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1-20 23:46吴运兵朱丹红余小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吴运兵+朱丹红+余小燕

摘要:针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些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课程考核方式等多个角度,探索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现状;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129-03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应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近年来,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者针对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许多较好的方案。龚沛曾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方法,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联动改革方案;周虹等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评价机制等方案;范通让从课程内容调整、师资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探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方案,着重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进行描述;徐秋红等人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落后于时代需求,提出以培养计算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陈希亮等人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的不同差异,提出四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给我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临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提出一些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变化、师资队伍的提升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等内容进行的探讨。

一、课程现状

1.课程情况。《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程的内容有信息技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概论、算法与程序、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等;而实践课程主要有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档、Excel表格处理或Access数据库技术(有的学校选择Excel,有的选择Access)等应用操作。由于各高校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所设置的课程学时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在福建省内各高校所开设的学时大致为40—90不等。同时,在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也略有不同。

2.学生情况。近年来,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对新生进行了初步调查后发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虽说教育部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但是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没怎么学习该课程,只是为了应付高中会考,而让学生背题库参加考试,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Windows操作都不怎么会,而有的学生却能熟练地使用Office软件。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掌握程度,我们对近两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了摸底考试,以便分级教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Windows操作和文字录入题的平均得分是合格的,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对Windows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理论部分的选择题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的平均成绩都是不合格的,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未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

3.课程考核情况。该课程在福建省内的绝大部分高校是以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大多数学校是以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能力。然而,这种以证代考的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内容长期被等级考试束缚,无法及时吸取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同时,学生为了能通过等级考试,通常只是掌握一些与等级考试有关的内容,甚至出现考试前期大量背题库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佳,甚至造成了学生逃课的情况。因此,这就违背了我们向学生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推广计算机应用的目标。

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广泛调查,认为该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尽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涉及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特别是该教材并未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生而专门制定相关内容。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理工类、文史类和艺术类,他们使用的是同一个教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学生觉得十分容易理解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比较难以理解。例如,在信息论的计算问题上,理工类的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相对较好,比较容易接受,而艺术类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弱,无法理解有关概率的问题;同样,在多媒体技术基础方面,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如何制作多媒体,而不是简单的介绍图像处理和视频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等等。

2.内容多,学时少。从上述的课程情况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基本上包含了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内容,有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一个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然而现实是各高校对于该课程的学时都相对较少。比如我校设定的理论课时为20学时,那么任课教师就得在2学时内讲解一章的内容,因此无法深入讲解课程内容。对于刚从高中阶段过来的学生而言不习惯这种快速讲解,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状况,使得他们对该课程没有兴趣,从而导致了旷课、上课睡觉、上课玩手机的现象。endprint

三、课程的改革探索

针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改革的探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1)理论内容。根据教学情况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理论教材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而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针对理工类的学生来说,课程应着重从理工类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入手,比如课程应当更为详细地介绍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简单的程序与算法设计等内容;针对文史类的学生,课程应着重放在数据库技术应用、网站网页的制作等知识;针对艺术类的学生,课程应着重放在多媒体的制作、图形图像制作等知识。对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有教学内容并没有区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而统一采用相同教材,这就导致了在上课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与反映,有些理工类的内容对于文史类和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来制定相应的理论教材。(2)实践内容。现阶段《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实践教材内容主要有Windows操作、Word文档处理、PowerPoint制作、Excel表格制作、Access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然而,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实践,比如:学生只会简单的Word文档处理,但是让他们完整的排版一篇毕业论文,他们就无法独立完成;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参考文献引用顺序也是用最简单的人工调整方法;等等。因此,我们建议适当添加一些Office高级应用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掌握文献管理和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应添加Endnote等相关文献管理软件的介绍和使用等。为了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践内容也应根据不同对象而组织,例如:针对文史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应增加有关多媒体制作软件使用,如3DMAX、Photoshop软件、动态网页制作等;而针对理工类的学生,应增加一些程序设计语言及简单算法设计等。

2.教学方式的改革。(1)采用MOOC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迅速发展,网络化的信息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一网络化智能教育方式正闯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门,给全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上述该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可以采用MOOC方式。通过组织所有任课教师一起制定该课程高质量的MOOC平台,让学生在该课程的MOOC平台进行线下先学习,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讲解课程的难点和重点。(2)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提出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实施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已逐步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的授课模式。比如在“计算机硬件”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亲自组装一台电脑,并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某些硬件的性能与优点等。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都是大班上课,有的班级甚至超过150人以上,纯粹的“翻转课堂”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通过将MOOC方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线下学生先学习,课堂上利用讨论的方式以及让学生讲解的方式来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

3.师资能力的提升。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而较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上,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逐渐脱离了科研工作的氛围。然而,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内容比较丰富,同时由于学时较少,且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因此要讲好这门课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还应当具备一定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如: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物联网等相关前沿知识。同时,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授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以及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同时也是和其他学科领域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必须始终关注新的科技发展动向,同时也应关注相应学科的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域知识,充实自身的学识,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學,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4.考核方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国内外一些高校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认为学生期末总成绩应采用平时成绩和省等级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即:期末总成绩=省等级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一些课堂测试。具体分配情况为:课堂表现(20%)、作业完成情况(20%)、课堂测试(10%)。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有效提高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率以及课堂听课效果。由于现阶段期末成绩是由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而决定的,学生忽视了平时课堂的表现情况,因此增加平时成绩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等。

四、结语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向学生普及信息技术基础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旨在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希望能通过此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宽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使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大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成为应用型、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奠定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9-62.

[2]王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99-101.

[3]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51-54.

[4]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5]范通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的变革:思维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50.

[6]徐秋红,陈志泊,蔡娟,等.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改变[J].计算机教育,2015,(7):90-93.

[7]陈希亮,姜峰,赖俊,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258(6):143-146.

[8]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9-33.

[9]张兰芳.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