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操作系统在脑囊虫病MRI检查标准化序列设置中的应用价值

2018-01-22 02:06窦建标解建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状位层数脑室

刘 军 窦建标 刘 洁 解建琴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磁共振室,云南 大理 671000)

脑囊虫病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的颅内所造成的疾病[1]。由于喜食生皮等习惯,本地是脑囊虫病的高发地区,随着磁共振机的日益推广,脑囊虫病的检出率日益提高,由于各家医院在序列选择和参数设定各存差异,且同一位患者在同一台磁共振机上扫描因时间先后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位置差异,而不利于复诊时疗效观察,所以制定一个标准化的扫描方案显得尤为迫切。我院西门子智多星操作平台可对脑囊虫病患者进行标准化扫描设定,保证不同患者及同一患者在复查时,能进行同方位、同层厚、同扫描参数的标准化扫描。结合临床需及脑囊虫病治疗方案,经过近一年的测试,完成了脑囊虫病的标准化程序设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77例患者中,男113例,女64例,年龄3~72岁,平均38.27岁,全部病例经囊虫酶联实验检测阳性并脑囊虫治疗后明显好转/治愈,或经手术证实。临床急性起病抽搐63例,头痛126例,发热43例,无症状23例。

1.2 检查机型及操作平台:MR扫描仪为ESSENZA1.5T。操作平台为西门子智多星操作平台。

1.3 序列选择及参数设置:对所有患者均行T1加权像矢状位、T1加权像横断位、T2加权像横断位、水脂肪抑制序列横断位、T1加权像薄层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横断位、T1加权像冠状位增强扫描及T1加权像矢状位增强扫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①T1WI横断位:TR时间196 ms,TE时间4.76 ms,层厚6 mm,层数16。②T2WI横断位:TR时间3500 ms,TE时间106 ms,层厚6 mm,层数16。③T2WI水脂肪抑制序列横断位:TR时间8000 ms,TE时间91 ms,层厚6 mm,层数16。④T1WI矢状位: TR时间196 ms,TE时间4.76 ms,层厚6 mm,层数16。⑤T1WI冠状位:TR时间196 ms,TE时间4.76 ms,层厚6 mm,层数16。⑥T1WI超薄横断位:TR时间614 ms,TE时间12 ms,层厚3.5 mm,层数30。⑦DWI横断位扫描:TR时间3400 ms,TE时间105 ms,层厚6 mm,层数16。

2 结 果

实质型脑囊虫病170例,其中,水样囊泡期32例,胶样囊泡期和颗粒结节期52例,钙化期33例,多期病灶共存53例。脑室型脑囊虫病4例脑膜型脑囊虫病1例。混合型脑囊虫病2例。其中脑囊虫表现为小囊型病灶为150例,大囊型病灶4例,大囊性病灶及小囊性病灶共存23例。

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水样囊泡期可见大小不等圆形囊泡,多分布于灰白质交界;内容物与脑脊液样信号相同,有时其内可见附壁结节,代表头节;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胶样囊泡期和颗粒结节期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厚环状强化。钙化期病灶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脑室型脑囊虫病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通常囊较脑实质型更大,T1WI囊壁呈等或稍高信号,可被周围低信号的脑脊液勾勒出来。增强扫描常无强化。

脑膜型表现同实质型,有时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

混合型指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两种或三种表现同时存在。

因临床依据脑囊虫病不同分型、分期,制定不同治疗方案,对扫描要求侧重点不同。小囊型实质性脑囊虫病多采用内科驱虫治疗,要求方便观察病灶数量多少,以及复查时观察病灶数目变化、脑组织水肿程度变化,因此更注重薄层扫描及多次复查的同层对比。而大囊型脑囊虫病及脑室型脑囊虫病因常引起占位效应或梗阻性脑积水,需配合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扫描方案如下:

2.1 脑囊虫病基本扫描序列:T1WI矢状位、T1WI横断位、T2WI横断位、T2WI水脂肪抑制序列横断位、T1WI超薄横断增强扫描、DWI横断位。

2.2 针对大囊型脑囊虫病及脑室型脑囊虫病的扫描序列:T1WI冠状位增强扫描、T1WI矢状位增强扫描、T1WI横断位增强扫描。

3 讨 论

磁共振成像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多种序列成像。在这些成像序列中,改变成像参数,可获得更多的成像序列和产生更多的成像技术,而同一组织和病变在不同成像序列或成像技术上可具有不同的信号强度[2];磁共振对显示脑囊虫病所造成的脑组织水肿及脑囊虫囊腔内细微结构具有较大优势。脑囊虫病根据囊虫寄宿的部位不同大致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和混合型[3]。通过标准化序列的扫描,可显示各型、各期脑囊虫的各种影像学病变,对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具有极大作用。综合来说,磁共振是检出脑囊虫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而该扫描方案的设置弥补了各次扫描的差异化,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

[2]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3] 郭启勇,王振常.放射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4.

猜你喜欢
状位层数脑室
填筑层数对土石坝应力变形的影响研究
浅探铺设土工格栅技术在软土路基加固处理中的运用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MoS2薄膜电子性质随层数变化的理论研究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