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感知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2018-01-22 06:29孙哲茹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遇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寻求解答,而不是选择逃避。核心素养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工作,使其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现实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对中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而言,要注重寓教于乐,在完成前期制定好的教学任务后,展开一定的拓展,从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以引导式教学为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中小学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整个中小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开展相应的阅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从而制定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路,从传统的主动教学转化为引导式教学,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旁引导,并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一、当下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浅析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是目前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阅读能力是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质之一,除了掌握阅读文章时候的阅读技巧之外,还要具有主动思考的意识,结合文章的寓意,将其中的人生哲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方法,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整个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能力。

(二)整体教学效果差

传统阅读教学工作的教学形式单一,整个课堂活动过于流程化,教师先带领学生朗诵全文,然后在逐段分析,最后再集中答疑,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过于缓慢,无法激发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差。

(三)违背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

核心素养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要求,关键词在于全面发展,要求学校教师要开展具有引导价值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的形式浅析

(一)强化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讲解中小学语文课文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语文课文蕴含的知识要点过于复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工作开展的形式还是过于保守,老师整个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没有进行一定的延伸。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思路过于保守,实际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解决学生的现实需求,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语文课文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缺乏实践意义,所以会导致整个教学工作过于空洞。对学生而言,也会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相应的知识点,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语文课文,失去对学好初中语文的信心[1]。

所以,要在讲解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有机的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置悬念,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实际的悬念设置法,需要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前,先根据课文所考察的知识点,设置三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再开展讲解。通過设置悬念开展相应的课文教学工作,可以转化学生的思维逻辑,将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有效的转化为知识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够激发起自主学习知识的意识[2]。例如,在讲解《藤野先生》的时候,可以依靠悬念教学法开展对相关课文的讲解,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先设置三个问题,即藤野先生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性格怎么样,在中国待了多久了,先让学生有一个逻辑性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开始逐一讲解相应的段落。再例如,在讲解《中国石拱桥》的时候,以我国主要桥梁建筑的结构为主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作答,整个过程控制在10分钟左右,然后教师再就石拱桥的建筑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完后,开始对整篇课文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分小组展开教学活动

在实际讲解语文课文的过程中,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将相关的语文课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在实际语文课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已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理解并且能够掌握相应的写作知识。

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可以使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活动一开始,教师先对苏州园林的基本情况,以及特点介绍,然后留给学生20-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活动,让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以及体会,并结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对每一个段落进行展示,分析每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技巧。在整个课堂活动快要结束前,邀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就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束语

对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而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靠的教学方案,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只是将相应的阅读技巧生硬的讲解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所以,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完善的改革,转化整个教学思路,建立引导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作芳. 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4):60-61

[2]李晓燕.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 小学生(下旬刊), 2017(6)

作者简介:

孙哲茹,女,汉,山西屯留,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