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以古诗词吟唱公开课为例

2018-01-23 13:11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图书馆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开课古诗词诗词

何 洋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王 政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自仓颉造字、结绳记事到商周甲骨、秦汉简帛,从唐宋元明的写本、刻本再到现代的大数据、云空间等数字载体,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形态的文献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阅读推广,顾名思义就是以引导、帮助、营造等手段让大家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这个词来源于英文的“Reading Promotion”,“Promotion”除可翻译为“推广”外,还有“促进、提升”的意思。图书馆阅读推广既要推广阅读、促进思考,更是在普及文化、修养人生、形成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1 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基本架构

1.1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2]。十九大报告中更是重点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了解、被感知、被传递。正确认识并深刻感知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记忆、国家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过程中的积淀与价值,有助于促进社会多元文化包容、社会和谐、人类发展进步。

1.2 文献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不仅要不断地创造文化信息,而且还要不间断地进行文化信息的积累、传播与利用活动,即还要进行文化信息的再生产活动,才能满足人类越来越逼近‘文化人’的需要”[4]。在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有序形成过程中,文献作为记录有客观知识的一切脑外载体出现并成为人类不间断进行文化信息的创造、积累与延传的主要工具,进而为人类文化进化的不间断进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4]。作为历史遗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文献揭示历史、昭示现实,其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注重文献中的传统文化表达,充分发挥经典回归的永恒生命张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附着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文献进行延传利用是图书馆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1.3 阅读推广是文献传播的必然途径

在“文化进化→文献→图书馆”这一历史序列中,蒋永福将图书馆理解为“人类文化信息的有序化存贮、管理与传播的社会组织”[5],认为“作为社会记忆设施的档案馆与图书馆,承担了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化成果和历史记忆的共同使命,因而对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可见,图书馆作为“人类记忆的载体”和“社会记忆装置”,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为基本社会职能,既是传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承者,又是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的引领者,对于文献的保护、保存、传播和利用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与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新时代背景要求下,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也不能仅停留于对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保护上,而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图书馆精神的契合,以馆藏文献尤其是经典文献为基点,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科学规范的阅读推广机制,激活古籍中沉睡的文字,唤醒人们对于地域历史、民族文明的认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记录社会记忆、体现社会包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

2 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创新模式——古诗词吟唱公开课

在全民阅读的大潮中,图书馆因其体系成熟、布点广泛、资源富集、专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备,自然而然地成为阅读推广的一支核心力量。尤其在全媒体覆盖、文化多元、信息充斥的时代,图书馆只有打出阅读推广“组合拳”,开展多方位、形式活泼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才能使传统文化的菁华真正意义上走进公众的精神世界,实现传承和发展。

黑龙江省图书馆一直以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积极探索多途径的文化传播模式,主动承担社会教育职责。为提升读者的国学修养,满足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诗词的欣赏水平,黑龙江省图书馆自2015年7月起联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冬颖教授共同开设古诗词吟唱公开课。课程以古诗词文献为阅读推广根基,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龙江大地上传承、传播诗教,唱响礼乐,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学术成果进行实践推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3年来,课程直接参与读者2 000余人次,网络媒体间接影响读者20余万人次,并且这些人已经成为龙江传播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主要力量。综观现有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模式,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具有如下创新性与特点。

2.1 兼具学术性与亲民性

中国古典诗词的学术研究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诗教”与诗词吟唱的学术价值与学术理念也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类节目的带动、引领下,学诗词、唱诗词的社会热潮也已形成。面对这种传统文化复兴、国学受追捧、回归经典阅读的社会需求,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项目内容设计、合作方选择与活动推出的时机尤为重要。黑龙江省图书馆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团队联手打造古诗词吟唱公开课,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之一的龙江书院为阵地,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肩负起传承社会记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图书馆使命;另一方面,以项目主持人、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刘冬颖教授为主讲嘉宾。刘冬颖教授在全国国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作为“伯鸿书香奖个人奖”“中国十大读书人物”“黑龙江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人”,能够确保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解读,不歪曲、不误导,并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古诗词吟唱公开课还原演唱古乐谱歌诗曲调,以亲子课堂的生动形式改变了包括少儿在内的读者对待传统文化望而生畏、感觉枯燥乏味等问题。大学教授走进图书馆公益课堂更是体现了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亲近感,引领公众共赏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使经典阅读成为快乐阅读,更是让千年前的古乐谱与古典诗词吟唱当代重现,迎合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审美与需要。

经过长期良好合作,3年来黑龙江省图书馆以系列课程的形式推出,面向社会大众成功开办4期古诗词吟唱公开课,以《诗经》吟唱、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吟诵与吟唱的要领、古诗词的发展历史与演变、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意境理解为内容主线,同时传授吟唱曲调与技巧。课堂上有诗人的爱憎情愁,有社会的人物百态,有历史的追述分析,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中,《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经典古诗词在新时代重新被唱响。课堂上讲解的诗词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贴近百姓生活,吟唱的方式让古籍中的文字不枯燥,生动灵活的呈现方式易于各年龄层的读者接受和传唱,使古诗词成为可说可唱可传诵的“经典”,让古诗词经典和礼乐思想不再只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为了让《诗经》吟唱走近百姓身边、让古典文献亲近民众生活,《诗经》公开课堂上,刘冬颖教授在讲解中就特别突出了“诗教”,精讲了圣人孔子杏坛设教、弦歌《诗经》来教化弟子的历史意义,将学术性与亲民性相结合,课程生动又易于接受。刘老师的授课内容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官微报道后,掀起了古代礼乐与文学解析相结合的学习热潮。

2.2 注重文献传承与艺术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网络时代的冲击和观念进化导致的遗失,如何保护与传承《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的文字与精神,是图书馆阅读推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靠富有创意的形式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靠优良的空间和氛围帮助读者养成阅读习惯”[7],同时,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一定要基于文献的推广,古诗词吟唱公开课正是利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潜心研究成果,项目团队在古文献中撷取古乐谱歌诗曲调还原演唱,讲授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与意境理解,教授古诗词的古谱吟唱。从《瑟谱》《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魏氏乐谱》《碎金词谱》等20余种古乐谱文献中,辑录出原汁原味的古人歌诗曲调,经过反复比对,选择悠扬、优美、音乐上变化相对丰富的曲调,确定歌诗乐调的节奏、节拍、音高等细节,并通过现代的记谱方式和专业的音乐编配、制作模式,以“文人唱诗”的演绎手法使其重新绽放艺术的美感[8]。

以“《诗经》吟唱新年音乐会”上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的《诗经·南有嘉鱼》的吟唱为例,项目团队根据宋朝熊朋来《瑟谱·诗旧谱》收录的唐朝开元年间的古乐谱曲调,全新编配、制作。首先,项目团队深入了解诗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准确把握现代人对古典诗词情韵的理解,努力做到在音乐语言和情感表现等方面“贯通古今”。《南有嘉鱼》是一首古代贵族宴请宾客的诗,诗的前两章均以嘉鱼起兴,用嘉鱼、美酒言说了宾主之间的融洽关系、深情厚意,后两章以树木上缠绕着的青青葫芦藤以及一群翩翩飞翔的鹁鸪集于树上的景象,描画了宴席上宾主之间和谐一体、祥和欢乐的气氛。该作品作为古代“乡饮酒礼”中《诗》乐表演的经典曲目,在精神内涵和演绎方式上,都体现了“礼乐”文化的艺术风貌。从西周到清代,“乡饮酒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着,《南有嘉鱼》等《诗经》名篇的吟唱传统也历朝不衰。项目团队在诗、礼、乐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解读这首作品,大大有助于今人贴近诗词情感,使“诗乐”之教传统更好地延续普及;也更有助于读者深入地欣赏和理解《南有嘉鱼》这首乡饮酒礼仪式中吟唱的《诗经》曲目之一。其次,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古乐谱资料,挖掘、提炼出每首诗词中特殊的曲调与节奏型,运用现代的和声编曲技术,结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取向与诗歌的传唱特点进行创编制作,通过丰富、鲜明的音乐语言营造诗词的情感意境,拉近古诗词、传统音乐与当代普通受众的距离。《南有嘉鱼》的古乐谱是唐朝开元年间乡饮酒礼中歌吟《南有嘉鱼》的曲调,也是现存最早的《诗经》吟唱曲调,距今有1 300年的历史。河北大学刘崇德老师将之由工尺谱译为现代五线谱;东北农业大学何洋老师在反复研究古代雅乐形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明确了节拍、调式与曲式结构,对全曲的力度对比与速度变化进行设计,并对局部的音调、节奏做出调整,在编曲过程中又精心创作了前奏与间奏的音乐段落,用以深化音乐主题、明确音乐形象;黑龙江大学刘冬颖老师的吟唱,在展现古人情怀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诗词艺术风貌的新的理解,在咬字、气息、力度变化等方面的处理上借鉴了民歌、戏曲演唱的技术手法,增强了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样原汁原味的古诗词吟唱保证了图书馆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文献基础,其灵活的推广形式更易被读者接受和传唱。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在保证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创新了经典阅读的推广方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2.3 强化项目管理与引领社会风尚

古诗词吟唱公开课是构建当代图书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主导话语的有益尝试。图书馆只有立足于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以规范的项目管理结合科学、专业的阅读推广方式,才能构建多维的以图书馆、人、阅读推广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在国家意志和大众情怀中重塑图书馆的新形象。

目前,国内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从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群体诵读、私人学堂;从方法上看,主要有编制传统经典书目,举办经典阅读辅导、传统文化讲座,提供数字阅读呈现等方式[9]。这些阅读推广活动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往往不具备内容的连贯性、时间的持续性、管理的科学性、活动的实效性等问题。而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阅读推广方式相结合,连续3年举办4期,每期课程持续3个月,而且期期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这与公开课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与对学员的强化管理是分不开的:

首先,授课方式灵活、实效性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外,还采用开放式的自由问答及课后语音自学方式,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与学习的实时性。在课程管理方面,则配有课前默背、课下默写、课程专用教材、学习簿和推荐书单,便于公众的理解与接受,同时推广相关文献的扩展阅读。其次,以活动重温课程。为延续古诗词吟唱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成果,结合传统文化节日诸如孔子诞辰日、世界诗歌日、传统七夕节等特殊纪念日,邀请专业艺术院校师生、国内著名音乐人,与古诗词吟唱公开课的学员一起参加“孔子的社会生活观”讲座、“一起唱诗词世界诗歌日主题活动”“佳期如梦——龙江书院七夕诗词吟唱会”“风雅颂——龙江书院《诗经》吟唱新年音乐会”等活动,搭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交流与展示平台,一起在诗书礼乐中体验《诗经》之美、古乐之和,活动受到《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的追捧。总之,古诗词吟唱公开课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方式的探索,吟唱的方式改变了古诗词等经典阅读的拗口和距离感,使诗书礼乐走到百姓身边。

2.4 搭建网络平台

“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日常化”[10],是当前各大图书馆的共识。然而,利用创新技术拓展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适用性与思维的拓展性。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网络头条、ZAKER、H5等)的技术效应,将线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与网络互动紧密结合起来,最大化扩展读者参与范围与社会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线上与线下阅读推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线下的阅读推广活动注重参与体验与获得感,线上的阅读推广注重便捷、时效。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将线下诗词吟唱课堂、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与线上的媒体宣传紧密结合,除课堂上直接授课培训外,对每次授课内容加工整理并分别发布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官方微信和“风雅弦歌”微信平台上,带动读者参与线上学习与讨论互动。许多学员和读者自行学习后,将吟唱录成音频踊跃投稿,展示了古诗词吟唱公开课的学习与传播成果。

此外,媒体的持续传播力量也不容小觑。在特殊节日期间,以新媒体为载体,结合传统文化仪俗,有计划地推出系列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展现传统文化深厚的民族内涵。例如,2018年春节期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与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书院联合推出了“新春,用《诗经》祝福中国!”系列《诗经》吟唱视频。视频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官方微信平台及“风雅弦歌”公众号连续7天推出,被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频频转发,“中华书局”“上海儒学”“广东省国学学会”“海燕读书”“河南省新华书店”等官方微信平台纷纷转载,唤醒了人们对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记忆,更是以《诗经》的经典意向和创新的资源与载体形式,表达了朋友间的诚挚祝福和对祖国的良好祝愿。

3 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探索与启示

美国的“大阅读”项目开创了“一书一城”的经典阅读推广形式;发源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真人图书馆”将阅读推广聚焦于小众群体。面对大众对经典阅读回归的迫切需要和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唤醒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图书馆在当今时代理应肩负起经典文献保存、传统文化社会教育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适合国家文化需求、民族文化需要和社会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古诗词吟唱公开课作为古老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结合的文化产物,是公共图书馆创新传统文化服务形式的有益探索。其推广意义在于:其一,强调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文献内容支撑,使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读书活动,具有文献特征;其二,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合作,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依托,以“图书馆+书院”模式为实践推广平台,探索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载体创新模式;其三,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活动相呼应,提高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促进全民经典阅读,形成民族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

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一项基本图书馆服务形态,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文化阅读推广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上,一方面,要更多思考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内涵与图书馆社会记忆延续的有机结合,探寻传统文化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契合点,为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探寻恰当的学理阐释;另一方面,在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向经典文献的回归,把握社会发展机遇,善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结合读者需求提供具有亲民性、实效性、专业性、艺术性的阅读推广活动,以此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与延伸,形成国家自信、民族自信。

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领域的理论研究根基亟待梳理,实践方法尚待深入研讨,要综合考量社会时代背景、政策发展环境、行业目标导向、图书馆管理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形成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的系统框架。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形成阅读推广领域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为提高中国文化的美誉度和软实力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公开课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