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亮教授运用少商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2018-01-19 20:33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焦胃脘运化

李 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反复或持续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的烧灼感为主要症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精神压力的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口服药物等方法,疗效一般,且具有一定不良反应。而针灸作为一种天然、绿色疗法,更为有效、简便、安全,在该病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叶成亮教授(1935—2016),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受其父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叶心清教授影响,家学深厚,精通中西医理论,对针刺手法、腧穴穴性等具有深刻认识与独到见解。从事针灸临床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长于以针灸疗法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骨关节疾病。笔者系叶成亮教授弟子,跟师学习近30年,获益良多。兹结合叶成亮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认识及对少商穴的理解,将其运用少商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的认识

从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入手进行病机分析,抓主要矛盾,针对疾病的根本病机进行治疗是针灸临床治疗的一般原则[1]。就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言,根据罗马Ⅲ标准[2],主要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前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腹胀、嗳气及恶心等为主要症状,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中上腹部的疼痛、烧灼感。叶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痞满、胃痛范畴,临床证型复杂,但可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别。具体而言,临床上一类病人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嘈杂不适,食欲减低,嗳气吞酸,大便溏结不调,脉弦滑或短涩,舌苔多白厚或黄腻。叶师认为此类病人往往由于精神压力过重或饮食不节,导致肝脾郁结,中焦气机失常。甚则肝气壅遏化火,灼津为痰,属实性之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等证。同时脾胃运化失灵,多伴宿食停滞;久病则由气及血,兼加瘀血,最终多在中焦气机失常的基础上,形成痰、火、瘀、食胶结,进一步阻滞气机,另一类病患则多表现为脘痞少痛、纳差神疲、倦怠乏力或饥不欲食、口干烦渴、脉弱或细、舌淡或干红少苔。叶师认为此类病人多由于禀赋素虚,中气虚弱,气机滞碍,无力运化水谷;或久病伤中,损耗胃阴,容纳失常,气行不畅,属虚性痞满之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之证。值得指出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由于病情迁延日久,多有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者,最终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综上,叶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中焦气机不行,主要矛盾归结在中焦气结,因此如何有效的疏理中焦气机便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关键。

2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探讨

当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针灸治则以疏肝和胃为主,多选用足阳明、足厥阴及足太阴经经穴及脾胃的俞募穴治疗[3-4]。叶师在本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上述治法虽亦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多存在起效缓慢、疗程较长、易复发等问题,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与依从性。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诸气者皆属于肺”,指出肺在气的生成与气机的调节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灵枢·经脉》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确认了肺与中焦脾胃间的经脉联系,说明肺脏对中焦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及其健运具有重要意义。而就气机的调节而言,肝与肺作为气机升降之外轮,《素问·刺禁论》指出:“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左主升而右主降”,表明肝肺共同参与气机的升降运动。肝肺气机升降相宜,位于中焦的脾胃则自然气机舒展;肝肺气机升降乖戾,则脾胃作为气机之中轴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叶师观察到本病虽然主要症状反映在脘腹,病变涉及肝、脾、胃,但病患多伴肺气不降之征象,如胸部满闷、咽干、咳逆,甚则呼吸滞碍的主观感受,同时相关症状多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情明显相关。据此叶师认为针对本病中焦气结的主要病机,除从肝、脾、胃论治外,肃肺理气应作为治疗的重要一环。肺金肃降,则能平肝木、顺胃气,气机复常,运化自如,痰瘀消减,寒热对流,进而实现疏理中气的治疗目的。

3 运用少商穴的依据

少商穴是手部的要穴之一,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从特定穴角度来看,《针灸甲乙经》指出:“少商者,木也……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表明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之井木穴,位于手太阴肺经经气的源头,对本经气血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少商穴为十三鬼穴之鬼信穴,是精神神志病的重要治疗用穴,反映出其通调气机、燮理阴阳的作用特点。因此叶师认为少商穴以其位置的特殊性,能够有效、显著的疏利肺经气血、调理周身气机。

具体到少商穴与中焦脾胃的关系而言,由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因此少商穴作为本经的起始穴,较之本经他穴对于中焦脾胃具有较强的治疗靶向性。《针灸甲乙经》中对少商穴治症的记载虽主要局限在寒热病及疟上,但无一例外均具有中焦气机失调的病理征象,并突出表现为胃气不降之症,如“腹胀睥睨”“善哕”“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等;同时现代研究表明少商穴对于急性扁桃体炎[5]、高热[6]、支气管哮喘[7]、顽固性呃逆[8]、鼻衄[9]具有良好疗效。叶师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少商穴的穴性偏于清泄,结合肺脏的生理特点,表明其具有肃肺降气的功能。金清气肃则周身气机畅利,气血水火各归其位,周身或局部瘀滞不通、阴阳失和之症则可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证实少商穴在疏利周身气机的基础上,功善于调理中焦,能够通过肃肺进而和胃,实现水谷的正常运化与传导,具有降胃、和中、顺气之功效。这一点在历代用穴经验中有所体现,如《验方新编》记载:“心胃气痛照鼻部治鼻血第一方烧少商穴法,即愈”。

总而言之,叶师认为少商穴在清气肃肺的基础上畅行脾胃气机,尤功专于降胃顺气。这既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肃肺理气的治疗需要相符合,又很好满足其脾胃靶向调节的特异性,颇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要求,在相关治疗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 少商穴针刺与艾灸操作及其要点

关于少商穴的位置,当前学界存在不同认识。叶师根据《灵枢·本输》“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及《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的记载,认可拇指末节桡侧,据指甲角0.1寸的穴位定位。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采用针刺或艾灸少商穴辨证施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特临床经验,以下详述相关技术及操作要点。

凡辨证为实性者,无论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还是兼夹宿食、痰火及瘀血,均采用针刺法;辨证为虚性者则采用艾灸法。针刺法采用1寸毫针,患者仰卧或坐位,准确定位后依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针、行针,针刺深度视病患的具体体型而定,一般深度在1~3 mm之间。具体手法为快速进针至相应深度后,3~5 s内行快速的捻转手法后迅速出针,不留针,相关捻转幅度由疾病的轻重及病患针刺时的反应决定,重则捻转90°~180°,轻则捻转45°~90°。在行针过程中,患者多出现局部的疼痛、沉压感,此时即可出针。出针后多见出血,但不必刻意追求。艾灸法则采用直接灸法,选取直径1 mm大小艾柱(如小米粒大小),患者仰卧或坐位,选定穴位后先予常规消毒,将艾柱置于少商穴上,以线香点燃上端,令其自然燃烧,燃至底端时以手指轻轻压灭即可,继而原处灸治下一壮。壮数主要根据病患病情轻重,以少商穴出有灼烧感为宜,一般施灸3~5壮即可。

综上,叶师运用少商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技术要点共有3点:一是根据辨证分型选择适当刺灸方法;二是针刺法使用快速捻转手法行针、快速出针不留针,艾灸法令艾柱自然燃烧;三是刺激量与病患具体情况相当。

5 验案举隅

陈某某,男,61岁,退休,主因“胃胀痛1年加重2月余”于2008年8月20日首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疼痛,饭后尤甚,少有反酸、恶心,食欲减低,多次进行胃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近2个月以来,因家庭琐事烦劳加重,伴见头部昏沉,大便不爽,咽干,舌苔白偏厚,舌下瘀络,脉弦细涩。曾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现未服任何药物。首诊认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中医病属胃痛。患者肝脾气郁,中州运化失常,宿食停滞,同时兼加瘀血阻络。气、食、瘀胶结,以致胃痛胀满不适,头昏沉、咽干均为肺气不降、津气不布之象。证属中焦气结、胃络瘀阻、兼夹宿食,治以降胃顺气、通络消食。故先以少商穴为主穴,行重度捻转刺法,出针后出血如豆许,以开肺闭、降肺气,肺肃则胃降、血去则瘀除。辅以足三里、内庭健胃消食,太冲调肝和中,共奏畅中顺气、消食祛瘀之功。嘱少食多餐,均衡膳食。后在上述针方基础上,以少商穴为主穴,随症加减。胃脘痛甚则加至阳、中脘,反酸恶心甚则加内关、行间,依此法治疗每周4次、每次30 min。三诊后患者诉胃脘部疼痛及头昏沉有所减轻,大便通畅,恶心基本消失。针治2周后,胃脘部疼痛胀满基本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大便每天1次为黄软便。遂改为每周治疗2次,持续针治2周。半年后随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胀满未见反复。

胡某某,女,26岁,学生,主因“胃脘胀满4个月”于2009年3月17日首诊。患者诉由于学习紧张、饮食不规律,近4个月来出现胃脘部胀满,嗳气,食欲减退,伴见面色偏白,口干乏力,胸满,眠差,大便不调,脉弱,舌淡苔薄白。曾自服某中成药治疗,疗效不佳,现未服任何药物。首诊认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属痞满。患者系神思郁结,加之禀赋素虚,脾胃恒弱,以致中焦失于健运,气机郁结,口干、胸满亦为肺气不布之征。证属中虚气结,治以建中理气。故先以少商穴为主穴,艾灸5壮,以开达肺气,配合足三里、太白穴健脾益气,内关穴降逆调神。肺气利、脾胃健则中州运化复常,气机归于通达,自然无胀满、嗳气之患。嘱均衡饮食,加强运动。后在上述针方基础上,以少商穴为主穴,随症加减。乏力甚则加阴陵泉,眠差甚则加印堂,依此法治疗每周3次、每次30 min。首诊后患者诉胃脘胀满有所减轻,睡眠有所改善,胸满大减。针治10次后,患者诉胃脘胀满明显好转,嗳气减少,食欲转加,大便基本正常,精力有所恢复。遂改为每周治疗2次,持续针治1月。半年后随诊,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在饮食不节时有所反复,但很快消失,嗳气、乏力、眠差未见反复。

6 小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机主要为脾胃运化失常、中焦气机不行,主要矛盾归结在中焦气结。叶成亮教授认为本病除从肝、脾、胃论治外,肃肺理气应作为治疗的重要一环。少商穴能够有效、显著的疏利肺经气血,调理周身气机,同时对于中焦脾胃具有较强的治疗靶向性,能够在清气肃肺的基础上畅行脾胃气机,尤功专于降胃顺气。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针刺或艾灸方法,掌握合理刺激量,并适当配穴,能够更为快速、有效的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巩固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中焦胃脘运化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焦镜头专题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