算学分,与评先评优挂钩。

2.活动育人。

学校在开展“常规化”“普及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能的“尝试”机会,让学生在“选择”中發现,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每年九月,学校的成才大道上,社团“招新”活动总会如期进行:从十多年前的三五个社团“沿路摆地摊”,到如今几十个社团“路两侧长龙似地摆开”;从当初“你参加我们社团吧”的“恳求”,到如今“你准备竞选材料来PK吧”的“傲然”;从当年社团干部“一人顶多岗”轮流转,到如今的“百人竞一岗”专业化分工,海安中学的学生社团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学校发起组织的基础上,还鼓励支持有特长的学生组建社团,以补充学校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如今,学校的学生社团已覆盖公益、人文、社会、经济、艺术、科技等六大领域,社团成员总数超过2000人,建有校外活动基地15个,从校内外聘请指导教师近百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社团体系已经形成。

三、适合教育的保障——共同呵护

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教育生态。协同各方教育力量,营造共同呵护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生态,是适合教育的保障。

(一)前伸后联,接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成长阶段接力式地呵护和培育。近年来,学校尝试前伸后联,把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衔接起来,为学生个性特长的连贯性发展创造条件。

1.关注前移,发现人才。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面临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学校主动与初级中学联系,由各初中学校向我校推荐有个性特长较为突出的学生,我校利用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利用周末和寒暑假集中代为培训,帮助这部分特长学生充分发展。2013年起,学校每年拿出10%的招生计划,用于各类特长学生招收,适当降分录取。从2016年起,学校启动“创新实验班”招生,提前录取部分个性发展突出的学生来校学习,为他们个性化发展赢得更充足的时间,创造更宽松的环境。endprint

2.跟进培养,科学引领。

建立学生特长档案库,对于一些个性特长特别突出的学生,落實相关指导教师结对指导,进行针对性培育,确保高中三年个性发展不断层,持续发展有保障。2014年9月,朱焓同学以100米短跑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学校学习。在此后的训练中,教师发现他的脚特别大,跑步时速率难以提高,参加100米短跑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他的节奏感特别好,训练教师商量后向他建议,转向参加110米栏可能更有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朱焓同学110米栏的成绩迅速提升。2015年8月,他参加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南方赛区)获得男子110米栏第四名的好成绩。今年,他参加北京大学特长学生选拔,凭借110米栏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朱焓同学感激地说:“多亏海安中学为我创造的条件,多亏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苏煜雅在回忆起高中生活时,也非常激动:“如果没有高中教师的精心培育与呵护,我的兴趣或许就会荒芜,也就不会在读本科时成为校园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更不会选择加入与之相关的宣传与新媒体中心。”

3.接轨高校,跟踪关怀。

小王是一个极有化学天赋的学生,中考时,他以化学满分进入学校。进校后,他选择参加了化学兴趣小组。课余时间,他时常泡在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撰写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参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他获得了省一等奖。2012年7月25日,学生小王接到了某985高校录取通知书,本该兴奋不已的小王却提出重读的恳求。原来,他因为在志愿填报时,填写了专业服从,被录取在他既无特长也无兴趣的计算机专业,与梦想擦肩而过。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作为普通高中,我们虽无力左右高考录取,但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无所作为。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是我们教育人应有的情怀。从这一年起,学校开始启动与高校的协作育人机制,一方面主动与高校对接,向高校推荐特长学生;另一方面邀请高校从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出发,来校发现、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有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合适”的人才,对接培养。也正是在这一年,海安中学与同济大学共建的“苗圃计划”启动了,中学与大学贯通式培养成为现实。如今,学校已与多所高校建立起紧密型合作关系,一大批特长学生顺利进入了理想的高校,学到了自己理想的专业,他们的个性特长找到了适宜其生长的沃土。

(二)各方同心,协同呵护学生个性化成长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走出书本中心和考试中心、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观念更新是起点,也是难点。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引领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为学校教育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提供了引领性支撑。同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也拉开了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为适合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

青春期是学生“做梦”的年龄,学校是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在青春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必修课,但肯定不应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无限可能,不拘泥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是学校教育应有的情怀。教育引导“埋头于书本,深陷于习题”的孩子们抬起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静下心来想想“世界的未来是怎样的”“我的未来是怎样的”,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条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人生发展道路,对于形成持久的发展内驱力至关重要。倘若今天的学生有了“做自己的主人”的决策力和内驱力,并立足当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未来的他们也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择适合的教育,办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我们的努力永远在路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做“适合的教育” 圆学子的梦想
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