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恢复初探

2018-01-23 15:10陈国富王亚卿熊琦婧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2期
关键词:水系生境栖息地

王 涛,陈国富,王亚卿,熊琦婧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杭州 310019)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自建设以来,对于区域内的湿地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如今杭州湾湿地公园已成为区域湿地科研监测基地和科普宣教中心。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水、动植物等湿地生态系统胁迫的加剧,导致湿地公园保护面临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湿地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1 湿地公园现状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南岸,跨海大桥西侧的庵东沼泽湿地区,121°03′28.63″—121°09′54.89″E,30°17′1.31″—30°23′54.77″N,总面积6376.69 hm2。公园湿地属于典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处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区,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生态区位重要。

湿地公园被围垦堤坝分隔为南(堤内)北(堤外)两部分,堤内为围垦区,堤外为河口自然滩涂。堤坝外围靠近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虽然近海水域水质较差,但基本还是保持了较好的自然性、完整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以保育及促进自然演替为主;堤内围垦区基本为大面积的滩涂水产养殖场,坑塘密布、植被稀缺,人工干扰较大,原生态湿地生物栖息地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堤内围垦区湿地是人工促进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区域,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2 湿地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湿地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围垦区内湿地由于堤坝建设的隔断,改变了近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水文条件、生态结构及生态过程,使得区内水系未完全连通、水容量低、水循环不畅;同时,围垦区湿地受纳水体基本为劣于Ⅲ类水质的废水,水环境不容乐观。

2.2 原生湿地植被稀少

堤内围垦区内有大面积水产养殖场,坑塘密布,人为活动频繁,严重挤压了原生滩涂湿地植被的生长土壤和空间,致使湿地植被稀少贫乏。此外,互花米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湿地原有植被的破坏,亟待恢复重建。

2.3 湿地生物栖息地不足

由于湿地公园围垦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处于调整与自我重建阶段,同时人为干扰严重,出现结构简单、生境单一、湿地退化的趋势,这些都对湿地栖息地的生境影响较大。

3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

一是历史性原则,通过掌握退化前的历史情况,预测将来发展趋势,制定恢复目标;二是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土地的可用性;三是自然性原则,尽可能采用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方法,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和管理的强度;四是生态学原则,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4 湿地生态恢复措施

4.1 水生态系统恢复

4.1.1 水系梳理

良好的水系结构是健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底,针对湿地公园围垦区内水系和水循环不畅等现状,通过改造地形、梳理水系等措施,打造自然蜿蜒、连通顺畅的仿自然河流、沼泽水系,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优越的水环境。

4.1.2 水文联通

湿地公园的水文联通恢复主要在围垦区湿地水源供给保障、水系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排灌闸、泵站的合理布置,控制围垦区内湿地的水量、水文情势和水力学条件等,并通过泵闸与堤外海域、输水河等外围水系的水文联通。可以通过建立泵闸站,通过水闸引入海水,加强海堤内外的生态及水文连通性,并通过改善地形与堤内周围水系分隔。

4.1.3 水质恢复

1)给水水质恢复:主要通过截污纳管、综合治理、科学种养殖等措施,控制上游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湿地公园径流给水水质。

2)综合净水湿地:通过利用人工湿地的净水功能,在湿地公园水系南部入口附近结合水系梳理工程,建综合净水湿地200 hm2,通过生物稳定塘、底泥疏浚、人工湿地等净水项目建设,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湿地公园水质自净能力,改善湿地水环境的水质。

4.2 原生湿地植被恢复

湿地植被恢复包括入侵植物治理和原生湿地植被恢复。湿地公园境内主要外来入侵植物有互花米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对于互花米草采用验证有效的“刈割和水位控制方法”综合物理控制技术,并积极探索其他使用防治手段;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采用铲苗、焚烧等措施,达到有效地控制。

为了更好地完善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措施”的原则,选择乡土植物,在围垦区河汊、洲滩等建立湿地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的植物序列,营造良好多样的湿地生境。

4.3 湿地生物栖息地(生境)恢复

4.3.1 鸟类栖息地恢复

对于湿地公园鸟类的恢复,可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对栖息地的不同要求,恢复不同类型的鸟类栖息地。

1)深水游禽栖息地与生境恢复:通过增殖鱼类,营建生态岛,合理配置滨水裸滩、草丛、灌丛等生境,营造小岛筑巢、水中觅食、滨水息憩的水禽鸟类栖息环境。

2)浅水涉禽栖息地与生境恢复:通过建造部分裸地及沙石滩,以利于涉禽鸟类在涨潮时发现食物后的降落以及栖息;适当种植荷花、菱角和芡实等食源性植被,保留部分滩涂养殖塘,恢复为人为干扰少的芦苇—虾塘湿地,并在滨水边缘地带适量投入蟹、贝类和沙虫等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等,以招引水雉、鹭鸟等水禽在此觅食栖息,营造具有相对稳定的适宜水位、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较强的隐蔽性的鸟类乐园。同时尽可能在园区营造多样性的景观和异质性的鸟类栖息地,吸引更多种群的浅水涉禽鸟类,并为在堤外栖息和觅食,当高潮到来时,以堤内的人工湿地区域为躲避潮水场所的鹬类、鸥类提供栖息生境。

3)乔灌林禽栖息地与生境恢复:通过堆山造林,选用樱桃、朴树、樟、冬青、乌桕、珊瑚树等鸟嗜性乡土乔灌木混植,为森林灌木生境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

4.3.2 底栖、鱼类及两栖爬行类等栖息地恢复

底栖、鱼类及两栖爬行类等水生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湿地生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物种,因此水生生物生境恢复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1)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境恢复: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鸟类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人工投放促进恢复的方法来恢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境。进行人工投放时,必须选择当地的乡土物种。

2)鱼类群落生境恢复:可采用的方式包括投放鱼苗、建造鱼类栖息繁育场所等。在采用人工投放时,需要考虑所投放鱼类的食性,根据其在食物链上的位置来决定投放的必要性,如当水体内大型沉水植物或藻类过渡生长时,可以投放食草性鱼类等。

3)两栖、爬行类生境恢复:可在适宜地段,综合运用微地形重塑、基质恢复、植被种植和岸带护坡等湿地生境恢复技术,增加湿地的复杂度及水岸带的连通性、多样性,恢复构建两栖、爬行类动物的良好生境。

5 结语

针对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围垦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以水生态系统恢复为基础,以原生湿地植被恢复为关键,以湿地生物栖息地(生境)恢复为目标,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为途径,逐步恢复并重建围垦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生态恢复方式,为类似围垦区湿地的修复提供了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修复后的持续监测表明,此方式修复后的围垦区湿地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生境,吸引了众多鸟类、底栖、鱼类及两栖爬行类动物前来栖息,维护了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保护了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

猜你喜欢
水系生境栖息地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BEAN SCENES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宁夏白芨滩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