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的本草考证

2018-01-23 23:31詹志来欧阳臻王琳炜王笃军曹燕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龙脑本草薄荷

杨 倩,詹志来,欧阳臻,王琳炜,王笃军,曹燕燕

(1.江苏大学 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p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等功效[1]。薄荷多分布于北半球,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 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等地区[2-3]。薄荷的地域分布广,且生态适应能力强,杂交现象普遍,致使薄荷品种混杂多样[4-5]。为了进一步探明自古以来我国有关薄荷的药用情况,本文从薄荷的植物形态与基原、产地、品质和性味功效四个方面对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加以考证,旨在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薄荷资源,指导薄荷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薄荷植物形态与基原

薄荷最早记载于唐代孙思邈《千金·食治》中,名为蕃荷菜,“味苦、辛、温、无毒。可久食,却肾气,令人口气香 。主辟邪毒,除劳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新修本草》将薄荷列入菜部,曰:“味辛、苦,温,无毒、茎方,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6]《新修本草》记载了薄荷植物形态为茎方形,叶片椭圆尖长,为多年生或为蔓生植物,与现代文献描述的薄荷基本一致。

宋代《本草图经》[7]记载:“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切之药,故人家园庭间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新罗薄荷。近京僧寺亦或植一、二本者。《天宝方》名钱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石上,叶微小,至冬而紫色,此一种不闻有别功用。”《本草衍义》[8]记载道:“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证类本草》:“唐本注云:茎、叶似荏而尖长,根茎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图经曰: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9]宋代薄荷已经普遍移栽至园中,作菜用或药用,《本草图经》记载了薄荷、胡薄荷和石薄荷三类,后两者不作药用,薄荷以干燥茎叶入药。《本草衍义》首次提及龙脑薄荷,当时对龙脑薄荷的认识并不深入。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0]记载:“薄荷春生苗叶似荏而尖长,至夏茂盛其根茎冬不死与胡薄苛相类,但味少甘为别。浙人多以作茶饮之俗呼新罗薄苛。开宝方云连连钱草者是石薄苛,生江南石上,叶微小,至冬面紫色不闻有别功用,惟二种龙脑薄苛,于苏州郡前产之叶彼达势似龙其地居龙脑之,分得禀地脉灵异故其气味功力倍于他所谓之龙脑薄苛非此则皆劣矣。”《本草纲目》[11]记载:“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救荒本草》记载:“薄荷,一名鸡苏。茎方,叶似荏,子叶小,颇细长,又似香菜叶而大开,细碎黪白花。其根经冬不死,至春发苗,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12]《本草乘雅半偈》[13]记载:“茎叶气味,皆相似也。经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種,方茎赤节,绿叶对生,初则圆长,久则叶端渐锐,似荏苏萕寕辈。吴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吴地者茎小叶细,臭胜诸方,宛如龙脑,即称龙脑薄荷。”明代对薄荷的植物形态记载较为详细:茎方形色紫,对生分枝,幼叶基部圆形,成熟叶片尖长,细小白色花。苏州龙脑逐渐被各大本草学家注意,以其茎小,叶片细长,香气浓郁,因其形态似龙头而得名,为药用良品。

清《本草易读》[14]云:“薄荷处处有之,人家多栽莳之。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莳形长产者良。”《植物名实图考》[15]记载道:“唐本草始著录,或谓菝苛、苃葀之訛,中州亦莳以为蔬。蓋野生者气烈而近臭,移时则气味薄而清,可噉,亦可入药也。吴中种之,谓之龙脑薄荷,因地得名,非有异也。”《本草正义》[16]记载:“薄荷方茎,而色紫带赤,可以子种,宿根亦能自生,气味芳烈,颇与紫苏相类。但叶不赤而无锯齿,气味虽浓,而入口清冽为异。”薄荷有野生薄荷与家种薄荷,野生薄荷香气浓烈,栽培品则气味清淡,二者均可作入药。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17]记载:“薄荷,色淡无香味,不若苏州所莳者,茎小。气芳,方堪入药荷。六七月出新。苏州学宫内出者,其叶小而茂,梗细短,头有螺蛳蒂,形似龙头,故名龙脑薄荷,气清香,味凉沁,为最道地。太仓常州产者,叶略大,梗亦细,一茎直上,无龙头型。气味亦略淡。有头、二刀之分,头刀力全,叶粗梗长,香气浓厚;二刀头刀割去后,留原根抽茎再长,故茎梗亦细,叶亦小,气味亦略薄,尚佳。”《中国药学大辞典》[18]记载:“薄荷为山野自生或栽植之宿根草。春从宿根生,面茎方形。高一二尺,叶对生,作卵圆形而尖。有浅锐锯齿。釆揉嗅之,有辛凉香气。表面深绿色,背面紫色。唇形花,其叶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而带尖,长一二寸,边缘有锐锯齿。有叶柄,叶茎有软毛,有芳香及清凉味。”民国时期对薄荷的形态描述逐渐丰富:薄荷为多年生植物,茎方形,对生分枝,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浅锯齿,唇形花,且叶片和茎上有绒毛。苏州龙脑薄荷茎细短,叶片茂密,茎顶端螺旋似龙头状,气味清凉浓郁,为道地药材;江苏太仓、常州一带出产的薄荷叶片较龙脑薄荷大,茎直立,没有螺旋,气味较淡。头刀薄荷茎长叶大,香气浓厚。

1996年《中国药材学》[19]记载薄荷来源“唇形科植物MenthahaplocalyxBriq.的地上部分。”2002年《新编中药志㈢》[20]记载:“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具匍匐的根茎。茎方形,具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是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著。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部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花萼管状钟形,外被柔毛及腺鳞,具10脉,其萼齿狭三角状钻形,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顶端2裂,较大。花冠喉内部被柔毛。雄蕊4,挺出或包于花冠筒内。小坚果长卵圆形,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中华药海》与《新编中药志㈢》所述相近。现代本草详细记载薄荷为多年生植物,根匍匐状,茎方形,对生分枝,角隅处有柔毛;叶片有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药卵形,花冠紫色,有时白色;坚果小,长圆形或卵形。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上表面深绿色,下表而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1]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中记载了薄荷、石薄荷和胡薄荷三种不同的植物,药用薄荷一直是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石薄荷和胡薄荷不作药用。古代本草对薄荷原植物描述与现代基本一致,可能由于杂交变种等原因,致使薄荷叶形变化较大,出现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

2 薄荷的产地

唐代以前没有薄荷的产地记载,《新修本草》曰:“人家种之”,记载了薄荷为家种。《本草图经》[7]记载了薄荷“旧不著所出州土,而今处处有之。”《宝庆本草折衷》提及了薄荷三组产地:南京和岳州(南京在今河南商丘南,岳州在今湖南岳阳)、吴中(今江苏苏州)和江浙间。宋代方志类,如《乾道林安志》、《咸淳林安志》和《梦梁录》皆记载临安(今杭州)有薄荷出产。《新安志》记载新安(今黄山)也出产薄荷。《淳熙三山志》物产志中记载三山(今福州)出产薄荷。至宋代,薄荷已广泛栽培,道地产区为江苏苏州、河南商丘和湖南岳阳。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0]明确指出了薄荷的道地性:“舊不著所出本州土,江浙处处有之。(道地)出南京岳州及苏州郡学前者为佳。”《本草纲目》[11]记载:“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救荒本草》记载:“薄荷,一名鸡苏,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东平龙脑岗者尤佳,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12]《本草乘雅半偈》[13]记载:“吴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吴地者茎小叶细,臭胜诸方,宛如龙脑,即称龙脑薄荷……”明代薄荷在我国苏、赣、川等省均有栽培,多作茶用或药用。江苏苏州、河南商丘和湖南岳阳为薄荷药材的道地产区。

清代《本草利害》[22]记载薄荷“处处有之,苏产为盛。”《本草从新》[23]记载薄荷“产苏州”。邹澍的《本经续疏》[24]中记载:“……所以然者,此物産于南,不産于北”。

民国时期陈仁山在《药物出产辨》[25]中指出:“薄荷产江西吉安府,湖南允州府,河南禹州府,江苏大仓州。”

1962年版《陕西中药志》[26]记载:“薄荷主产于延安、黄龙、宜川、榆林、商县,长安等县,多野生于河边湿地及溪旁,或栽培于庭院中。全省年产量约20 000斤。”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记载薄荷“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27]。《中国药材学》记载:“全国各地有分布、生于溪边、沟边等湿地;常为栽培。主要栽培于江苏、安徽及江西。江苏、安徽所产者为苏薄荷,主销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其余各地栽培薄荷的多自产自销。”[19]1977年《中药大辞典》记载:“薄荷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28]1999年版《中药植物原色图鉴》记载道:“薄荷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河南、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区)。”[29]1999年版《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记载:“薄荷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品,亦有少量野生。全国均有分布出产,主产于江苏南通、海门、太仓、嘉定、苏州;江西吉安、泰和、吉水;浙江览桥、淳安、开化、余杭;四川中江、南川;河北安国等地。”[30]2002年版《新编中药志》记载:“薄荷生于河旁、沟旁、路边、小溪边及山野湿地。全国各地普遍分布。主产于河南、江苏、安徽及江西省,大面积栽培,江苏省为薄荷主要产区。”2010年版冉先德《中华药海》中记载薄荷“主产于江苏、浙江和江西”[21]。薄荷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江苏、河南、安徽和江西等地,江苏省为薄荷的药材道地产区。

3 薄荷的品质

历代本草中关于薄荷品质的记载始于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惟二种龙脑薄苛,于苏州郡前产之叶彼逹势似龙其地居龙脑之,分得禀地脉灵异故其氣味功力倍於他所谓之龙脑薄苛非此则皆劣矣。”[7]药用薄荷以苏州所产龙脑薄荷的品质功效最佳。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出南京岳州及苏州郡学前者为佳。”[10]《本草蒙筌》记载“姑苏龙脑者第一”[31]。《本草纲目》记载:“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11]《救荒本草》记载道:“东平龙脑岗者尤佳。”[12]《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夏秋采取,日曝令干,先期灌以粪壤,雨后方可刈收。不爾,气味亦不辛凉矣。吴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吴地者茎小叶细,臭勝诸方,宛如龙脑,即称龙脑薄荷;江右者茎肥;蜀汉者更肥,入薬俱不及吴地者良[13]。可知在明代苏州出产的龙脑薄荷品质药效优良,已有相当的知名度。清朝《本草备要》记载“以苏产气芳者良”[32]。《本草求真》记载“苏产气芳者良”[32]。《本草害利》曰:“产蘇州,气芳香者佳。”[22]《本草从新》:“苏产为胜”[22]。《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及:“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15]苏州薄荷气味芳香品质优良,江西、四川等地虽然也出产薄荷,药用薄荷多选苏州出产的薄荷。

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欲栽培薄荷,当取四川或湖北或江西或浙江之赤质种为佳良也。”[18]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一书中也提及薄荷品质:“薄荷有头、二刀之分,头刀力全,叶粗梗长,香气浓厚;二刀头刀割去后,留原根抽茎再长,故茎梗亦细,叶亦小,气味亦略薄,尚佳。杭州苋桥产者,梗宏而粗长,气浊臭,味辣,甚次。山东产者,梗粗叶少,不香,更次。二者皆为侧路,不宜入药。”[17]

1962年《陕西中药志》中以“叶大、带紫色、气味浓厚者”为佳[26]。1963年版《中国药典》以“无根、叶多、色紫、气味淡者为佳”[27]。1996年《中国药材学》曰:“宜选3~5个晴天后,气温高而风小时进行(此时含油量高,质量好),割后晒干或阴干,捆成小把。”[19]1999年卢赣鹏主编的《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中记载:“薄荷商品中以江苏太仓所产二刀薄荷最佳。另外江苏所产‘苏薄荷’,浙江笕桥、江西吉安一带所产二刀薄荷均系佳品。苏州所产‘龙脑薄荷’,多供出口。薄荷商品以干燥、枝梗红紫、条匀、叶密、香气浓郁、无根、无杂质者为佳。二刀薄荷优于头刀薄荷。”[30]2002年肖培根主编的《新编中药志》第三卷中提及:“苏州所产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者为胜。”[20]

自古至今,苏州所产的龙脑薄荷品质优良,为各本草大家所认可。薄荷以紫茎、叶大、气味浓郁者品质优。另外,薄荷的品质也与其采收、加工等相关,如晴天风小气温高采收的薄荷品质较好,二刀薄荷优于头刀薄荷。

4 性味功效

唐代《千金·食治》中记载:“蕃荷叶,味苦、辛、温、无毒。可久食,却肾气,令人口气香 。主辟邪毒,除劳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新修本草》记载:“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6]唐代薄荷主要做为菜蔬食用,对薄荷的性味功效的认识主要为疏风解热,发汗祛邪。

宋代《证类本草》记载:“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食疗:平。解劳,与薤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汁服,去心脏风热。”[9]《履巉岩本草》记载:“性极凉,无毒。”《本草图经》:“……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间多莳之。”[7]宋代人们对薄荷的性味认识有所差别,王介在《履巉岩本草》中指出薄荷“性极凉”,《证类本草》一袭前人薄荷性“温,无毒”之说;但这一时期人们对薄荷“疏风解热,发汗祛邪”的功效的认识比较统一。

元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薄荷煎圆,消风热,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治遍身麻痹,百节酸痛,头昏目眩,鼻塞脑痛,语言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或生瘾疹。”[34]《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记载:“味辛苦,溫,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氣,发汗大解劳乏。”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薄苛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10]《本草蒙筌》记载:“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31]《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温,无毒。主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11]《救荒本草》:“薄荷一名鸡苏,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12]《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辛温,无毒。主賊风,伤寒发汗,恶风,心腹脹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13]

清代《本草备要》:“薄荷,轻,宜,散风热。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32]《本草从新》:“薄荷,轻,宣散风热。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葉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氣而抑肺盛,疏逆和中,宣滞解郁,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本草害利》:“【害】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利】辛温(一作凉),入肺肝,芳香开气,发汗解表,能下气,故消食……”[22]《本草求真》记载:“薄荷(专入肝。兼入肺)。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33]《本经续疏》记载:“薄荷味辛,苦,无毒。”[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记载:“唐本草:薄荷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15]清代本草指出除了沿袭薄荷具“发汗解表,消散风热,清利头目”之说外,指出薄荷可“搜肝氣而抑肺盛,疏逆和中,宣滞解郁……”,“专攻入肝与肺”与今本草记载薄荷药性归经基本一致。

宋代以前薄荷的药性均记载为“味苦、辛、温、无毒”。宋代《证类本草》、元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以及明代的《本草蒙筌》、《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和《救荒本草》中的记载均“味辛、苦,温,无毒”,在疏风解热、发汗祛邪的功效有较统一的认识。至清代,《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纠正薄荷性味为“辛能散,凉能清”。《本草求真》描述薄荷药性为“气味辛凉”[33]。后代本草,如《本草正义》《新编中药志㈢》《中华药海》、2015年版《中国药典》,均记载为薄荷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

5 小 结

薄荷的基原古代本草记载了薄荷、石薄荷、胡薄荷三种,后两者不作药用,药用薄荷一直是唇形科植物薄荷。后经本草学家考证,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pcalyxBriq.,其形态具有茎方形色紫、对生分枝、叶片尖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等形态特征,古今对薄荷原植物的描述基本一致。

产地依据本草记载,宋代以前未有薄荷产地记载,《本草图经》等本草记载了薄荷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栽培,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江西等地。江苏苏州太仓及其周边地区为薄荷药材的道地产区。

不同产地的薄荷品质不尽相同,古代本草记载“江右者茎肥;蜀汉者更肥,入药俱不及吴地者良。”近代本草记载苏州出产的龙脑薄荷品质优良,江苏太仓者次之,杭州苋桥产者甚次,山东产者更次。目前,由于在栽培方法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龙脑薄荷仅在苏州太仓有少量栽培。苏州太仓及其周边地区出产的“苏薄荷”品质优良,品种栽培面积大,为我国的道地药材。薄荷的品质除了与其品种、产地相关外,还受采收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晴天高温风小采收的薄荷品质较好,二刀薄荷品质优于头刀。

唐代本草记载薄荷的药性为“味辛、苦,温,无毒。” 宋代本草学家对薄荷的性味认识有所差别,《证类本草》一袭前人薄荷性“温,无毒”之说,《履巉岩本草》则指出薄荷“性极凉”,但这一时期人们对薄荷“疏风解热,发汗祛邪”的功效的认识比较统一。清代本草学家纠正薄荷的药性为性凉,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为辛凉解表类要药。

猜你喜欢
龙脑本草薄荷
不同采收月份龙脑樟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唐诗与龙脑香
那盆猫薄荷 终
那盆猫薄荷 4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那盆猫薄荷(2)
那盆猫薄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