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诗的禅文化意蕴

2018-01-19 04:07晁成林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禅意禅宗意境

晁成林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茶的种植与饮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诗·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诗·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屈原《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蘅芷彫兮莹嫇。”许慎《说文解字》谓“荼”即“苦茶也”。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则谓“此即今之茶字”。

汉代以后,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茶也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意蕴。唐代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强调“精行简德”是茶文化的精神基础。宋徽宗《大观茶论》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引。”统治者提倡的茶饮与雅致的风尚,使宋代的茶文化盛极一时。

作为题材,以茶入诗至迟在唐代已蔚然成风。唐代佛教中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在吸收了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等思想后,至宋代逐渐形成了强调“理事圆融”、“心境相依”、“色即是境”的融汇雅俗的审美观。而这与宋代文士的既追求功名利禄、又追求净化心灵的诗意栖居无疑是相通的,他们茶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禅文化,体现了“禅茶一味”的审美意境。

1 境象上的虚实相生

茶诗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与禅文化的互融则是其最大的特点。从诗人的身份来看,不仅有得道的高僧,也有仕宦的官员,更有隐居的文士,他们在将茶文化中的禅意挥发出来,这一点无疑是相通的。禅宗历来主张,若要于现实社会度化世人,自己必须得走入世俗的生活,只有在寻常百姓的日常俗务中去寻求真佛,才能达到对禅理的认识与体悟。现实中,禅师不仅饮茶,也亲身采茶、制茶,在劳动中感受山水与自然的人生体悟。释可湘《偈颂一百零九首》:“沩仰两爷儿,采茶机对机。只知呈体用,不觉露枪旗。正值风和日暖,何妨把手同归,子规啼破已多时。”诗中通过记述禅宗中的沩仰宗开山大师沩山灵佑和弟子仰山慧寂的采茶修禅中的表禅机的不同,来说明禅宗体用的现实与世俗。释道璨《摘茶》:“拈一旗兮放一钥,多从枝叶上抟量。全身入草全身出,那个师僧无寸长。”如果说可湘上人的茶诗还过多地保留了禅宗的意味的话,道璨上人的这首茶诗俨然已是世俗化的表达了。诗中将茶的采摘、烹制、浸泡、饮用、品味等环节细细道来,一幅世俗的茶文化工序图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从境象上看,“枝叶”和“草”等实在的具象,无不化为禅机的幻象,正如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有所长所短之故。禅宗讲求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实在是茶诗中境象的虚实相生的体现。不唯如此,文人的茶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陈著《春晚课摘茶》云:

玉川子后是吾生,自课园中拾晚荣。搀雨金芒排世好,饱春香瓣见天成。不烦钲鼓腾山噉,剩有旗枪战酒兵。凤舞赐团今绝想,只凭苦硬养幽清。

诗中娓娓道来的是晚课摘茶的所见与所思。雨后傍晚的茶园芬香馥郁,诗人采摘春茶于其间,茶叶的香瓣被雨水浸润过后,国色天成。采茶的喧腾与休憩时的畅饮无不彰显着诗人的惬意。尾联两句则将现实的境象融入了禅意的虚幻,在清幽的思绪中沉淀过往。这种诗意虚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出诉诸于想象的可塑性,而这些直观的境象又恰在诗中婉转地引导读者去体会蕴意的无限,这种虚实相生的境象正是禅文化给予茶诗的魅力所在。

2 功能指向性的悟禅

茶诗中体现的禅意无处不在,“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自悟的超凡境界的”。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茶艺也成为了士大夫热衷感观趣味的一种时尚。文人雅士钟情于茶艺,醉心于茶道,修心于茶禅,愈发使得宋代的茶诗禅意盎然。以茶悟禅的茶诗愈来愈得到文人士大夫以及僧侣的喜好了,尤其是诗僧茶诗中的禅文化,蕴含的禅理则是多样化的。释普济《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喜爱饮茶,每每论道,常以茶作为问禅机语。”[4]林逋《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身为隐逸之士,山林中得到友人的馈赠香茗,极为高兴。细细研磨建茶,浸泡后乳花翻腾,香气四溢。诗人为建茶的不为人识而感到遗憾,更为建茶保持自己的淡雅微苦的个性而慷慨不已,品评中联系自己保持的精神自由与生活的闲适恬淡,体悟出禅与茶的交融。苏轼的《汲江煎茶》也有类似的悟禅之意: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汲水煮茶的过程,而看似言茶,实则说禅,在禅茶的统一中感悟人生的风雨。月入江水,舀水入瓮,细煮茗茶,这是一个身居陋室、自我耕种的白发老者的生活写照。然而,在这里,苏轼的所有磨难都消融在了茶的清香和禅的随缘里了。诗人借茶表达其禅悟,融茶于心,融禅于情,享受了一种茶禅互融的乐趣。茶与禅相伴,品茶悟禅,品禅悟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素处于墨,妙机其微,使充满着禅意的茶诗体现出了宋代文人生命中圆融的审美境界。李泽厚曾说过:“禅宗渲染的宗教神秘感受,更少具有刺激性的狂热,更少激动昂扬的欢乐,而毋宁更为平宁安静,更着重在于平静如常的一般世俗生活中。”从苏轼这儿来看,能将苦难生活中的波澜化为禅意的栖息,确是如此。

3 审美上的清幽意境

以俗为雅是宋诗的总体特征,茶诗亦是如此。自慧能开创的南禅宗辗转到宋代以来,越发将禅的意味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既是柴米油盐类的俗物,又是琴棋书画的相伴之物,宋人的诗歌至俗亦是至雅,通雅融俗,茶诗中融入的禅意处处体现出了诗人创造审美上的清幽意境。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七十五“寺观”条载:“闽中佛寺历晋、宋、齐、梁而始盛,又历隋唐以及伪闵而益盛,至于宋极矣!”这里虽以闽地为例,但却指出了宋代禅宗及寺庙高度发达的盛况。禅宗从产生的那刻起,试图从“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的世俗名利观中解脱出来,以审美的心态来观物赏景,实现诗意的栖居。这种审美境界的清幽禅趣因饮茶的环境而略有不同,室内和室外的两种环境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从室内的环境来看,承载琴棋书画的书斋则是体现茶诗禅意中清幽雅淡的地方。琴棋书画是文士的身份象征,在书斋中品茗、听琴、作画好不惬意、儒雅风流。此时的茶与琴棋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更渗透着禅宗的心灵澄净。刘敞《九月十日雨中孚先见过围棋尝茶》:“车骑皆雨立,富贵若浮云。围棋纾壮心,酌茗当献酬。”文同《子平棋负茶墨小章督之》:“睡忆建茶斟潋滟,昼思兖墨泼淋漓。可怜二物俱无有,记得南堂棋胜时。”苏轼《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二首》:“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罏。”此三首茶诗分别从棋与茶、画与茶的相生相伴,揭示了蕴含禅意的书房清幽淡雅的审美意境。

从室外的环境来看,茶诗中禅意的清幽意境则往往体现在几个特殊的意象上,如松竹和轩亭。在松下或竹林品茶,因松竹的耐寒傲雪和文人士大夫的坚贞卓然往往契合而显得别具情趣。郭祥正《休师携茶相过二首》:“晚风吹坐忽生凉,旋碾新茶与客尝。试拣松阴投石坐,一杯分我建溪云。”梅尧臣《发丹阳后寄徐元與》:“禅扃竹下过,乳井松间出。烹茶觉暂醒,岸帻情弥逸。”文彦博《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释德洪《题梦清轩》:“微风吹篆缕,活火发茶铛。遥想佳眠夕,萧萧雨叶声。”野外松阴和竹林旁,清轩幽亭里,三两好友相邀,品茗唱和,山间溪水淙淙,林间风声习习,禅意渗透下的清幽静谧的审美意境也相应而生。

猜你喜欢
禅意禅宗意境
禅宗软件
室内光环境中禅意氛围的营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灵 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尺八的禅意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落叶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