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及改进对策

2018-01-18 10:10樊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大学生

摘 要:政治心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的政治环境交叉作用的成果。人的行为会受到其心理的引导和支配,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也是如此。而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了解大学生政治心理,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政治。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政治心理可以引导大学生有序地参与政治,而消极的政治心理则会导致大学生无序地参与政治。不同的政治心理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具体表现不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政治心理、克服消极政治心理、为了引导大学生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政治动机、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政治心理

民主是我国重要的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扩大社会各个群体的政治参与。研究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有助于了解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预防其无序地参与政治;有助于高校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政治心理,克服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理,减少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解决现实中的矛盾。

一、积极的政治心理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影响

积极的政治心理是指主体的一种心理反映,这种反映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不定型,是主体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积累沉淀的,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和谐,并表现出一种健康、稳定、强烈和坚定情绪的积极状态。大学生的积极政治心理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大学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政治参与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心理也包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这些意识,还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这种意识。在这些积极政治心理的作用之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1.正确的政治动机是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基础

大学生的政治动机是他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从事实践的原动力。由于社会的环境和学校的情况错综复杂,所以大学生的政治动机参差不一。如果大学生把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自己的政治动机,那么在他们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就会倾向于选择正确的参与方式或途径。相反地,如果说大学生把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政治动机,那么他们任何的政治参与都是非法行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他们从事任何实际政治活动之前,都必须先有正确的政治动机,而正确的政治动机往往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2.良好的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关键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无形地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两方面来了解政治生活,并且通过自身参与不同的政治实践来学习各种政治知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认识,大学生如此反复循环以加深自身对于政治的认知。大学生的认知具有功能性,它不仅能让人对外部环境作出一定的评价,还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等功能。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理想的观念,掌握了一些社会行为的规范,并且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而严格要求自己。高水平的政治认知,使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大学生了解了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有序政治参与的方式、途径等。只有当大学生有了高水平的认知,同时自身具有较完备的认知能力,才能在政治实践中独立地思考问题、冷静地观察形势、客观地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克服自身盲目的行为,达到有序参与政治的目的。

3.积极的政治情感是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催化剂

政治认同是政治情感的基础。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可以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又呈现出稳定性与冲突性、理性与不理性、功利性和淡漠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对其行为有导向作用。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会促使大学生有序地参与政治,反之,消极的政治情感也会成为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绊脚石。

二、消极的政治心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消极的政治心理具体表现为错误的认知和动机、较低的政治认同感、非理性的政治情感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又有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公民很容易出现消极的政治心理现象。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部分,也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心理,从而导致他们无序参与政治。

1.从众心理导致大学生盲目参政

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但大多是指盲目跟风,盲目地隨大流,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即缺乏思考。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反映了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较低,政治意识还不成熟。在政治生活中,如果大家都通过一种途径或用一种方式去参与政治,而我却区别于他人,那我就会被看成异类。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我会处于周边环境的压力而做出和大家一样的选择,而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并不了解事情的本质。从众,就是典型的缺乏理性思考的一种行为。大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认知,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那么就会导致他们的行为基本上一致。长期性的从众行为会使大学生养成惯性,导致其政治行为大致相同,那就会缺乏代表性和研究性,失去它本身具有的价值,也不利于我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2.法不责众心理导致大学生非法参政

法不责众是指,如果一项行为是普遍的或集体的,即使它是非法和不合理的,法律也很难惩罚它,因为涉及的人数过多。法不责众心理是指主体有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某件事情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但并不会因此停止当前非法行为的一种心理。近年来。高校的群体事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可以把原因归咎为大学生的法不责众心理。一旦大学生有了法不责众的政治心理,那么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只要他不是孤身一人,便不怕法律,以至于出现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途径参与政治的现象。比如说,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他们觉得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他们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们在表达一些政治观点和意见时,就显得很随意,具有主观性。如果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违法政治话题,那么大部分学生会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点赞转发,明明知道这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还坚持去做,这就是法不责众心理的具体表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造成政治参与秩序的混乱,给人民、社会、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自私心理导致大学生功利参政

功利心理在大学生政治动机上主要表现为:实现个人利益是参与政治的最主要目的,而不是把政治参与看成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现阶段,我国大多高校大学生都表现出功利性的政治动机。部分大学生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比如在择业方面。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积极参与政治,对政治非常关注。但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牺牲集体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有时候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无视集体利益,无视大局,无视法律的存在,不按照正规程序参与政治,有意地“抄近路”,导致政治秩序混乱的局面。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政治心理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对策

要培育大学生的积极政治心理,克服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理,保证他们的政治行为合法合理,促使他们有序参与政治。

1.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基础。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弘扬政治主流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政治文化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为社会主义直接服务的意识形态。全社会都要积极地弘扬这个主旋律,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从客观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社会在弘扬政治文化中,应做到全方位,多层次,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为主要目的,以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为实际导向,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政治。大学生在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提高了自身对政治的认知水平,从而在参与实际的政治活动中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避免了他们参与政治的从众心理。

第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单一,时常会让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但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这些知识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必须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建立平等、融洽学习新型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能让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使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得到提高,避免在政治参与活动中的盲目行为。

第三,夯實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基础。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端,和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先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使自己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的基本资格。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在学业、生活和工作上都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来武装自己,有利于大学生在政治实践中运用辩证法的观点理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政治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对我国目前的政治情况有了最基础的认识和了解。大学生在对我国政治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考问题,指导其政治实践,必然会克服他们从众的政治心理。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动机

“大学生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驱力。”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政治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途径来增强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大学生产生某种需要或者想实现某个目标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动机。

第一,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完善的法律体制是大学生积极政治心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能真正保障大学生的民主。加强法制的建设,就是要让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形成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使其树立法治的理念。一方面,法律可以保障大学生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保证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深得大学生的信任,使他们摒弃法不责众的政治心理。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

高校的理论课程教育,要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使广大学生接受我党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动机。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动机,同时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以后,就会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而且还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来参与。所以,高校应该在增加思政课程课时的同时,培育大量的专业教师,使其学好理论知识,并把创新性的教法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大学生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可以了解法律的含义以及作用,引导他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通过道德和法律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来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规范着公民的行为、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法律的这种功能,努力使法律这种“他律”转变为“自律”,严格用道德和法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同时,法律也具有保护作用,保护着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社会能够正常运行、保障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大学生遵守法律可以使自己应得的权益得到保障,使自己的政治行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形成法不责众的政治心理。

3.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

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指的是,在政治生活中,他们在感觉、知觉、印象等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情感,即对各种政治现象好恶爱憎的心理反映。

第一,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要想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动机,首要的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为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国家应该加大扶持的力度。高校中存在很多贫困生,差的经济条件会限制其政治参与。大学生基本物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没有心思和能力去追求精神的满足。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家、社会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机会。这样做,一方面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其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政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才会纯,才能避免功利性。

第二,加强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要想在政治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避免功利政治心理的形成,就必须要从高校的学生组织入手。这些学生组织从法律的属性上看,是属于社会团体的,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建设的主要途径,这也是一种政治参与。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学生组织具有一定的权威,但绝不能沾上官僚的风气。学生干部应始终保持群众和民主的意识,使组织有良好的民主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培养组织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组织一般具有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机会,政策内容往往涉及到学校的建设、发展、教学与管理等,还有一些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学生组织也具有监督的作用。高校对组织的管理,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学生组织的民主会让大学生觉得校园存在公平,自身的利益也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这会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避免其功利心理的形成,促使其有序地参与政治。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用正确的三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作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大学生通過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要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还要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永远不忘革命先辈们的努力。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详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且深刻学习每一届杰出领导人物的思想,用伟人正确的三观来指导自身的政治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并且体现在他们的政治参与中。

大学生要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无私奉献的伟大人物看齐,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大学生要学习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用宝贵的革命精神来鞭策自己,净化自己的欲念,避免自己功利心理的养成。

注释

① 赵跃先.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月,14页.

② 孙丽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08,26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刘吉发.政治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3.

[5]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47.

[7]谢俊春.积极政治心理——西部地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8]王琳.转型期公民政治心理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D].2015.3.12.

[9]赵跃先.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10]孙丽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

作者简介

樊阳(1995—),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