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培养

2018-01-23 01:54
法制博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维权权益

张 娜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得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就业保障工作,同时也要求高校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下,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在就业过程中个人合法权益屡受侵害。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明确自身合法权益。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一、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而相关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劳动法》等内容学习。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对涉及就业相关就业权益的法律知识缺失。这就使得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道如何维权,应该怎样寻求法律的保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的缺失,是产生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损害的重要因素。

(二)就业指导忽视维权意识培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提供一定咨询建议。但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宣传上还存在不足,对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学生将要面临的法律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校大学生缺乏就业维权认识,因此在踏入社会工作时,对自身就业权益缺乏了解,更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三)大学生维权能力缺失

毕业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刚刚走出校园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无力是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法律意识,在面临就业压力、人才饱和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漠视和忍耐。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消极、被动。

二、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成因解析

(一)大学生维权知识缺失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知识,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努力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然而却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往往是以听讲座的心态去上课,课程结束后相关知识所剩无几了,在真正迈进社会,开启自己的职业道路上遇到损害自身就业权益的法律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高校维权制度缺失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高校往往只单纯的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对就业辅导中法律知识课程的开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们大多以听讲座的心态参与其中,一堂课结束后能够真正掌握的法律知识有限。由于高校在课程构建上存在的认识不足,从而忽视了法律教育,使得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权益如何维护知之甚少。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法律纠纷和维权是显得茫然无措。

(三)用人单位责任意识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营主体逐渐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主要去向。一些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利润的不断增长,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让部门企业借机以不合理的手段变相克扣员工的工资,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逐渐丧失了社会责任意识。[1]

三、大学生维权意识培养有效策略

(一)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培养大学生维权意识应充分尊重课堂教育。加强就业法律知识辅导基础上,增开法律基础课程。在课程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大学生就业所要面临的实力问题加以分析,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拓宽法律知识宣传渠道。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

例如,高校开办就业维权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基本法律咨询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权益,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权。[2]以大学生就业签订就业协议为例,首先在签约前,为防范身陷招聘陷阱,对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要进行甄别;对用人单位主体经营状况和经营范围是要进行观察。其次在签约时,要仔细查看协议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双方在义务和权利上是否平等。最后是签约后,要依法履行协议,走上工作岗位后应与就业单位签劳动合同。

(二)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下,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更加丰富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打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作为大学生就业的载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应当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公平对待大学毕业生,合法、合理的选聘职员。对于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规范。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定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权益意识。[3]

具体来说,用人单位要与大学毕业生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或合同,在保障双方基本权益基础上,认真履行用人单位自己的义务。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体法规体系是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基本保障。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对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大学生就业法制化做出积极影响。想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必须在修订和完善现存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对现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保护劳动者的范围,尤其是保护大学生劳动群体的主体地位。

加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力度,同时对于用人单位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给予处罚,将处罚的具体法律依据细化、量化。实施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要提高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当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对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例如,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就业网络信息平台逐渐兴起,比如58同城、智联招聘等,这些平台一方面能够提供有关企业招聘信息,大学生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通过发布个人简历信息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但同时这些就业平台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站在公司的审核和准入上过于宽松,这就为一些诈骗公司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网站发布虚假信息,骗取部分防范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就业以此牟利。[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应更加积极投入学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规范管理;完善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余长乐.浅析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培育[J].科技展望,2014,20:107.

[2]王宁.浅析对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5,17:61.

[3]王晓龙.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加紧培养维权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8,13:6.

[4]李志艳.浅谈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制化困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02:26-27.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维权权益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维权去哪里?
漫话权益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完美 打假维权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