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1-18 10:10宛克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2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仍是重心,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把握历史概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切实对历史概念教学的认识并制定合理对策,将有效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认识 历史概念教学地位 历史概念教学对策

为建立健全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課程体系,在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考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直至今天已臻成熟,它以稳定为主,稳中求变,不断创新。就历史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方面而言形成以下明显的特点:首先,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仍是重心,如何搞好传统的历史“双基”教学,历史概念教学尤其关键。

一、中学历史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可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史实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和评价,它应该包括时间、空间、性质、历史特征。如辛亥革命,时间是在1911年,空间发生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特征是指基本过程及对这一史实的评价。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的理论概括,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封建土地制度”。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的内容构成,都是史论结合,史中有论、论中有史,只是前者以史为中心,后者以论为主。

二、中学历史概念教学地位

中学历史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上承基本史实,是基本史实的提高;下联基本规律,是基本规律的形成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基本概念抽象概括程度高,其智力价值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程度也高。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只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不能上升到概念,或概念模糊,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更不能形成基本规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基本概念显然应处于中心的地位。

三、高三历史概念教学的对策

1.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把握概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钻研教材,对教材概念进行定义、分类、并提出具体要求。

2.认真分析高考试题,使学生认识中学历史知识三个层次在高考中的地位,让学生形成对历史概念重视的自觉性。例如全国高考第41题,它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更好地适应将来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因此,命题设计往往从对历史概念不同侧面和层次寻找角度进行切入,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形成历史概念。问题涉背景(原因)、过程(内容)、作用及影响、性质、本质等,这些元素是历史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教材分模块教学,导致学生思维以发散为主,这不利于抽象形成概念,高考试题有针对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解题要领和技巧整合形成完整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基本概念的提出,概念的提出要明确,具有科学性,不能乱定义或张冠李戴。例如“新中国外交”这一历史骶念:①基本史实:中苏结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不结盟等外交现象;②外交本质: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最高准则;③“新中国外交”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独立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实现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苜脑、外交部门和外交代表机构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外交活动,行使主权;④外交的原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

4.教师要示范,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基本概念,应研究它们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教学。例如,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要注意其简明完整;史论概念,要注意归纳总结。抓典型示范,触类旁通,在示范教学中,不能简单化肢解概念,要化肢解为解剖,肢解只是便于认识,目的在于把握概念不同方面的联系,或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

作者简介

宛克炎(1964.7—)男,汉,湖南省新宁县,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