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巍 汇全球智而为中国谋

2018-01-21 17:35华南
中华儿女 2018年24期
关键词:智库改革开放

华南

1978年,塞北小城赤峰,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当他向着世界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不会知道,他的祖国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

1988年,这个小男孩10岁,当他一边抱着心爱的课外书,一边看着父亲从记者转身成为第一代体制内创业者——广播电台频道承包人的时候,他并不会想到这一转变意味着什么;

1998年,20岁了,他在准备奔赴英伦求学,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却来不及去想这一切从何而来;

2008年,而立之年归国,迎接他的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祖国,一腔热血投身事业的他,已经开始感悟他所经历和拥有的一切;

2018年,步入不惑之年,他正致力于在祖国、世界和未来之间架起一道知识互通、智慧共享的桥梁。

他是李大巍,他山石智库创始者、改革开放的同龄人。40年来,他的人生伴随着国家发展划出精彩的轨迹。他受惠于改革开放的硕果,也切身感受到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40年里,中国GDP在世界的排名从1978年的15位,提升到现在的世界第二,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国经济发展的最佳实践。在百年近代史中,留学生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我有幸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到海外看中国

李大巍对改革开放的最初记忆始于母亲和父亲。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塞北赤峰,也在春风中进入新一轮改革期。“改革开放也解放了干部任免制度,一些年轻的女干部走向领导职位,我妈妈28岁就当副镇长,一辈子做了30年的法官。而父亲读书很多,思想活跃,是同龄人中罕见的有独立思维的人,中国北方最早创办经济广播电台的人,是改革开放的试水者”。“拿到同龄人十倍的工资,这样的做法,在当年的北方地区可谓壮举。”

那时,十几岁的李大巍并不懂得父亲每天在“折腾”什么,只是观察到一个小城市街头巷角的市民们,养成了听父亲创办的经济电台的习惯。“父亲是个具有商业思维的人,所以他也鼓励我不走寻常路。”高中毕业后,爱读课外书、读书也很多的李大巍被父母放心地放到北京新东方学校,开始自己摸索出国留学之路。

两年之后,李大巍如愿申请到英国一所高校读本科,成为当年中国3.9万出国留学人员的一分子。而后,考入英国华威大学攻读创意企业和媒体管理硕士学位。

在英国,李大巍度过了成长中重要的6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走出国门并没有让他像前辈一样受到物质生活水平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更多的改变来自思考问题的方式:“留学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世界,第一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战略思维和创意导向的思维方式,第二是扩充了我的知识面,第三是使我更直观地接触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些前沿的东西,科技、资本、创新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文献都是英文的,很多也发源于英国。”

“在英国读本科的时候,老师讲课时喜欢鼓励大家互相辩论,老师经常会说我也不知道答案,这种不唯上、不唯书、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一个巨大冲击。此外,作为功利主义哲学的大本营,英国让我学会更好地在理想和行动之间做出取舍。我逐步了解到,你不仅要有思想的力量,还要善于表达并使别人能够认同,既要有思想的高度,也要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中西文化在李大巍的头脑里形成有力的碰撞,并逐渐培养了他在两种文化之间自如转换的能力。

身在万里之遥,远离祖国的李大巍反倒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当时正逢中国刚刚加入WTO,我去时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9,我回国时排名第二,中国一下子长大了。”初到英国,李大巍住在比较破旧的出租屋里。几年后,他有能力住到学校环境最好的公寓宿舍里,“结果,我发现冰箱是中国海尔的,Made in China;坐火车时,看到旁边的人用笔记本电脑办公,一看,Lenovo(联想)。那些瞬间,都让我特别兴奋!”10年之后,再谈起这样的细节,李大巍依旧兴奋不已,好像要把自己从沙发上“弹”起来。

在李大巍的记忆中,每个月都能感受到中国强大一点点。“我刚到英国时,大家还不太提中国,但五六年时间里,大家对中国关注的‘狂热已经形成。在这期间,联想收购了IBM,英国媒体开始关注电影《卧虎藏龙》。还有,我不感觉自己穷了。记得我本科毕业后,有同学回国在北京工作,每月收入折合英镑是400磅,而同期留在英国的同学每月收入2000磅,相差很大。等我回国时,当初留在英国的同学收入变化不大,而在北京工作的同学收入已经追上了他们。”

回到祖国看世界

负笈海外,李大巍工作、生活,并思考着祖国的巨大变化。他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模式可以定义为:政府倡导的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的制度变迁,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10年,很多人质疑中国模式,而现在所有的学者、包括严谨型学者也都开始研究中国模式。”

起初,李大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财经》杂志工作,并参与了财新传媒的创办,后来李大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报告》杂志任职国际主编多年。职业的关系,他曾分别代表民间和官方与多国政要、联合国官员、诺奖得主及科技、资本领域权威人士交流。以中国人的视角跟这些智慧的、优秀的人们对话,而可以如此顺畅地与国际大咖们进行有营养的对话,激荡起有深度有温度的观点的火花,“你发现自己的思想能被很多重要的人欣赏,能对话出很牛的内容,一直有种踩在时代脉门上的激越与兴奋感,这种感觉在国外难以找到”,李大巍认为这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他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那段留学生涯所带来的积淀——从思维到心靈再到实践,一脉打通。

也是在这一时期,李大巍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找到了自己日后创业的契机。“当时我供职于财新传媒负责英文板块业务,财新传媒虽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但每次办国际会议时依然面临请不到合适的国际演讲人的问题”,这让他发现其中机会,“当时国内邀请外国名人的大型会议不像现在这么多,而做这块业务的公司根本没有,多是通过私人间的关系介绍,中间有太多不可控因素”。

他还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学校等各类机构对思想领域的国际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供给严重不足。他希望聚焦世界上“当代最聪明”的一群人,专注于“将中国市场需要的科技、资本、创新领域全球思想家引进。我们作为归国留学生,还是希望更多的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把未来创造成想要的样子

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北四环路边,坤讯大厦并不高大伟岸,李大巍的他山石智库,占据了这里的一处大开间。那些最普通的办公格子联系着中国与世界上很多著名经济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

2015年,李大巍创办他山石智库。在他的描述中,他山石智库的使命是汇全球智,为中国谋。先发优势和签约对象的稀缺性是这个行当的壁垒,李大巍把他山石智库定位成一个“智慧市场”的运营商,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了供给、需求和定价,流转效率就会大幅提升。

李大巍为他山石智库签约的专家制定了三条标准:首先是对中国发展持欣赏和支持态度,有能力和意愿支持中国发展的人士;其次必须保证国内没有过渡曝光的国际大V,具有新鲜感,比如无人机教父拉菲罗·安德烈;此外,签约者必须是全球范围内科技、资本、创新领域的前十名,这是“立得住”的根本。

两年来,他山石智库已经促成了十几位诺奖得主如马斯金、萨金特的几十次访华,并独家代理了百余位顶尖商界领袖、科学家、投资人,比如大家熟悉的“人工智能女王”贾斯汀·卡塞尔、云经济学之父乔·伟曼、区块链第一权威梅兰妮·斯万等。在他山石智库办公区,有一块用签约嘉宾照片组成的“时钟墙”,其中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李大巍和他们交往、交流的美好往事。

在李大巍看来,除了系统的思想,他也愿意将这些“最强大脑”永远敢于尝试、乐于创新的精神带到中国,感染和影响更多的普通人。同时,他山石智库创办至今,也与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合作,邀请数十位全球各界知名专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建议,提供决策咨询。

现在,李大巍的父亲已经退休,身体硬朗且精力依旧旺盛的他,又热情饱满地投入到了第二次创业中。“他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管理30多名90后员工,我们经常探讨商业模式。”李大巍说着忍不住拿出手机分享他与父亲在一起时的照片,父子合影时融融笑意,背倚着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

每年,李大巍都会去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大会、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阿斯塔纳经济论坛等一些国际重要会议与活动。在那里,他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声音和中国经验。

最近,李大巍将自己近10年来的经历和思考汇集成书,取名《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近期即将出版。在题为《世界领袖对终极之问的回答:青春、执着、爱》的自序中,李大巍写道:“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躬身创造它,‘未来是动词,不是名词,不是一段描述而是行动,它是被博爱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激发、被高科技赋能、被经济学加杠杆、被诗人赐予浪漫意义的悲壮行动。我邀你一起出发,用永不落幕的青春、执着和爱把未来创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创造未来,“这一直是我的梦想”,李大巍希望可以汇聚一群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技、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精英人士,立足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向他们提问,与他们共同探讨、交流出伟大的思想;再激励和携手全中国兼具勇气、正义、无畏“超能力”的平凡人,向人类社会的最重大的难题勇敢发起挑战,眺望终极远方。

如是,思想和行动在一起,準备出发。

猜你喜欢
智库改革开放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智库人不能忘却的使命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中国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二7家智库上榜世界百强榜单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