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8-01-22 02:06赵晓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多发性急性期硬化

赵晓刚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通辽 028100)

多发性硬化作为病情较为复杂以及致残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临床特征,首发症状主要是视神经病变[1],同时部分患者会伴随活动性障碍甚至残疾,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多发性硬化的患病人群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复发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查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来有效控制该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2]。为了进一步探析多发性硬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笔者进行如下综述。

1 临床特点

多发性硬化在临床发病时一般呈现为慢性发病或者亚急性发病,少数患者会表现出急性发病的临床特征,病变累及部位主要是患者的大脑半球白质、脊髓以及视神经等,对患者的小脑和脑干部位也会发生累及[3],首发症状不仅包括四肢无力和视力障碍,还包括眩晕、眼球运动障碍等,在数日内可达到发病高峰并在病情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或者失明等,其中主症是截瘫,并不是视神经受累或者感觉异常,在疾病晚期时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异常等,复发率较高。据相关性文献报道,急性发病后恢复或有后遗症遗留,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多发性硬化患病人群中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利用MRI检查可发现脑MRI异常情况较少发生,病灶倾向于较小且不具有明显性,多表现为SSEP异常,利用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其中存在较高频率的2 gG鞘内合成,同时缺乏血脑屏障通透性损害的依据。

2 辅助检查方法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脑脊液、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给予多发性硬化患者有效检查,应用价值均较高。

脑脊液检查主要项目包括颅内压检查、蛋白定量以及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等,临床上将寡克隆区带阳性作为实验室检测多发性硬化的常用生物学指标来准确判断病情以及判断患者预后,但是,该检查指标阳性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该辅助检查手段仅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应用。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中诱发电位可以对多种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情况进行直接反映并可提供临床病损证据[4],有利于辅助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方案的制定。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中常规方法包括评价视觉传导通路的视觉诱发电位、评价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体感诱发电位以及评价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是评价锥体束功能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具有较强敏感性,可以有效诊断和鉴别病情,改善预后和提升临床疗效。

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主要应用MRI检查,敏感性远远大于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类型的辅助检查[5],可为临床治疗患者提供重要临床参考依据和佐证,利用薄层扫描并将层厚设置在3 mm,对患者大脑半球凸面皮质进行尽可能的扫描即可清晰显示脑白质和脊髓病变,强化病灶的同时为急性期病变活动提供临床证据。

3 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的最主要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急性期时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尽快改善患者的残疾程度为主要治疗原则;缓解期时以疾病修正治疗和降低复发率、减少脑组织和脊髓病灶数目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有效延缓患者疾病进程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1 急性期治疗:对于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视力下降、运动障碍等)的患者需要给予早期及时治疗[6],对于出现轻微感觉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给予适当休息后即可自行缓解。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临床上常用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首选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以抑制炎性反应,同时可以对炎性细胞激活以及进入急性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并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对修复患者的血脑屏障起到重要临床作用。临床上在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时应用的药物是甲泼尼龙[7],用药方法是静脉注射,用药剂量是1 g,每天用药1次,每隔3日将用药剂量减半,直至停药,当药量减至64 mg时需要将服药方式改为口服,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需要给药甲泼尼龙1 g静脉滴注,3~7 d后即可停药,每天用药次数是1次;临床上在治疗活动期多发性硬化患者时应用的方法是冲击治疗,每月1次,治疗2年后,更改为每隔6个月冲击1次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应用短期激素冲击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将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恢复时间缩短,但是长期进行冲击治疗也许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尚未进行准确定论,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例如高血压、白内障等,因此,多用于急性期治疗。

另外,免疫球蛋白也常用于多发性硬化患者急性期治疗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将免疫系统进行合理调节并促使循环系统的髓鞘蛋白自身抗体发生中和,通过结合B细胞的表面受体来有效减少抗体的生产以及封闭巨噬细胞FC受体[8],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吞噬髓鞘来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临床目的,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发病初期3个月内实施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因此常将其应用于急性期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并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在多发性硬化患者急性期治疗中应用血浆置换疗法以及甲基维生素B12也可治疗患者病情,其中血浆置换疗法可将患者循环中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清除并清除淋巴细胞[9],效果欠佳,因此不作为首选治疗措施;甲基维生素B12治疗可作为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的辅助措施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3.2 缓解期治疗: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的药物很多,已批准10种药物用于该疾病修正治疗,例如IFN-β1a、IFN-β1b和芬戈莫德、醋酸格列默、特立氟胺等,以上10种药物均可以显著减少疾病复发率,延缓患者的残疾进程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十分重视多发性硬化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对各种主要临床疾病修正药物进行了深入探析,探析药理学机制,其中IFN-β类药物属于临床上较早应用的疾病修正药物,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但是药理学机制同样尚未进行准确定论,猜测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的表达会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提呈反应以及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会对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性起到保护作用并对T细胞增殖和单核细胞的活动性均起到显著抑制作用[10],对促炎性因子的产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以及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IFN-β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主要包括流感样临床症状以及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部分患者会伴随肝酶谱升高以及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属于可逆性损伤。

盐酸米托蒽醌作为环类抗生素衍生的免疫抑制剂可发挥其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的作用,最大累积剂量不大于120~160 mg/m2。在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每隔3个月评价1次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进行停药处理。

环磷酰胺会作用于DNA并发挥诱导免疫活性细胞凋亡的作用,对免疫作用起到抑制作用,在疾病早期时可起到显著疗效,临床优势较多,起效迅速以及不良反应少,长期服药具有致癌性,因此将其作为辅助用药进行短期服用。

芬戈莫德属于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临床作用是促使淋巴细胞回迁至淋巴结并远离中枢神经系统,以有效防止淋巴细胞从淋巴结中溢出并有效加快其修复进程,用药剂量是每次0.50 mg,每天药物服用次数是1次,服药方法是口服,可用于缓解多发性硬化疾病病情以及避免多发性硬化疾病复发,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血管病风险以及感染等。

醋酸格列默作为可模拟髓鞘碱性蛋白化学成分的一线药物存在竞争性抑制髓鞘碱性蛋白等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的结合作用,可促使T细胞从Th1转变为Th2以及促进抗炎性因子产生,临床用药剂量是20毫克/次,每天药物使用次数是1次,用药方法是皮下注射,药物不良反应是红肿热痛以及红疹等。

特立氟胺的临床作用是减少DNA合成以及抑制T细胞转变为B细胞增殖,可产生细胞因子来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产生并有效避免疾病复发,用药剂量是7 mg,用药方法是口服,每天服药次数是1次,不良反应包括脱发、腹泻以及发热和头晕等。

另外,造血干细胞治疗也可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通过促使多发性硬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耐受来达到治疗目的。

3.3 联合治疗: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的联合疗法是米托蒽醌联合甲泼尼龙,可对患者头部性病灶以及复发率等进行显著改善,优于单药治疗。

另外,联合中医治疗也可以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利用二黄汤、固髓通络汤、肌萎灵汤等中药组方汤联合以上西药治疗方法给予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填精益髓,疗效确切。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利用“头八针”的中医理论给予多发性硬化疾病患者针药联合治疗也可达到活血散瘀和治疗脑髓硬化的临床目的,取穴分别是:百会穴、印堂穴、率谷穴、风池穴以及头临泣穴。分析其临床作用机制,是通过针刺的方法实现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来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尚不存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的临床特效药。因此,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患者时,需要分清急性期和缓解期,根据患者所处发病阶段的不同实施对症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法或者联合治疗方案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疾病复发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另外,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各种临床用药的药理药性和作用机制,利用中医辨证分型以及西医诊断辅助手段等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以便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对如何有效减少复发和控制疾病进程、改善患者预后进行深入探析,通过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等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抑郁、焦虑以及智能减退的情况,以上均为临床研究中需要确切落实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蕊,胡学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1-6.

[2] 黄德波,陆世建.多发性硬化的诊治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5):688-690.

[3] 苌浩晓,陈光亮,尹琳琳,等.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灰质损伤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4):675-676.

[4] 韩艳丽,韩杰.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新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5):537-540.

[5] 任长红,方方.儿童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2):942-946.

[6] 刘涛.中西医治疗多发性硬化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2):19-20.

[7] 王硕,吴江,韩金鸣,等.干扰素-β1b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16例疗效及经验总结[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7):613-615.

[8] 蒋雨平,乌日罕,刘学源,等.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2):188-190.

[9] 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等.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849-853.

猜你喜欢
多发性急性期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