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校地合作”模式的几点探索

2018-01-18 10:10王琰常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校地体系大学生

王琰 常虹

摘 要:地方高校在学校定位上因其较强的地域特点和区域特色,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校地合作”模式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阐述了“校地合作”模式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在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校地合作 大学生创新教育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调创新。人才驱动是创新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形成、巩固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1-3]。我国正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先驱。创新人才的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4]。

一、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现实要求

我国高校大体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地方高校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重点院校区别在于办学条件和数量规模、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多属于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地方高校一般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多数依托于地方财政供养,办学区位一般位于地级城市,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和区域特色,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因此,一般来讲地方高等院校首先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他地区。而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多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逐渐转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这最终使得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逐渐以就业需求为主要目标和方向,这对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5-6]。“校地合作”指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既是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

二、“校地合作”模式的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首先,地方政府拥有资金、政策及社会资源调配能力,这是地方高校发展所欠缺和必需的。另一方面,减少人才流失、适应地方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梯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关键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校地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过渡时间,通过学校与地方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使大学生更早了解地方发展的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合理并预先制定职业规划。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融入创新的意识和思想,使得知识学习与地方社会直接接轨,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说,“校地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在地方高校间的产生良性竞争,从而产生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突破高校内部的封闭管理,进而逐步提高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环节的竞争力,使地方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进步,站稳脚跟。同时,“校地合作”模式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持续输送,可以让地方政府充分了解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真正认识到人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获得更多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帮助。

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说,“校地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为当地预留住大量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创新型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的严重程度,提高地区发展中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人才所占比重,从而为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地方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大大增加本地区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推广“校地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革

地方高校的教育体系内容中不仅包括创新教育,还包括了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需要有相应的时间和师资力量去实现。即使目前全社会对创新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知,但如何从根本上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到一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面对于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师资力量的匹配等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校地合作”模式创新教育需多方配合

“校地合作”模式下创新教育的推行和发展,需要政策、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大众等四个方面多维度、全方位的配合。

对于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开展经费投入、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等。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机构积极引导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为地方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和融资平台。对于教育者,地方高校需要对创新教育开展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保障专项经费和基础设施,开展创新教育师资培训等。对于受教育者,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和引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秩序,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保证人身安全。对于社会大众,需要对创新教育给予耐心和客观的评价,社会赞同和认可对创新教育的长期持续推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上,如何进一步去实现“校地合作”创新教育模式的设计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人做更多的探索,这种模式对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尹琳珊.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知识经济, 2018(14).

[2]周建华, 赵义涛.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6):104-106.

[3]宋之帅. 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李家华, 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9-11.

[5]乔祖琴. 工科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研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6):73-75.

[6]张梦龙. 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 中国培训, 2017(11):53-55.

作者简介

王琰(1987.1—),女,满族,内蒙通辽,博士研究生,吉林建筑大学 讲师,研究方向:水文地质

猜你喜欢
校地体系大学生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