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8-01-22 10:40王丽蓉
未来英才 2017年23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王丽蓉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占着绝对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概念,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数学模型;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语言、肢体经历一次次磨练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新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谈谈我在教学教学中对动手操作的认识和体会[1]。

一、动手操作的真实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数学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其价值追求就是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在操作中不断成长与发展后形成概念。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是这样进行的。设疑:猜一猜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就在下面喊起来180,面对学生的反应,教师没做任何评价,而是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学具一起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操作活動:

(验证1)动手量一量,算一算。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它们的和,交流并汇报。

(验证2)剪一剪、拼一拼。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不是都等于180度呢?进一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剪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学生拼一拼并汇报。

(验证3)折一折。通过拼一拼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折一折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折三角形,并汇报。

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上述三个活动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一步一步进行的,此时的操作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面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事实,教师如果顺势提问:能谈谈你的理由吗?引发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试图表明自己观点时借助学具动手操作来直观演示。那么此时的操作,才是更有意义的操作。充满探究欲望与激情的动手操作,才是高效的动手操作,一切操作要源于学生的内部需求和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的各种经历、感受和体验。动手操作的真实价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动手操作的恰当时机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何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中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设计了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让学生初步感知手掌面的面积,再让学生摸摸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然后看一看、比一比黑板面与地面哪个大,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动手把学具中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积木的一个面画到本子上再涂色得出封闭图形的面积。教师设计的每一次动手操作都来得及时,收得恰当。学生在动手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教师要设计好操作步骤,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序的动手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3、要把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讲不清楚,浪费时间,不让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或复述操作过程,自己包办代替,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总是得不到锻炼提高。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复述操作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动手操作之后的升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由直观操作的感性认识向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概括总结,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之间的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加深认识,在评价中完善认识[2]。

三、动手操作要做到适度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其独到的、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整节课都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度过;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学生当时就能理解的内容,就不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否则就是摆设,学生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且浪费教学时间;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如教学时用语言一下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亲身体验就难以真正理解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操作,但不要直接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最后的结果,指令性不要太强,只要在操作的目标,思维的方向上做引导,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兴趣会更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显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3] 。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明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下,2010(12):13.

[2] 周亚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学周刊,2012(20):118.

[3] 刘阿礼.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