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2018-01-20 22:02于菲陈子顺杨伯军张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

于菲+陈子顺+杨伯军+张鹏

摘要: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形成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框架标准。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能力;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112-02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就创新能力而言,仍亟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完备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训练过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实现该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只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使研究生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当前教育制度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以提高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一、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之中,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为主的导师制,其中研究生课程体系为课题研究及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知识基础。综合分析当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单一化和片面化。(1)可选课程数目有限,不能满足学生课题研究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多为二级学科内的专业课程。由于教学资源和学时限制,课程开设门数较少,不能满足学生课题研究的多样化需求。(2)缺少跨学科课程,学生思维受限。跨学科知识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课题研究思路,但目前国内高校较少真正在教学单位内开设跨学科课程。(3)缺乏与企业接轨的教学实践环节。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状况,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2.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1)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一些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内容一直沿用多年,内容与当前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这一方面造成应届研究生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实际需求,需要企业二次培养,另一方面课程知识的学习并不直接有益于今后工作机会的获取,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2)绝大部分授课内容是较成熟的理论知识,缺乏探索型的学科前沿。学术前沿对于研究生研究视野开阔、激发研究思路以及探索型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该类知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授课方式单调被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授课形式被教育界所探讨和采用,但在目前研究生的实际授课过程中,仍主要以讲授为主,这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学习消极被动;另一方面这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师的权威思想,使得学生一直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敢于或“没机会”去挑战知识权威,久而久之使得思想怠惰,缺乏对知识的批判与探索精神。

4.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制约和激励措施。当前研究生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试卷考试、总结报告、论文等几种形式中的一种。这几种考核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试卷考试,一方面,在无形中诱导学生注重掌握应试技巧,而忽略对知识的探索和自身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仅靠试卷很难评估。而总结报告和论文这两种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总结、运用能力,但很难约束考核的真实性,致使某些学生钻了空子,敷衍了事。

二、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以及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国外先进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与特点,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最直接途径,所以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1)鼓励学科交叉与综合类课程设置,拓展研究生思维的宽度及广度。(2)加大实践类课程比例,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例分析演练环节,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加入企业实践、企业课题引入等实践环节,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土壤,切实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增设创新方法类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创新能力。我国学生较少接受创新思维课程训练,缺乏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因此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培养系统化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鼓励采用学科前沿,体现实用性。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最直接的知识获取途径,所以课程内容对于研究生知识基础的奠定与研究思路拓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根据学科性质,适当摒弃固有教材,及时更新授课课件,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2)增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程内容贴合企业真实生产与社会实践,使其具有实用性,切实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3.改进现有被动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一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应坚定的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1)根据课程内容及性质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知,如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2)因材施教,将同一门课程模块进行分割,以适应不同研究方向学生的知识需求。我国研究生一般按二级学科招生,导师制度下研究生有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细化导致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课程设置面面俱到不但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造成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必要情况下可将课程做一定程度的扩展,将其按照实际需求划分为若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关模块进行学习,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知识获取的利益最大化。

4.构建灵活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正向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課程考核环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但各门课程内容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且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很难满足多方面的能力测试需求,继而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因此,需建立灵活的多元课程考核方式。(1)一门课程分阶段多次考核,以保证持续有效的监督、激励作用。(2)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如小组案例分析与答辩、综合课程设计等。(3)建立企业人员参与的考核机制,以企业实践标准检验研究成果,正向激励研究生学习探索知识。

5.建立有效的课程监督与激励机制,导向课程培养体系有效运行。为保障以上各项措施顺利进行,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1)学校建立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监督。教师及时将教学材料、课程规划、教学目标、考核环节等内容上传至共享平台,接受学校及学生的监督。(2)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约束各项机制正确、有效地运行。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同时面向学校、学生与企业,接受各方的监督与反馈,保障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季卫兵.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评论,2015,(3):99-101.

[2]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2,(12):87-90.

[3]康若祎,夏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93-96.

[4]高芳祎.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

[5]薛文飞,刘国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

[6]佟光霁.我国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62-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