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浅析

2018-01-23 05:46李亚男
农业经济 2018年3期
关键词:鸡腿菇玉米地套种

◎李亚男

一、辽宁省应用情况现状

辽宁地区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生产模式自2012年在辽宁康平地区开展试验示范,经张氏食用菌合作社张金平大胆尝试,在2014年开始投入生产,由于生产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农民的竞相效仿。2016年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投入资金大规模生产鸡腿菇菌包以供应全省的生产需要,带动了整个鸡腿菇产业的升级。目前,我省鸡腿菇菌种供应商主要为辽宁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康平张氏食用菌合作社,截止2007年9月全省菌包供应量为70万袋,主要供应抚顺、康平、黑山、营口、本溪、盘锦,累计推广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生产模式116亩。辐射带动30户菇农,该模式中鸡腿菇年产量452吨,玉米年产量87吨,累计年产值达464万元。

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生产技术主要体现在鸡腿菇的栽培工艺方面。生产季节方面主要分为春茬套种和秋茬套种两种。我省鸡腿菇菌包主要采用以玉米芯、玉米秸秆、木屑、废弃菌包等材料进行生产。鸡腿菇栽培品种主要采用辽宁师范大学王升厚研究员选育的金鸡一号,该模式中玉米的种植品种由传统种植品种逐渐向青储及特色品种方面转变。

现阶段玉米地套种鸡腿菇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生产企业、合作社统一与农民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菌包,菇农进行出菇管理,采收后根据合同条款,产品自行销售或由企业合作社以市场最低价收购,统一出售。产品主要靠鲜品销售,过剩部分采用清水或烘干技术保存,待市场回暖再行销售。

二、市场前景

(一)营养价值分析

鸡腿菇营养价值较丰富,其中含有的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子实体的提取物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丰富的酶使其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可起到助消化,增食欲,治疗痔疮的功效;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含量,避免高血脂,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多种疾病如软骨病、贫血症、角膜炎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自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玉米收储保护价成为历史。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巨大,玉米价格的浮动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玉米地套种鸡腿菇种植模式中鸡腿菇年收益占套种总收益97%,玉米年收益仅占套种模式总收益的3%,鸡腿菇市场紧俏,价格浮动较小,采用这种套种模式,农民无需为玉米价格下滑而担忧,而价高的时候必然是双产双收。以康平地区为例,玉米传统种植多为等行清种或大垄双行,种植密度为4500株/亩,产量能达到750kg/亩,按照1.3元/kg计算,产值为975元/亩,按照每亩农业补贴200元计算,去除种子、药剂、肥料、机械、人工等成本460元,纯收益仅为715元。相比之下,玉米套种鸡腿菇亩产玉米750kg,鸡腿菇3900kg(按照每亩栽培鸡腿菇6000袋计算,0.65kg/袋计算),按照玉米1.3元/kg,鸡腿菇10元/kg(批发价)计算,每亩总产值可达39975元,按照每亩农业补贴200元计算,去除菌棒、人工、设施、地块等费用支出13000元,每亩纯利润27175元左右,比单种玉米增收26260元。如果按照,每户套种生产4亩地计算,每户年纯收益高达10万余元,效益非常可观。采用这种套种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实为一项投入少见效高的高效种植模式。

2.生态效益分析

玉米地套种鸡腿菇是典型的双层复合结构,填补了生态位的空白。该模式中玉米植株为鸡腿菇创造了阴凉、通风的生长环境,鸡腿菇的栽培设施为玉米提供了供应生长的水资源和有机营养。该模式在实现了农田品种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农田生态的稳定性,打破了病虫杂草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使鸡腿菇避免了设施栽培中常见病害的发生,杜绝了叉状炭角菌对鸡腿菇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在该模式中不仅因行距变大,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而且因充分吸收了鸡腿菇释放的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了穗粒重和千粒重,改善了品质,效益大幅度攀升;鸡腿菇产前采用废弃的菌包、畜牧肥料、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做培养料进行生产,在生产源头上对我省农业废弃物进行了合理转化。产后鸡腿菇培养料在土壤中熟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均匀缓释的培肥土壤,待第二年换垄栽培,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营养,解决了玉米增施化肥破坏土壤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业政策中提倡的玉米歇作问题。该模式具有显著的增值作用,是典型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

3.社会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化水平的不断进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到5998元。原有玉米种植模式中,如果按照一个农民年耕地5亩计算,种植玉米年收入仅为3575元,根本无法保障生活所需,只能通过进城务工补贴家用,造成过多的社会流动人口。玉米地套种鸡腿菇模式是纯粮型向粮食、经济作物多元化结构过度的有效方式,解决了粮食、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在大幅度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具有高密度用工需求,例如,从种到收每亩需要人工30余人次,按照每村应用该模式100亩计算,从4-11月共需务工人员3000人次,按照每次50元/人次计算,每村务工支出达到150000元。该模式在充分调动富余劳动力当地务工热情的同时,丰富了市场供应品种,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为我省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三)地区发展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近两年随着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外国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加之国内丰收,玉米消费需求下滑,库存不断增加。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预示着玉米面积的不断缩减,受到玉米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的玉米种植户将面临大规模转型。为应对这种局面,我省2016年8月下发了《辽宁省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省级、市级财政分别调剂5%的资金作为省级种植结构调整资金,用于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使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满足市场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辽政办发〔2016〕8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2018年)》中将“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作为重点工作中提及。秸秆的综合利用是我省目前重点的发展任务,政府扶持倾向之所在。玉米套种鸡腿菇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多元化生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符合农业循环发展的理念,顺应秸秆再利用的发展形势,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2.资源优势

鸡腿菇属于草腐菌,其能利用作物秸秆、农业废弃菌糠作为培养料进行生产。辽宁是种植业大省,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首先,辽宁省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巨大,秸秆产量非常可观。如果按照玉米、稻草产量秸秆比1:1.2、1:0.9计算,我省2015年仅两种作物的秸秆量就已经达到了2105万吨,能够充分满足鸡腿菇生产的需要。其次,我省在搞好种植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据我省推广系统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00万吨,相应产生的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木耳、草菇等生产废料将为鸡腿菇的生产提供丰富的栽培原料。再有,我省具有富足的劳动力资源。使生产成本较低,这为发展鸡腿菇生产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鸡腿菇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王小琼.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废弃菌糠的再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640-541.

[2]刘丹妮,亢霞,钟昱.关于玉米去库存路径选择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7,2:64-67.

[3]王小琼.食用菌栽培[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48-157.

[4]侯俊,吴跃民,燕炳辰.辽宁省双孢菇产业经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7,4:30-31.

[5]王尚荣,赵贵红.速生林间作鸡腿菇技术[J].食用菌,2007,29(2):39-41.

[6]于广文,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14,4:76-78.

猜你喜欢
鸡腿菇玉米地套种
黄瓜套种苦瓜 赶早上市效益高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番茄套种需注意什么
《玉米地》
玉米地里长火山
穷山沟铺就黄金路
玉米地
别怪眼镜熊贪吃
早春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