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的结合

2018-01-22 20:38吴忠海陈旭
未来英才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结合历史教学教育

吴忠海+陈旭

摘要:近年来,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结合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挖掘爱国主义教育、挖掘理想教育以及挖掘道德教育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该课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美;教育;结合

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其与社会美教育的结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概述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二、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梅兰芳抗战期间留起胡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同样,在世界历史上,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四、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别林斯基也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教科书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可激励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结合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结合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詹赛明.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创新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10):60-62.

[2] 黄向军.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教育,2016(02):115-116.

[3] 馬彦平,滕少华.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文史月刊,2017(09):88-89.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合历史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