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白 靠笔杆子养活自己

2018-01-21 17:35翟艳华
中华儿女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司马懿三国时代

翟艳华

这是一个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时代。 17岁时,李浩白第一次读到美国未来学大师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对书中所描绘的“人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鼠标一点,万事可为”的情景,感觉很遥远。

他完全没料到,17年后,也就是2012年,中国不仅超越了“第三次浪潮”的互联网信息化阶段,还迎来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中国的数字出版业迎来空前的机遇期,大量优秀的网络作品被印制成纸质书出版。

2011年初,他的《抗日援朝1592》实体书出版,在小说界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6月,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懿吃三国》实体书出版,引起了新一轮的“三国热”。他用获得的18万元稿酬,付清了房子的首付。

——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敢想象的。

大概在更早的2003年,中国刚刚迎来信息化浪潮,出版业由纸质投稿时代步入电子投稿时代,期刊、报社用稿量非常少,编辑和作者信息传递缓慢、沟通极为不便,优秀的作品与期刊、出版社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常见。而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业的改变,引发了出版业的渠道变革,带动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李浩白说,他受惠于这个时代。

十年磨一“剑”

前段时间热播的《军师联盟》,将一个全新的“司马懿”带到了观众面前,也为观众带来了认识三国的全新角度,引起了又一轮“三国热”。但少有人知的是,早在2009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李浩白创作的《天才权谋家司马懿》,这也是关于司马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后来的《司马懿吃三国》则是他的加长版,共150万字。

“这部书耗去了我的10年时间。早在2000年前后,我就在搜集司马懿的素材,想要写一部重新诠释司马懿的书。当时的考虑是,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三国是属于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的三国,但是为什么最后三国却落入司马懿家之手?这与他的成长、人性有什么关系?”李浩白说。

那时,“三国”的话题很热,但是很少有作品专门写司马懿。李浩白平时喜读三国,认准了那是一个大热的选题。他业余经常给报刊投寄关于司马懿和三国的随笔史话,已有40万字见诸报端。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足了准备后,就开写了。

2006年,他在天涯论坛注册了账号,将“天才权谋家司马懿”在“煮酒论史”栏目贴出,短短几天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次,他受到了鼓励,每天下班就坐在家里写,写完就贴到论坛里。写作之时,他激情澎湃,30多万字的《天才权谋家司马懿》一气呵成。

客观来说,这部书并不是特别出色的小说,它更像是《司马懿吃三国》的稚嫩版本,全本围绕司马懿的权谋来写。比较令人动容的是选题热、角度新、文笔流畅、逻辑严谨、人物刻画细腻。

《天才权谋家司马懿》出版后,一出版商找到李浩白,希望他能出一套书,写透司马懿的整个家族,而不仅仅是司马懿。那时的网文非常热爆,特别是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很受网民欢迎。

“遗憾的是,《司马懿吃三国》是按照一次性稿费支付的报酬,18万元;如果按照版税来合作,那我的收入将会高达几百万元。”李浩白说,“这就是一部历史类小说,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融入了合理的、巧妙的虚构,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而又不失教育意义,就像金庸的作品一样具有多元化价值。”

在《司马懿吃三国》中,李浩白既描绘了足智多谋的枭雄司马懿和曹操等,也描绘了高风亮节的荀彧和德高望重的管宁等,赋予他们更多的振奋人心的正能量,企图以精致的故事和大胆的想象去表达一个宏大的终极关怀命题和生存哲学思考。

今年8月李浩白出版新作《盐战》,在这部以盐业为主题的抗日谍战小说中,他在作品中淬进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红色文化,对黎天成、陈永锐等沉默而无名的地下工作者不吝笔墨:他们在暗夜中和倭寇与敌特的斗争扣人心弦、令人难忘……

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不屈不挠的向上拼搏可以改变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他和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都涌动着滚烫的热血、铿锵的生命力和对挣脱束缚达到理想的渴望。

这是时代在他和同龄人的生命坐标轴里刻下的独特印记,也与他个人的成长密不可分。

自由与反抗

李浩白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汽车修理工,母亲是小学老师。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组合。李浩白几乎是这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全部精神寄托。但是从初中到中专,李浩白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中等水平。他花在课外书上的时间之丰富,让父亲感到不满。在父亲眼里,李浩白成长的年代是一个“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文学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而他恰恰天生就是敏感的、好奇的、感性的、叛逆的,而且非常热爱文学。

八九岁时,他第一次读到《西游记》,那还是外婆从垃圾堆里找到送给他的。只有下册,还是繁体字,但他还是如痴如醉地读完了。出于对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无比崇拜,他很快就模仿着写了一篇小说《东游记》,主角却是一个猪仙“玄灵儿”。 他上课也写,下课也写,通常每周能写三四页,同学们都争相传阅。有的同学为了先睹为快,就会拿出薯条、糖果、文具与他交换。几周下来,他的课桌抽屉里满满的都是糖果、文具。

有的老师发现他不好好上课,老是写小说,就到家里来家访。父亲听了,脸红到了耳根,拖着他来到学校,搜翻了他的抽屉,撕烂了他所有的课外书,扔掉了他的“战利品”,并威胁他再写就打断他的手。

然而,李浩白依然是“死不悔改”。初中时,他住校寄宿了,有了生活费可以自由支配。他省吃俭用,节约的钱都买了《天龙八部》《楚留香传奇》《三国演義》《水浒传》等书籍。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他阅读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对他影响很大。看到书高手横扫天下、行侠仗义,他心潮澎湃,后来就模仿着写了好几个中篇武侠小说。父亲发觉后大怒,当面烧毁了他大部分的课外书。

可是语文老师却发现了他的作文写得很好,很是惊讶,给予了他不少鼓励。有一次他的父亲又来撕书时,语文老师出面劝阻了,还到他家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李浩白在文学上很有天赋,不要过于压抑孩子的天性”。从那之后,父亲的“压制”才不再那么强硬。

读中专时,他仍是按照父亲的希望,报考了四川建材校工民建专业。那所学校离重庆、离父亲很远。没有了父亲的约束,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校图书馆,几乎读完了图书馆所有的文、史、哲类书籍。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国外的书籍和电影被引进来,他的思想受到了猛烈冲击,对个性的自由解放更加渴望。

远在韩寒这个“反应试教育”的典型出来之前,李浩白就为自己的个性发展进行了自己的抗争。他萌生了退学著书的念头。老师们都被他的激烈态度吓坏了。他们也都担心他拿不到毕业证,这在当年对学生未来的谋职影响很大。班主任不得不将他的父母请到学校来,讨论未来他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他记得父亲当时问他:“如果你拿不到毕业证,那将来能干什么?去务农吗?咱们是城镇户口,没有地,你也没力气种地;去打工吗?没文凭,你能做什么?你拿什么来养活自己?”他当时回答:“我相信可以用我的笔养活我自己。”父亲回应他的,是几声硬硬的冷笑。

最后,是班主任的话狠狠敲醒了他:“你既然那么有斗志,为什么不能做好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呢?你现在退学,就是在畏惧现实、逃避现实。你只有战胜了现实,才有资格谈论你的自由。”

此后,他用了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成绩很快就赶上了。“我的工民建专业课学得也不赖,毕业时还拿到了‘中级预算员资格证。事实上,工民建专业讲究空间结构和逻辑性,这对我后来搭建小说框架起到了很大的训练作用。”

毕业后,他服从分配去了老家重庆市忠县的一个村镇建管所监当负责人,一人一所,既是领导也是兵。那是他能够选择的最安全、最理性的去处。像他的父亲希望的那样,暂时远离“无用”的文学,将全身心都扑到了村镇规划工作上。

“既然做了公务员,就要多干实事,为百姓服务。”刚毕业的几年,白天他努力奋进、规划绘图,晚上则在夜深人静时,把工作中的点点心得写出来,发表在各级报刊上,渐渐在县里的写作圈子也小有名气。很快,他被上级领导慧眼识珠,调到县建委的党政办公室当文书。

探寻生命的价值

调动工作后,写材料、下乡、扶贫成为他的日常景象。与文字的接触,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每天下班后,别人都忙着喝酒局、拉应酬、打麻将,他却坐在小屋里,用钢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雕刻自己的梦想。写作时,周遭一切声音尽消。

“最初写作是因为热爱,也为了打发时间,后来看的人多了,有了大家的鼓励,发现还能赚点稿费,就一直写呀写的。”这么多年他一直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八点之后都会拒绝一切应酬,坐在家里写作,一直到深夜12点。

除了阅读和写作,他没什么爱好。他不抽烟、不喝酒,穿着很朴素,日子也过得很简单,收入都用在了家庭和孩子教育上。现在他的家人都已在重庆主城区定居,孩子也在重庆读书。只有他还留在县城。“每周一到周五,在县里工作,周六周日来重庆主城与家人团聚、会见朋友。”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奔波,聚少离多,孤身奋战,在崇尚自由、独立,注重自我享受的80后、90后心里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他们这一代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为了养活家人和自己,他一直保持很拼的状态。

这种拼的峰值是在参加工作后至35岁之前。那时的他,年轻、精力旺盛、有梦想、有抱负、有时间,白天工作,有时晚上写作到凌晨两三点、三四点也不觉得累。由于经常握笔写作,他的中指居然把一支钢笔的笔帽磨破了一个洞,并结起了厚厚的老茧。

22岁时,他曾试着《时代潮》杂志投了一篇杂文《机关里的官话》,竟然一投就中,这自然让他兴奋。从此,他建立了理论创作的信心,继续向《人民日报》《求是》等中央级权威报刊冲刺,竟然接连发表了多篇政论文章。李浩白讲:“当时母亲的同事拿着《求是》杂志指着我的名字对母亲说,‘看,你儿子在最高党刊上发表作品啦!了不得哟!”不久,他就被调进了县委宣传部。从那天起,父亲再也没在李浩白面前说什么“文学无用论”了。

但这并非李浩白文学创作的唯一途径。自2000年开始,他就开始尝试写作类型小说,并经历了投稿、退稿、被拒绝、反复练笔等诸多磨难。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向文坛进发,反而越挫越勇。

2003年,今古传奇杂志社编辑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沓厚厚的稿纸,题为“大明神断”。翻开来看,一个方格一个字,每个字都工工整整的,一共289页。编辑用了两天看完稿子后,感到很惊讶,认为布局严谨、功力深厚,寥寥几笔就把朱元璋、刘伯温写得活灵活现。

从那之后,李浩白正式步入文坛。在《今古传奇》《章回小说》等报刊接连发表了多个中短篇。

也是在这时,信息化产业浪潮席卷全国,电脑普及让李浩白结束了用手稿和邮寄投稿的方式。他參加了电脑打字培训班,学会了如何使用腾讯QQ。

2006年,李浩白在网络上发现博客和论坛似乎很火爆,而且和读者的互动交流也极为直接和及时。于是,他便在“天涯社区”注册了账号,他也开通了博客,参加了各种博客“圈子”和“沙龙”,一步一步地扩大着自己的作品影响力。他的历史小说《魏宫谋嗣》《仰天长啸》《宝光血影》等作品,都是在社区论坛和博客“圈子”里被网友炒火之后,才在《章回小说》《今古传奇》等期刊上正式发表的。

2010年底,他的历史小说《抗日援朝1592》帖子在“天涯社区”里的点击量在短短一个月内便突破了10万人次。很快,北京一家图书公司编辑联系到了他,表示有意出版这部作品。那个时候,他再一次震住了:自己出书并收取版税,真正成为一名被社会认可的作家,这一切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他再次感受到了时代的变革与潮流。

后来,他又开通了微博,并建立了自己写作专业QQ群。他的创作事业也同时蓬勃发展起来:《天才权谋家司马懿》《抗日援朝1592》《司马懿吃三国》《打虎哥刘伯温》接连出版。时至今日,他的出版计划已经排到了今后三年。

令人惊讶的是,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用钢笔写在方格纸上,“都是信笺纸,方格子那种,每页500字”。从学生时代,直至现在。

初稿完成后,他都会工工整整地再抄写一遍。通常三十几万字的小说他要抄两个多月,然后再找人输入电脑。“我一般只用电脑修改文字。”现在他的书房里几乎有一半的空间是他的手稿堆。“可能我会把他们赠送给档案局和图书馆收藏吧。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凭证。”他说,“丢了怪可惜的。”

成为作家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最初写作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但是后来也是一种使命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帮助别人,让别人看到更多的可能。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重视民众的生活质量、精神需求,体制内的人也可以合法挣钱,老百姓也有了更多阅读、娱乐的渠道。所以,我们的书籍才会这么畅销。”

时代在变,总有一些东西不变。“将激荡的灵魂铸在纸上”是他坚定的文学信仰,英雄主义和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就像他对生命本真的探索一样。“我们这一代受革命英雄主义的影响很深。每当我看到电影《董存瑞》结尾董存瑞在桥腹下高举炸药包昂然喊道‘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我就会一次次热泪盈眶不能自抑——我想,我若是站在他那个位置,也会毫不犹豫地像他那样去做的。”

“我是个讲义气的人,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病倒,我就自己掏钱请人把他抬到了最近的医院救治。有人说我是傻。可是我当时就是那么做的。不那样做,我就会良心不安,就会坐卧不宁,就会觉得对不起自己所读的书和自己所写的文章。”李浩白坦言,“在现实生活中,我有着极强的叛逆性与独立性,而这一切是我父亲‘赠予我的。他一直认为我搞文学创作是‘瞎闹——只会拖垮我的学习成绩。这是那个时代的‘应试教育观念扭曲了他对我的认识。但我还是感谢他:他给予我的阻力越大,结果我的动力也越大。也很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能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一晃20年过去,李浩白的父亲渐渐老了,也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了充分的理解:“你以前說靠笔杆子养活自己,我还不相信。现在,好的作家们竟然能够合法地出书挣钱,而且衣食无忧。时代真是变了,这真是国家的进步啊。”

现在,已是不惑之年的李浩白发现,时代仍在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影视剧。他希望,未来从新作《盐战》开始,自己能够有更多作品搬上荧屏,将为国为民为家的英雄主义传播给更多年轻人。“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英雄主义。”他如是说。

猜你喜欢
司马懿三国时代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三国乱谈(1)
老谋子司马懿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老谋子司马懿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