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应珉应用五参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证心悸验案1例※

2018-01-22 02:48许亚辉通信作者陈家旭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8期
关键词:性味汤加减丹参

许亚辉,李 杰,通信作者:陈家旭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崔应珉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象理论与临床应用,擅长治疗消化、呼吸、心脑血管等系统疑难杂症,谈论医理往往能执简驭繁,用药配伍清晰明了,临床治病30多年,尤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独到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崔应珉教授学习,现阐述其应用五参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证心悸的临证经验,与同道分享。

患者,女,23岁,以“心悸1年余”为主诉于2016年11月5日上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就诊。患者诉1年前因实习工作紧张,久而早起醒来出现心悸,又偶感风寒发热使心悸症状加重,后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就诊,静脉滴注清开灵后体温降低,后反复出现低热症状,心悸症状无好转。经心电图、血液、心脏彩超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患者自诉此次生病对其心理上的打击较严重,此后经常感到心慌、紧张与害怕,虽经治疗但是均无明显好转,遂于我门诊部就诊。刻下症:患者心悸,紧张害怕,手指微颤,每遇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呼吸不畅,时感气短乏力,饮食尚可,习惯性便秘,偶有肛裂,小便微黄,夜晚偶有手足心热,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舌质红,少苔,脉细。查体:发育正常,形体偏瘦,神情紧张,查体配合,面色微红,血压100/70 mm Hg(1 kPa=7.5 mm Hg),其余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崔应珉教授认为该患者心悸时日较长,在心气已虚的情况下又复感风寒外邪,后又因惊恐情志所伤,迁延日久,故病情较为复杂。崔应珉教授认为,患者之前感受风寒,心悸症状加重,需要酌情清热解毒;当前患者心悸伴气短乏力,说明心气已虚;患者又感紧张害怕,每遇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需以镇惊安神作为辅助;习惯性便秘,偶有肛裂,小便微黄,夜晚偶有手足心热,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舌质红,少苔,脉细等,均说明该患者有阴虚症状,且患者形体偏瘦,经检查其属于阴虚体质。该病辨证属气阴两虚型心悸。崔应珉教授认为当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辅以镇惊安神,以五参汤加减治疗。处方用药:党参片30 g,玄参30 g,沙参30 g,丹参30 g,苦参20 g,生黄芪20 g,生地黄30 g,麦冬30 g,桂枝15 g,茯苓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炙甘草15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嘱患者忌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平时练习八段锦作为辅助治疗。

二诊:上药服用1周后,患者前来复诊,诉心悸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发作,偶有肋间刺痛感,紧张害怕之感有所好转,呼吸较为顺畅,饮食尚可,便秘肛裂症状好转,小便微黄,夜晚偶有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患者又诉常发青春痘。崔应珉教授在初诊五参汤加减的基础上加牡丹皮30 g,赤芍30 g,共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诊:1个月后,患者前来复诊,诉心悸、紧张恐惧情绪均有好转,便秘肛裂症状1个月内未复发。最近因学业繁忙,熬夜较多,遂感心悸症状复发,于是前来就诊。刻下症:心悸,每于夜晚入睡安静时心悸、紧张恐惧情绪加重,左脚足跟痛,纳谷可,小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弦。崔应珉教授在之前五参汤加减的基础上调整处方:党参片30 g,玄参30 g,沙参30 g,丹参30 g,苦参20 g,龟甲胶20 g(烊化兑服),生地黄30 g,麦冬30 g,桂枝15 g,茯苓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炙甘草15 g,共6剂。水煎服,早晚温服。随访结果:半年内患者心悸、足跟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良好,纳谷佳,二便调,舌脉正常。

按语:心悸属于中医病证名,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伤寒论》中言:“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金匮要略》中言:“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者则悸。”[2]心悸的症状主要为患者时感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每遇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病情轻者,患者偶感心中惊悸,病情严重者则发为“怔忡”,甚至每日感到心中跳动不安。《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认为惊悸乃“心虚胆怯所致”[3],正如“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怔忡常见的兼症主要有胸闷,气短乏力,呼吸不畅,甚则患者不能平卧,喘促不安,出现晕厥等。心悸的病因繁多,主要包括体虚久病,造成心失所养;《黄帝内经·素问》中言“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4],虽然没有提到心悸病名,但是“其动应衣”处乃心脏搏动处,是体虚胸中宗气外泄的原因。七情所伤,忧思太过,心气郁结,或突遇惊恐,心神动摇不宁;饮食劳倦,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痰浊扰心,发为心悸,或平素耗伤阴精,心神不宁,或损伤脾气,脾虚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药物中毒,一些有毒的中药如附子、乌头,或者西药如锑剂、洋地黄等用量过度,损伤心气心阴而引发心悸;感受外邪,外界的风寒湿火、疫毒侵袭人体,或久病损伤心气,或疫毒逆传心包均可引发心悸。心悸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有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造成心神失养,正如《证治准绳·惊悸恐》载“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5],《丹溪手镜·悸》载“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6];实者有邪气、疫毒、痰火、水饮、瘀血等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宁,《丹溪手镜·悸》载“有痰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6]。《医林改错》提出瘀血内阻能导致心悸怔忡,“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7]。由此可见,心悸的辨证分型格外重要,既要分清病变的虚实,又要辨别本脏与他脏疾病,虚者当以养血安神为主,实证当以祛邪为主;若为久病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者,则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心悸临床常见证型有心胆气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火扰心,瘀阻心脉,邪毒犯心,临床需要辨证治疗,从证立方[8]。

五参汤是由浙江已故名医魏长春所制,本方的主要功能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主要由党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组成,现代临床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正气虚弱、外感邪毒型),伴有心慌,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口干,头晕,多汗,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结代等。崔应珉教授在五参汤的基础上灵活化裁,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颇有疗效。本案所用方中党参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的作用,用以治疗气短乏力,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党参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9]。玄参性味甘苦咸,微寒,可清热凉血,解毒,滋阴降火,能治疗身热便秘,保护心脏,改善心律失常[10]。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的功效,还能增强心脏收缩力。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清心除烦、凉血调经之功效,《妇人明理论》曾言“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现代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改善血液微循环[11]。苦参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治疗便血,还能杀虫。龟甲胶味咸,入肾经而益肾健骨,能补血益心,跟部为足少阴肾经所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龟甲胶可治疗肾阴虚之足跟痛。生地黄性味甘苦凉,能治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阴伤便秘等。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能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治疗心阴虚等阴虚之证。桂枝性味辛甘温,能扶脾阳,助心阳,止悸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健脾利水宁心以治痰饮、心悸、失眠等。生龙骨性味甘涩平,入心经以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镇静安神,入肝经以平肝潜阳。生牡蛎性味咸,微寒,入肝、胆、肾经,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治疗心悸怔忡,失眠。炙甘草性味甘温,不仅能补益心气,治疗心动悸、脉结代,还能补益脾气,补益中焦。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崔应珉教授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特别是青年女性,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情绪容易波动,易罹患情绪病。大多数心悸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是心悸、胸闷、气短的症状往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病程的迁延,患者情绪易受影响,出现烦躁、失眠、焦虑的症状,耗伤人体的正气和阴津,失眠又加重阴津暗耗,使患者心悸症状加重,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崔应珉教授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辨证处方,酌情添加养阴的药物治疗心悸,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崔应珉教授的临床经验,五参汤加减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但是笔者只选取了门诊1例心悸患者的病案进行分析,仍需要更多的临床验案证明其良好的功效,以及在临床中不断地摸索验证,发现五参汤更多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更有效的处方用药。

猜你喜欢
性味汤加减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