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8-01-22 06:29杨美霞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创造力

杨美霞

摘要: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教学活动的过程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的,就要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创造心理的规律,就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创造性设计”的特征。

关键词:创造力;营造环境;自由联想

美术教学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活动,最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如果我们把美术教学的目标,完全定位在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纯技法性质的能力接受的话,美术教学的过程同样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灌输。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与个人创造性的体现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种集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行为。因此,仅仅把创造性的培养理解为目标的设定还远远不够,美术教学要走向素质化,就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设计老师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学生的活动过程。

一、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美术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美术教学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向。

创造力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美术教育中较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创造的观念。或者也口口声声言创造,但落实到具体教学对象身上,还是一板一眼的技能传授。其实,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许多中国青年儿童具有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早在1964年,历史学家阿诺德·托因比在一篇论创造力的文章中就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悠关的事情,这一点极度为重要,因为按人口比例看是相当少的那种杰出的创造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他补充说:“······社会没有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自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应注重个人创造力方面的培养。

二、营造适合培养少年儿童创造力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那就必须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我们说,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认为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她需要生长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教学活动要达到培养创造性的目的,整个的活动过程,就要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散的空间。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黄金愈这样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既然,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启扩散性的形象思维,创造新形象。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想象,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如在《纹样装饰造型——画太阳》一课中,我给学生的主题提示就是:“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上哪些东西就无法存在?”给学生这种提示的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用与太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万事万物来装饰太阳的念头,让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获得一种逻辑的线索。在此启发之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到用最美的花,各种各样的树叶、可爱的多种动物来装饰太阳,用小孩的脸或笑容来装饰太阳,用眼睛、用星星、月亮以及优美的风景来装饰太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创造的行为,必须给他们一个基本的“依托”,即“原型”。当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些基本的造型以后,我们就不断提示学生,让他们在提示之下,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让学生真正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

创造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最好的激励,就是鼓励他们在原有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真正地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存同求异,百花齐放。

借助于联想、想象的装饰造型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用相关联的物象相互装饰的方法。如在画蜻蜓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荷花、小鱼、鱼鳞、水草、水纹等来装饰蜻蜓的翅膀;用小老鼠、小鱼来装饰猫身;用周围的风景来装饰人物等等。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造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

四、让创造成为学生的人格品质。

如果说科学主要影响人的理智和认识,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意志和行为,那么,艺术则同时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興趣、爱好,也就是说,它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个方面陶冶人的性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其危害及综合后遗症也是巨大的。所以,开启少年儿童内心的创造灵感,只能从学生们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起丰富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性的作品形象,同时也展露出学生的内在个性,是他的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的物化。如学生用点、线、面以及黑、白、灰的和谐统一美来表现太阳,让朴素的太阳一跃成为耳目一新的新形象,具有肌理、形态美感,在这一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学生的想象和创作就会越来越倾向于是一种有意识、有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的表现过程。这样的境界,也许正是素质教育以及一切美术教学活动所要求达到的理想境界。

教学实践中,让我对美术教学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想法:教学活动的过程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的,就要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创造心理的规律,就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创造性设计”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金马著《创新智慧论》P.7

猜你喜欢
创造力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跟“天才”比利一起守护创造力吧!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当妈的这样做,就是毁了孩子的创造力
加拿大孩子的创造力为何那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