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高效防控技术

2018-01-19 22:46冯晓敏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血清型初乳毒株

冯晓敏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农业畜牧局457400)

猪瘟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具有急性、热性和高度传染性的特点。世界各地都有流行,国际兽医局将本病列为A类传染病,国际贸易中猪瘟常被作为重点检疫对象。我国经过几十年的防控,效果非常显著。下面从疾病防控角度和大家谈一谈本病。

1 猪瘟病

猪瘟病是养猪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曾一度发生大面积流行,对我国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疫苗研制成功推广后,本病逐渐被控制。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尽管不同毒株间抗原性有显著差异,毒株间毒力也各不相同,但其血清型非常稳定,目前为止分离到的不同变异毒株,其血清型相同,这个特征为防控本病提供很大帮助,通过正常疫苗免疫能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

2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病原携带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饲养密度越大,本病暴发的几率就越高。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春秋两季最为明显,急性暴发的猪往往无治疗时间,突然死亡,慢性型则表现温和,病程可持续一周以上,甚至能达一个月。母猪也能感染,感染后对胎儿造成影响,早期可出现胚胎自溶,中期流产,产下死胎和木乃伊胎,后期产下弱仔。

3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可细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最急性型感染猪表现突然发烧,全身组织器官和皮肤出血,血液检测可显示白细胞降低。急性型表现发烧,眼周围有大量黏稠的脓性分泌物,有时将眼睑粘连,后期皮肤充血出血,病猪初期便秘,后期排恶臭稀便。亚急性型和急性型相似,发病较缓和,病猪消瘦,后期运动失调,死亡率30~40%。慢性型主要表现长期食欲不振,体温上升,皮肤有出血点,持续数周后食欲恢复,体温正常,但生长速度变慢。另外,公猪包皮处容易积尿,仔猪出生后控制不住的跳跳病也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4 防控技术

猪瘟的防控主要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

4.1 加强免疫

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毒株中,其基本特征就是血清型相同,这使得本病通过疫苗免疫后,猪体内产生的抗体能抵抗不同来源的毒株。我国也正是通过这一特征,不断研究完善疫苗,通过疫苗普及免费发放将本病控制。对于已经感染的母猪,为了防止分娩的垂直传播,可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将猪瘟疫苗肌注超前免疫,2h后再喂初乳,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疫苗进入机体后能及时发挥效力,二是避免疫苗毒受到初乳中母源抗体的攻击。一般经过免疫过的猪,后期饲养过程中很难发生感染。

4.2 注重消毒

每天定时对猪场消毒可最大程度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猪瘟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差,普通消毒剂和常规消毒方法就能将其杀灭,对热敏感,60℃条件下作用10min就能失去毒力,但在生猪肉及其制品中可连续存活几个月。病猪带毒后不仅血液中存在病毒,体表分泌液和粪便中都有存在,需要重点对排粪区消毒。

4.3 加强引种管理

大部分病毒性传染病都是在引种时不慎引入带毒猪而引发的,猪瘟也不例外。目前,对猪瘟的检测方法很成熟,在引种前可对目标猪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免疫学分析,如果能分离到病毒,或前期未免疫情况下,其体内抗体含量较高代表可能有野毒感染,临床一定谨慎引种。另外,对于已经引入的种猪,至少在隔离区观察15d,未发现异常再允许进入生产区。

4.4 降低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指标,对于猪瘟这种接触性传染特征的疾病,疫病流行期间,一定降低猪群饲养密度。这样不仅减少接触频率,而且利于空气流通,避免因争夺空间出现的打斗,利于控制疾病传播。

4.5 及时清粪

及时清粪不仅是为了降低因粪便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含量,还因为猪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存在于粪便中,有实验表明,20℃温度下,粪便中的猪瘟病毒可存活2周以上,4℃时可存活6周以上,对健康猪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粪便需要及时清理,并堆肥发酵处理,以杀灭其中的病毒。

猜你喜欢
血清型初乳毒株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