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籍仿真复制工作的一点思考

2018-01-18 10:10丁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复制品原件古籍

丁峰

摘 要:本文从笔者自己工作对于仿真复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入手,简要介绍了古籍仿真复制的步骤和注意点,阐述了古籍仿真复制对于古籍善本藏与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籍 仿真复制

古籍仿真复制技术历史悠久,我国用临摹的方法复制优秀书画作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 年前。流传至今的国宝书画,有一些并不是原作,而是古人的临摹复制品。今天我们所见的《兰亭序》就是流传至今的仿真复制品的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了。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自古就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真本随唐太宗李世民葬于昭陵,今天我们所见的其实是流传至今的仿真复制的摹本,这些复制品几乎与原件一样惟妙惟肖,尤以冯承素双钩高仿真复制精模本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原貌精髓,其价值与原件不相上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原件消失了,而复制品却被流传下来,同样真实的反应了原作的风貌,有的还保存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被视为镇馆之宝。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从木刻水印,到珂罗版印刷,再到当前较常采用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多种多样,有些一直沿用至今,有些则由于技术局限性,在应用一段时间后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其中目前仍被采用的主要有手工临摹、木刻水印、珂罗版印刷等。手工临摹是由对字画等艺术作品的复制发展而来的,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或绢等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其优点是能较好的反映原件的风貌,但是,临摹技术强调的是手工处理,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临摹作品,对操作人员的书画技艺要求很高。木刻水印是我国特有的印刷方法,专门用来复制水墨画、彩墨画和绢画等手迹艺术品。木刻水印仿真复制品,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达到乱真的效果,被誉为“再创造的艺术”。但是由于采取手工雕版,因此制作周期长、印量少、成本高、易受工人技艺影响出现偏色、套印不准、变形等质量问题。珂罗版印刷是以玻璃板为版基,按原稿层次制成明胶硬化的图文,由明胶硬化的绉纹吸收油墨,未硬化部分通过润湿排斥油墨进行印刷。珂罗版印刷能充分表现书画艺术品的色彩搭配、层次丰富的墨韵彩趣,适合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珍贵图片、文物典籍等精致高级的艺术品。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多属手工操作,受个人工艺水平影响较大、工时长、工艺技术难度大,效率低,因此,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传统仿真复制技术之所以生存到现在,且仍被应用,也有其独到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是手工的东西,反而越显珍贵,它的价值与长处是现代科技无法具备的,在对某些原件进行仿真复制的工作中,传统手工方法仍然有一定的应用空间。例如,对于一些书法作品,采用传统珂罗版印刷技术制作的上等仿真复制品能够达到墨色饱满、精神抖擞、跃然纸上的效果,让人无法分辨哪个是原件,哪个是仿真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所无法达到的。[2]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为仿真复制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是利用高精度扫描设备或照相设备对原件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将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裁剪、拼接、修复、调色等精加工处理,使其色彩达到与原件一致的效果。最后利用专业的大幅面喷绘机、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将处理好的数字图像输出到与原件相近的载体上,并对仿真件进行做旧、修饰等处理,使其外形达到与原件一致的效果。主要由色彩管理、前期准备、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输出、后期制作、图像数据存储等环节组成。

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采用现代化高精度图像采集、处理、输出设备,在色彩的还原和细节表现方面独树一帜,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色彩管理,减少了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将复杂的色彩完整准确地再现出来,较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在工作效率方面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操作方法更易于掌握,易于人员培训,近年来,在我国仿真复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也并非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例如对于立体感较强的油画的仿真复制,传统仿真复制技术就是更好的选择。仿真复制最终采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而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进步,更新的设备和技术会不断涌现,基于数字技术的仿真复制技术必将会在仿真复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3]

古籍仿真复制的注意点

一、前期准备调试

1.古籍的高清书影扫描,笔者单位采用美能达扫描仪,最低扫描规格为400分辨率TIF格式的图片可以实现photoshop中100%放大字迹清晰。JPEG格式对照片有压缩,放大相同大小会出现马赛克。

JPEG格式放大图 400分辨率TIF格式放大图

2.古籍要做到高仿或者完全仿真颜色校准是不可或缺的,打印出的复制品往往与原书颜色有所偏差,主要有以下两个影响因素:1打印机的色彩配置文件2电脑显示屏的颜色校准。笔者用的是爱色丽公司的i1色彩校正设备,经过色彩校正后会生成针对单个古籍的颜色配置文件,根据不同的偏色情况进行运用。显示器也可以使用i1仪器进行校准,或使用专用的色彩校正显示器。

3.打印纸张的材质选择,纸张的选择类似于古籍修复中的配纸,但从打印角度出发纸张颜色不是最主要考虑的,纸张的着墨性、吸水性和纸张的柔韧程度是考虑的重点,以笔者的经验来看纸张多以重单和夹宣宣纸为主,不易选择太薄的,纸张过薄颜色易渗透纸张,打印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卡纸的情况。

4.要学会基本的修图调色操作,高清扫描图片主要是tif格式,要熟悉photoshop中的基本修图操作。主要以图片的拼接、调色、缺损修补,跟古籍修复异曲同工,在电脑图片上对古籍的缺损进行修复甚至還可以进行去水印、缺损处添笔补字补色等操作。

二、复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色彩的偏差,当使用的色彩校准系统后最终打印出的色彩还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可能是出现了以下情况:打印机的彩色喷头有个别堵住的情况;选择的宣纸有色差偏黄或者宣纸的吸墨性太好容易使颜色整体偏暗;这都需要我们在正式打印前进行样品的试打,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微调,最终使打印的复制品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2.打印的排版选择,记得刚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时候,师傅就经常教导我,修书裱画,用剩的边角料要留着,裱画镶边的绫子要先计算好尺寸再裁不能浪费。或许是一直受着这种教育,在复制打印中笔者也是能省则省,一般四尺宣纸68cm*138cm的尺寸,除去一头一尾打印机实际打印区域损失的面积,基本塞得满满当当,排版要与复制品尺寸规格相匹配,例如对于长副手卷或经折的打印最好采用卷筒纸。

三、复制品的裁切装订

1.大画幅的画卷,如手卷、条屏、经折,如采用拼接打印的方法,在打印中要预留出一小段空白的部分方便之后的拼接粘粘

2.对于未将书页拆开的扫描书影中,书脊部分往往是被挡住的,要在打印排版前预留出书脊的宽度,不然则会出现挡住字迹无法装订的情况。[4]

3.扫描的书影中可能会出现歪斜的情况,我们在修图拼接时会把图片进行适当的角度调整,旋转过的图片在打印后会出现每张书页的大小不一,需要我们确定书籍尺寸进行裁切。

四、后期高仿真复制的处理

上文提到的古籍仿真复制只是用于参观展览用途,方便读者查看阅读,打印的复制品想要以假乱真存在很大难度,首先在油墨和色彩还原上认真比对能看出来,岁月的痕迹没法做假。就纸张来说,老画的纸张颜色更黄,纸张质地会老化变脆。造假者爱用的做旧方法是烟熏、茶浸,用从茅草棚的屋檐滴下来的水染出来的纸颜色很逼真,能夠做到一些老化的痕迹。

各个朝代都有造假的,其实民国时期出了一大批仿名家的作品,到现在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打印的油墨也是关键,造假需要用古画老墨,仿真复制也是,需要在十余种墨中找到对应的墨。古旧字画的作假一般是做套、挖款,第三就是揭裱的猫腻。做套就是造假者将以前装裱的老材料收集起来,用作伪作的装裱材料。前年一件张大千的真画,被人割了款识后补了一个印章。割款补章也是作假的一种手段:真画加假款,假画加真款,相当于一张画变两张。还有一种方式,是把近似的画,款识一裁,另外加伪作。比如晏济元某些画风和张大千近似的画,就被造假者裁掉款识,变成张大千的款。揭裱的时候利用宣纸的特性把它揭成两层,变成两张,表面一张正常,下面一张墨色更淡,找当时的老墨添笔作假,是所谓揭裱的猫腻。这里只做简单讨论就不赘述。

五、古籍仿真复制的意义

宋代刻书1万余种,流传下来的不过1200部,可谓万不一存。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籍善本大多藏在图书馆,全国图书馆系统共收藏古籍善本250万册,属传世孤罕的有4.5万种,有的善本仅存3页。出于保护古籍的需要,它们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极低。而善本再造可以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我们自身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做仿真复制能更好的还原古籍的原本装帧形式,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说过,中国历来有修书修史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几个大型修书工程,都是在太平盛世完成的,这是当时国力兴盛的重要标志。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有计划地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善本古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传统文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巨大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对于保护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缓解古籍善本收藏与使用的矛盾,为社会提供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的文化精品,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红.以现代复制手段促进古籍的保护与利用[J].黑龙江史志,2009,(19):12-13.

[2]王赫.数字技术助力古籍复制保护[J].丝网印刷,2014,(9).

[3]陈丽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古籍的复制保存与利用[J].图书情报论坛,2005,7.

[4]霍俐霞.仿古水墨与宣纸古籍复制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1.

猜你喜欢
复制品原件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欠薪条原件遗失,我还能向公司索要工资吗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不一样的皇冠
《马关条约》原件
千万千万别复制自己
城市不应是复制品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