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018-01-22 06:29那伊楠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驱动

那伊楠

摘要: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应的设计理论,而且能够熟练地利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设计出经济、适用、美观的作品。其教学模式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 针对高职院校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室为教学环境,以项目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仍延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主导型的班级制课堂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计划模式化且与企业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较少,实践能力欠缺,因而在进人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次培养。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及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今快速发展的行业形式需求。如何有效地建构一套具创新性质的“创业教育模式”或许是解决问题之道。“工作室”制是西方艺术设计传统的教学体系,其前身就是“一对一的师徒式”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专题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准就业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专题设计课程。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教学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突破“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导,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技术专业的应用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探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是一种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进实际项目,并与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解决园林技术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兴趣不浓、创造性差、教学资源紧缺、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案。

1、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通常一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二年级学习专业课及核心课,三年级则主要是顶岗实习,因此只有二年级的学生在时间和能力上可以胜任工作室的任务,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和核心课程都集中在二年级,而工作室的项目往往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且对于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型和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顺序,有些课程还没有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以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择优招生进入工作室学习,进入工作室的学生由工作室负责其未来一年半的课程学习及项目实践,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整改,与工作室的项目进行对接,根据项目的实际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学生,细化分工。同时,同一个工作室还可开设不同课程,学生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不同课程的学习,使每一门课都能够应用到实际,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教材建设

工作室教学的教材以实用技术和实践教学程序为主线,将教、学、做相结合,摆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加注意实用性,教材的内容应更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

3、专业团队建设

工作室的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由一名资深专业教师主持,其专攻方向一般由主持教师的专长决定。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设计技能,可保证项目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底蕴;企业技术骨干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同时其所承担的具体项目还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的载体,供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操作。这种团队组成既可以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够有目的地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和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余将其所长转变为生产力,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进入工作室后,这种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所创设出实践情境可以让学生像实际工作那样在项目完成过程迅速了解和掌握工作流程,熟悉图纸设计与制作的各个过程,不仅可以在专业方向上进行精深的学习,而且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宽广度方面也能得到足够的培养。老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所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激烈的市场竞争及需求方为合格,这使学生接触到社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模式,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室可以接收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可以提高自身专业应用、传教以及管理能力,低年级学生则可以更早的了解专业知识、体验工作,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一届带一届”的传教方式也为项目的进行与衔接储备了后继力量,保证了工作室的持续运转。工作室还可以为毕业生和学校之间以及毕业生和在校生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往届毕业生可以为应届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工作经验,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工作感受使得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对社会和专業的了解更加贴近现实;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了解课程教学效果的长期影响,便于修正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园林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中心,实行教、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多种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团队针对项目的各个流程对学生进行讲授和辅导,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及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 高巍,马艳丽.园林专业开展“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讨 [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

[2] 陈刚.试论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工作室模式的应用 [J].技术与市场,2017(24):

[3] 董洁,张新平.高职园林专业工作室群实战教学模式探索 [J].陕西教育,2016(11 ):

猜你喜欢
工作室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