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

2018-01-20 23:48官华忠官德义季彪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官华忠+官德义+季彪俊

摘要:本文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作物育种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实用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139-02

随着国家种业创新工程的开展,种子企业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引进大量的育种人才。然而,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专业核心技能掌握不足、动手能力差,造成用人单位选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因此,强化农科类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已迫在眉睫。

目前,《作物育种学》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农学和种子科学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在进行一个学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后,马上被安排进入生产实习阶段,在生产实践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从而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纯理论教学无法完成提高学生育种技能的培养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对育种领域相关知识认識不足,甚至对育种实践的基本技能都不了解,如进行水稻有性杂交实验,仅听从教师安排,并没有实际掌握,导致实习单位经常反映学生连杂交都不会做。为此,针对这些问题,也为了使学生在实际育种工作中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与基本技能,更加体现农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本文从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对《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调查发现,凡是教学声望高的专业教师授课的班级,学生听课率高,学习认真,教学效果理想。授课教师在专业内容的讲解上,最好能将自己在育种实践中的实质性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动和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研究[1]。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身水稻育种的实践,将育种实例和经验(如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总结成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作介绍。另外,我们安排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已经建立的生产基地和育种基地,实际调查和了解生产,明确在生产中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针对年轻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的问题,安排年轻教师到种子企业实习半年,提高其实践能力。

蒲至恩等[2]认为通过“拼盘式”教学,让不同作物育种领域的教师给学生上课,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不同作物育种的最新动态。本次教改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作物育种领域的专家教授或企业一线的育种技术人员进行学术和实践的交流,并及时将作物育种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中,紧扣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现实生产中需要的技能。采取这样的“学产”一体化教学,最终可实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1.采用“走出去”的方法,提高生产实践技能。在《作物育种学》教学过程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安排学生“走出去”。近3年,我们带领学生到企业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如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种基地(如国家水稻育种福建分中心和福建农林大学沙县夏茂育种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深入田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一系列育种教学活动,如水稻杂交、杂种优势观察、田间纯度检验、品系优劣比较、繁殖制种等。在此期间,学生通过近距离地参与生产,了解了生产的实际情况,丰富了实践知识,开阔了思路,更加坚定了专业思想和发展前景。

2.“愚教于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育种过程是人工进化的过程,包括变异、选择、遗传三个环节。其中,创造变异和选择是各种育种途径和方法的主要环节。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三条育种途径是目前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育种途径。何克勤等[3]提出了“三维立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作物育种学》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将这三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取“学生预习、田间现场参观、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思考方案,并对实践参观(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1)安排学生预习,包括预习上述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依据任课教师指导设计相应的育种方案。

(2)田间现场参观。结合“走出去”环节,在作物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安排相关任务,让学生参加种植和管理以及对育种材料进行观察记载,如对所安排的杂交组合进行抽穗期记载。

(3)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学生设计的育种方案进行讲解。因为这些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教师讲解点评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可以安排一些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实践操作。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如安排F2代选择,包括形态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杂种优势考查和分析;杂交种子生产,包括剥查花期、喷施“920”、人工辅助授粉和调查异交结实率。

(5)总结。让学生评价、总结,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全面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一次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整个育种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的能力。如,有个学生毕业时谈到对《作物育种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让他独立参与杂交种子的生产过程,自己动手实践操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成绩,但大多数学生是依靠机械的记忆和考前突击而获得的,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来取代传统理论考试[4-6]。

我们在《作物育种学》的考核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减少了理论闭卷考试成绩的比例,如理论闭卷考试占50%;提高课程讨论和田间实践的成绩比例,如课堂表现占10%、田间实践操作占20%、论文(报告)或是课后作业占20%。理论考核在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其他部分由任课教师会同参与《作物育种学》教学的其他教师共同制定出一个统一标准。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农学本科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7]。通过《作物育种学》教改实践,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考核标准,使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大增强了,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作物育种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J].高等农业教育,1993,(5):35-36.

[2]蒲至恩,牛应泽,郭世星,等.作物育种学“拼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53-456.

[3]何克勤,程昕昕,胡能兵,等.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实习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86-2787.

[4]孙东发.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6):51-53.

[5]董炳友,高树仁,向春阳.《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2):34-35.

[6]李志新,张文英,刘章勇,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4,(3):79-81.

[7]程昕昕,何克勤.“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在《作物育种学》中的构建和应用[J].科技信息,2011,(23):4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