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杜卡与作品《Villanelle》分析

2018-01-19 11:58徐一凡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保罗

徐一凡

摘要:保罗·杜卡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音乐过渡期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经历了“传统”“印象派”“传统”三个时期,他在晚年更是亲手销毁了不满意的多部作品,圆号与钢琴作品《维拉内尔》即是他目前保留下来的成熟的室内乐作品。

关键词:保罗·杜卡 《维拉内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10-03

一、19-20世纪法国音乐发展与保罗·杜卡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正处于浪漫主义至新古典主义的过渡期,彼时的欧洲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文艺方面出现的自然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象征主义诗歌等不同的流派,对当时的欧洲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法国的作曲家们既有继续受着瓦格纳音乐及其艺术理论影响而延续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复兴”,也有受印象主义绘画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在旋律线条和配器技法上大胆进行“色彩性”音乐语言特征探索的印象主义音乐。前者有西札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等人的作品为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奠定道路,后者则以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的作品广泛影响20世纪的音乐发展。而在两线并行发展的法国音乐史中,有一位作曲家——保罗·杜卡(Paul Dukas),以他独特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理念对音乐进行了探索。

保罗·杜卡1865年生于巴黎,他的母亲是法国一位有名的钢琴家,然而母亲在杜卡幼年时去世,因此直到16岁(1881)杜卡才在别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成为法国巴黎音樂学院的学生,并在毕业时(1888)以一部康塔塔《维莱达》(Velleda)获得罗马奖第二名①。1909年杜卡接受了巴黎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职位,1910-1913年任巴黎音乐学院配器法教授,1928-1935年任作曲教授,期间荣获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荣誉称号。事实上,保罗·杜卡不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梅西安、华金·罗里戈都曾是他的学生,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法期间也是跟随他学习作曲。

保罗·杜卡的早期音乐创作深受瓦格纳音乐的影响,后来受到当时整体时代环境和自然元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旋律和配器的探索,使得他走向了“印象派”音乐道路。管弦乐序曲《波勒耶克特》(Polyeuacte,1892)、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LApreenti Soarcier,1897)的成功公演,奠定了保罗·杜卡在法国音乐界“印象派”创作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魔法师的弟子》使得他一举成名。然而,1929年后的保罗·杜卡又回归到19世纪法国的传统音乐风格创作。除了创作,他还协助圣·桑续完吉罗德歌剧《弗雷德贡德》(Fredegonde),甚至曾将圣·桑的音乐作品改编为四手联弹,另外还参与整理、修订《库普兰古钢琴曲集》等,并出版过《瓦格纳与法兰西》《音乐与创作》等专著。依据作曲家传记、《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格罗夫音乐词典》等文献来看,保罗·杜卡一生创作有三十几部作品,然而正式出版的仅有十四部,其余为早期未发表的以及作曲家本人亲自销毁的音乐作品。

由于保罗·杜卡的创作从“传统”走向“印象派”再回归“传统”,对他的界定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加之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较少,学界对保罗·杜卡的研究并不多,音乐界对他的作品也知之较少。

二、钢琴与圆号《Villanelle》的主题分析

从现有研究来看,保罗·杜卡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②:早期为1882-1889年,这是他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期,创作有管弦乐《李尔王》(Le rouerLeear,1883)等。中期为1889-1929年,从作品的成熟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期,即1889-1901年和1902-1929年。整体来说,这一时期保罗·杜卡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虽然多以管弦乐题材进行创作,但逐渐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室内乐《维拉内尔》(Villanelle)等。晚期为1929年之后,事实上,1920年后,保罗·杜卡便较少进行创作,因此,晚期的作品仅有《舞蹈的变奏曲》(Variation choreographiqyes,1930)、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无名管弦乐作品(An untitles orchestral work for Boston Symphonic Orchestra)等三部。

在保留下来的保罗·杜卡的作品中,有一首为圆号与钢琴而作的室内乐《维拉内尔》(Villanelle)。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上,这首作品的创作年份并不明确③。笔者翻阅了国内目前可以查阅到的相关纸质文献,也未见对这首作品给予较为明确的创作年份,后在维基(Wikipedia)的“Paul Dukas”词条上看到作品列表部分,《维拉内尔》标注的时间为1906年④,但笔者目前未能找到更为确切的文献资料加以佐证。

《维拉内尔》从整体欣赏来看,是以舒缓—激昂—舒缓的三部式进行。乐曲采用F调圆号,一开始为6/8拍,中间穿插以4/4、3/2、2/2进行,后来短暂回归到6/8拍,并结束在2/2拍上。这首作品基本上是以两个主题构成,笔者以A主题、B主题进行论述。

乐曲以钢琴的主调八度音程与主三和弦用f的弹奏力度起头,圆号以两次空第一拍的三连音带出fa-do-fa的主音—属音—主音进行(见谱例1)。

圆号在进入时为了表示一种配合与肯定,同样是以f的力度进入,使得乐曲在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坚定、有力的印象,然后在持续三小节的长音部分转入pp的力度,旋律是较为舒缓悠扬的进行。钢琴部分虽然用开放和弦的调音进行,但用了p的弹奏力度及大连线,整体比较柔和,连续的小音符仿佛将听者带入到清新的田园中,与圆号的长音(第3-5小节)形成呼应。随后,在p-pp的力度上重复一遍,并进入A主题。

A主题的圆号部分以X X XXX的节奏进行,类似于行进的风格,钢琴部分则多以X.和X X的节奏交替进行,营造和声支柱的效果,与圆号的波浪线旋律互相呼应,乐曲进行仿佛清晨旭日缓缓升起的温暖感。A主题一开始建立在bB大调上,钢琴部分的和弦也是以属和弦-主和弦进行,在重复的第二乐句(第14-18小节)结束音上,乐曲回归到F大调的主和弦,随后移高八度进行变化重复,钢琴部分依旧是开放式和弦进行。圆号则将A主题的X X XXX|X X X X(第11-12小节)进行了位置互换,形成 X X X X |X X XXX的进行,随后在第26-32小节进行移调,并在第33小节回归,最后这一主题仍旧在F大调结束。

A主题虽然是在6/8拍上呈现,但整体是比较舒缓悠扬的进行,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共进行6次,形成连贯的动机进行。在乐曲的第三部分(第259小节开始),A主题又再次出现,但仅有一次,同样也是回归到6/8拍上,钢琴部分则改为开放式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颤音和弦进行。

在A主题结束后,乐曲以引子材料加以变化进行了连接,节奏在4/4、3/2、2/2进行下越来越紧凑,整体音响也逐渐走向活泼。作为圆号与钢琴合奏的室内乐,B主题的首次出现是在第49小节开始的钢琴部分(见谱例3),在2/2拍的基础上,以do-fa-sol-do这种四度—二度—四度关系上行,随后曲线下行的旋律、très vif的演奏提示,使得主题显得活泼动人。

B主题在钢琴上连续呈现两次之后,圆号终于在第73小节以F大调正式地吹奏B主题,与B主题在钢琴上的出现不同,圆号的B主题俏皮中带有一点较为厚重的音响效果。在乐曲的中段部分,B主题在圆号与钢琴上轮流交替出现,时而转调,时而变化,时而又回归,在跳音、顿音、三连音等各种节奏变化中,B主题在圆号和钢琴声部一共出现17次,如果仅是B主题开始素材的出现,则共有二十几次,使得乐曲中段的推动几乎是在B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在乐曲的结束部分(第268-302小节),也是建立在B主题变奏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乐曲在ff的力度上结束于F大调主音。

保罗·杜卡在这首作品里,尤其是中段运用B主题材料进行了声部、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变化推动了乐曲的发展,使得乐曲的中段形成一种类似于复调形式的片段,用单一主题推进乐曲的发展,主题的写作上又具有瓦格纳歌剧的风格特征。从两个主题的写作及音响来看,这首作品还是较多地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写作风格,体现了保罗·杜卡较为成熟地运用音乐素材推动乐曲发展的创作手法。

三、结语

前文提及,在维基(Wikipedia)的“Paul Dukas”词条上,《Villanelle》标注的时间为1906年,按照作品风格与作品中段主题推动乐曲发展的创作手法,再结合前文保罗·杜卡的创作时期划分,这一时期是他既吸收了浪漫主义音乐,又开始逐渐走向“印象派”创作的融合之路。保罗·杜卡的创作特殊性在于,他并不是完全地遵照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发展,也不是完全的“印象派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两条音乐发展道路的特色,这种特色在他的《魔法师的弟子》《水仙》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目前学界对保罗·杜卡的研究非常少,作为同一时期中具有明显区别性的作曲家,笔者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继续对保罗·杜卡进行研究,也希望学界可以关注到这位追求完美、勇于探索自成一派的作曲家及其创作。

注释:

①罗马奖(Prix de Rome)是法兰西学院于1803年设置的音乐奖,每年授奖一次,竞选者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学生,获首奖(又称罗马大奖)者可被保送至罗马学习四年,获次奖得金质奖章一枚。

②关于其作品创作年代及分期可参见[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金英花:《保罗·杜卡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主题、结构、织体及音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曾喆《色彩的融合——保罗·杜卡管弦乐作品的配器技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金英花、曾喆对保罗·杜卡作品分期的分歧点在中期,即1989-1929年期间,笔者认为对保罗·杜卡的作品分期仍需要再探讨,本文主要选取大的作品分期,具体的分期划分不在本文探讨。

③[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④参见维基“Paul Dukas”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Dukas,2018-08-20。在曾喆《色彩的融合——保罗·杜卡管弦乐作品的配器技法研究》(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也是将这首作品划定为1906年。

参考文献:

[1][英]邁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金英花.保罗·杜卡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主题、结构、织体及音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保罗
用嘴“打”字的保罗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触摸心跳
温暖一辈子的财富
内部运作
哭泣的原因
保罗老师病了
感恩那份心
三张便利贴
输在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