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1-20 20:05杨志军张澄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

杨志军+张澄博

摘要: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培养学生高效的专家思维能力、优异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是精英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行以引领知识、创新未来为使命,树立独立思想、勇于批判的学习态度,以客观认知为基础,实施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专家思维、主观能动性是精英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建立资源共享的学院制与专业交叉制,推行本科导师制和以专家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传授,构建以小组、分工、交流为主的学习氛围和以激励、提升为导向的评价体制等,是实现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关键词: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001-04

自1999年我国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约3559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7.5%[1]。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2]。这暗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的高等院校均应实施大众化教育,而是可能需要细化高等教育,这也许正是当前各高等院校分别定位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及职业型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对于早期被确认为“985”的大学、部分“211”大学及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大学等而言,由于其拥有雄厚的师资、高水平实验平台以及高质素的学生资源等,往往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其对人才的培养也理应是高标准、高要求的。基于此,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在设定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旨在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施积累资料。

一、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基于对精英型创新人才的高标准与高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围绕着人才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引领能力、创新素养等诸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行设置。因此,笔者认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高效的专家思维能力、优异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为目标,以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素养、团体合作意识及精准地表达潜质。专家思维能力指的是能够有效地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现融会贯通。同时,能够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在相对较高层次上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可能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

1.组织协调能力指的是能够有效地组织相关学习、学术研讨等方面的集体活动。同时,能够合理地处理好研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沟通能力指的是能够基于逻辑有效地阐述、展示自身的观点。同时,能够对其他观点进行合理地思辨,并与人探讨。

3.创新素养指的是人们能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素质,并有望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等。

二、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基于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着眼于学生高效的专家思维能力、优异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素养等方面,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可以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博雅教育、客观认知为导向。众所周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它首先是提供博雅教育、塑造理想、完善人格的地方。大学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次,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学生,他们肩负着发现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使命。因此,怀揣客观认知的信念是全体师生传授、接受、融合、创新知识与科学的前提。

2.以理性专家思维、主观能动培养为抓手。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其思辨能力,是造就学生专家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其主观能动程度的关键,自然也是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3.以独立思想、勇于批判为脊梁。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公园南门门柱上铭刻着的肯尼迪总统1963年说的一段名言:“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做出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关时。因为正是这些质疑权力的人们在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到底是我们使用权力,还是权力使用我们。”因此,作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其勇于、善于批判知识无异是造就其创新的源泉。

4.以引领知识、创新未来为使命。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精英型创新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因此,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必须具有引领性。同时,让理智摆脱一切羁绊,无止境地探索未知世界,捍卫真理,创新未来也是其肩负的无尚荣光的使命。

三、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事关整个教育的执行过程,是一个由管、教、学及评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好的教育体系能够确保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高效、顺利执行。反之,即便是再好的人才培养规划顶层设计,也将因为教育体系的不合理,致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处处不顺、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对于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体系的设计。

(一)管

建立资源共享的学院制、专业交叉制。当前,全世界高等教育的教育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3]:一为基于学科划分的学院(系)组织模式,并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典型代表;二为并非依学科划分的学院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以英国牛津大学为典型代表,即所谓的“牛津模式”。整体上,我国的高等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属于专才教育模式,而“牛津模式”属于通才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牛津模式”有利于拓宽人才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人才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潜质,但却在人才的专业素养(即专家思维能力及创新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我国的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有利于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但却在人才的知识面、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潜质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可以考虑这两者的结合,采取“学院外延制”模式,即以我国现行的基于学科划分的学院(系)组织模式为基础,加入“牛津模式”,建立资源共享的学院制、专业交叉制模式。具体包括:(1)完善现有学院(系)制,将其培养功能定位于专业知识传授,重点关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2)成立或完善通识教育部,重点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成立或完善基礎教育部,重点从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语文、哲学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数理、语言及辩证思维的基础。(4)各学院内部设立资源共享机构,协调外学院选学本学院课程的相关事宜,以实现学院的资源共享及专业交叉。endprint

(二)教:建立本科导师制,推行以专家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传授

1.本科导师制。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看来,在高等教育阶段,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已经提升到了战略层面,其中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导师制就是这种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有益途径。此外,更有学者[4]认为,本科导师制是解决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究其原因,这是因为:(1)导师制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特长,从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具体化、个性化的指导。(2)由于导师的介入,学生可以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思维方式。因此,导师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力,为学生的专家思维能力的建立与提升提供最便捷的途径。(3)导师制可以让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进而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精准表达能力。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基于当前广泛存在的研究型大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以及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本科导师制理应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这是因为研究生已经经过了大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培养,已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兴趣,但本科生并没有经历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对某个领域的兴趣绝大部分是暂时的、可变的,因此本科生导师制需要经历“一对多A阶段(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多对一阶段(多个教师对一个学生)”→“一对多B阶段(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等三个阶段,具体主要是:(1)“一对多A阶段(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此阶段主要是针对1—2年级的学生。由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不足制订学习计划,确保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情况下,弥补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跨学院与跨专业选课、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环节给予大力指导。(2)“多对一阶段(多个教师对一个学生)”:此阶段主要是针对2—3年级的学生。由于此时的学生大多刚接触或已学了一定的专業知识,学生可能同时对多个领域产生相对较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可以选择几个自己有较大兴趣领域的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高效、快速地学习相关知识,为自己的专业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及创新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3)“一对多B阶段(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此阶段主要是针对3年级以上的学生。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专业知识,同时跟随过不同的教师,对专业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对自己的兴趣也有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设想,初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从事的专业领域,此时由单个导师介入,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让其学习相关知识以及参与相关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家思维能力、创新素养等多种潜力。

2.课堂教学。正如前文所述,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素养、团体合作意识及精准表达潜质为核心,因此其课堂教学理应不同于大众化教学,需要摒弃早已过时的“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大胆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双语式和MIT“过程管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增添某些学科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

(三)学:构建以小组、分工、交流为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足点和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要实现精英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基于问题导向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总结等角度去落实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既需要扎实学习课程(尤其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更需要将学习内容延伸至课程以外的研究性内容部分,即针对每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分别从纵向、横向上去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在学习方式方面,由于前文所述学习内容的延伸,学生对每一个相关内容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见解,进而需要在同学、教师之间进行分享、讨论与完善,因此,以小组、分工、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就显得理所当然了。事实上,由于导师制的推行,每个导师往往有多个学生,因而要实现小组、分工、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极其容易的。在学习总结方面,学生需要针对每一个学习内容,根据自身查阅资料所形成的见解及小组讨论的结果,对该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以期实现整个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特别指出的,这种总结既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也要针对多个知识点构成的综合性问题进行。

显然,采取上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总结的学习模式必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家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意识等。

(四)评:构建以激励、提升为导向的评价体制,并贯穿于整个管、教、学的环节

合理、实时、准确地评价整个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教、学的每个环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理顺培养途径、实现培养目标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笔者以为,管、教、学每个环节的评价应该以激励、提升为导向,因此在整个评的过程中,首先要评价资源共享的学院制,专业交叉制的可行性、可操性,并根据在培养过程中碰过的问题,及时完善整个管理过程。其次,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评价导师制的制定细节、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和完善导师制。同时,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施监督、评价,厘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此外,还需要从有效性、高效性等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要充分评价学生的专家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实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德鑫,王漫.2016—2032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趋势预测[J].教育学术月刊,2016,(6):3-7.

[2]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3]辛均庚.精英教育制度设计[J].教育与考试,2014,(1):78-83.

[4]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2016,(10):44-47.

[5]邓瑞,余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园地,2014,(10):103-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