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8-01-22 10:20蒋翔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蒋翔

[摘要]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迅猛,各建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但各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对此,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等方面对构建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型建筑工业化、课程体系、工学一体化、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2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5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对建设行业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行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作为转型的主要方向,已经越来越明朗。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需要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过程的装配化、装饰装修的一体化、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信息化,使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高度工业化,从而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并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的目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过去的建筑工业化相比,具有以下内涵: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必须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不断攀升,“招工难”、“用工荒”所凸显出来的矛盾在不断的加剧,工人工资和融资成本的上涨进一步蚕食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我国建设行业的现状,促进建设行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以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为基础

BIM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门新技术,它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多信息共享,多工种、多企业的协同工作,其超强的工作能力正在日益显现。由于BIM技术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多信息共享,实现多工种、多企业协同工作,所以它的广泛应用能促使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资源在各方主体(业主、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等)之间充分共享,各方主体之间不协调、设计方案与施工脱节等常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工程质量得以保证。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建造

绿色建造是目前工程建设的主流趋势,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建造方式,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它要求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新型建筑工业化能通过优化标准化设计来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材料、资源浪费;通过主要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产生的建筑垃圾、污水、泥浆水等;通过现场装配化的施工方式来减少施工噪音和扬尘的排放。所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另外,新型建筑工业化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科学、定量、动态的进行施工管理,以最小的经济投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新型建筑工业化能实现建设工程的社会化大生产

房屋建筑是系统化的产品,它从立项到设计、施工、资源供应、质量检测等环节不可能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必须要由不同专业的企业共同协作完成,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集约化。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能够使工程建设全过程从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能让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同时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更有助于开发、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统一认识、协调行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方式社会化。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目前对高技能人才的观念有所改观,但轻视技能劳动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变,这就造成了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其培养模式不够成熟,评价、保障、激励等相关机制不够健全。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想要更好的适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较强的动手能力是高技能人才区别普通技术工人的首要才能,这种动手能力不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某项技术工作,而是通过技能培训获得现代化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为“手脑并用”的技能劳动者。

(二)具备突出的创造能力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能完成本岗位的本职工作,而且还要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对工艺进行革新、对技术进行改良、对流程进行改造,这是高技能人才具备突出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能适应岗位间的调整

高技能人才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工种的工作岗位,对于相近工种也应有所了解,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后要能立即上手,适应相近岗位之间的相互流动。

三、当前专业课程体系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

(一)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设置大同小异

各级院校办学资源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也不尽相同,理论上讲各院校办学的目标定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但目前有些学校办学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不同院校之间的相同專业其培养目标大体相近,且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必修课程总是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建筑测量等几门,区别只是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多少、难度深浅上面。endprint

(二)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跟不上施工技术的发展需求

不少陈旧落后的内容,如木模板、标准砖砌筑、混凝土搅拌机、预制桩打桩、预制板等,这些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已经很少使用的内容,仍然占据教材中的主要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施工方法、新型材料等内容却不能够及时的写入教材。

(三)培养模式单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虽然各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但总体上来讲,人才培养模式仍显单一。主管部门的管理又相对较死,条条框框的规定过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四、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一)合理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以来被视为人才培养的最核心内容。“广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更好的说明了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是现阶段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理想的课程体系,它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或工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工作过程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于实际生产。它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特点,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融通合一,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实际工作要求对接合一,真正做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就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轨。

目前,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机械加工、电工电子、汽车维修等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根据这几个工学一体化改革较成熟的专业的经验,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可大幅度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想培养适用于未来的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必须抓住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契机,仔细分析其内涵实质,合理构建适应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及教材的开发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开发要求专业教师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以职业(或工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积极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合理的将工作过程设置为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按“任务导入”、“问题引导”、“制定计划与方案”、“准备工作”、“实践操作”、“任务验收与自我展示”、“评价反馈”等进行编写。

(三)鼓励专业教师长期下企业实践,获取行业第一手资讯

专业教师要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一系列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学习资源,自主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帮助学生策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并实施、组织动员学习行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估和改善学习绩效,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为组织与实施教学留下更多创造空间。

五、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著名论断。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培养造就“一流技术工人”为目标,深化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強化技工院校职业化的办学特色,更好的适应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一体化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