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以锡伯族为主的原因初探

2018-01-23 21:27郑红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锡伯领事民国

郑红飞

[摘要]1924年,新疆省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在苏联中亚地区建立了5个使领馆,在领事馆建立的初期新疆省政府派遣的领事群体中锡伯族领事占相对多数,这对于人口只有几万人的锡伯族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本文拟就其原因做一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民国;锡伯;领事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0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4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国新疆地区与俄国中亚地区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俄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逐步在新疆建立了5个领事馆来维护自身的新疆的特权。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取缔了旧俄领事的特权,接收了在全国各地的俄国领事馆,中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1924年5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标志着中苏双方外交关系的正式确立,之后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双方同意恢复旧俄时代在新疆的5个领事馆,同时作为交换条件同意新疆省政府在苏联中亚地区也设立5个领事馆。从此新疆省政府经外交部同意在苏联中亚地区的塔什干、安集延、阿拉木图、斜米巴拉金斯克及宰桑设立了领事馆,派驻首批的驻外领事。

新疆的驻外领事按外交部规定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和属领事等,一般由新疆省政府提出人选,报经北洋政府委任。由于新疆在苏联中亚的领事馆长期处于自成一体的状态,研究外交史的学者不太关注,特别是对其中的领事们进行分析更加稀少,因此本文试图从领事们的族别人手简要分析锡伯族领事在这些领事馆居多数的原因。

一、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人选分析

根据沈云龙主编的《驻外使领馆职员录》我们可以知道在民国21年的五个领事馆中“驻塔什干总领事馆总领事是牟维潼,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的领事巴图沁,驻宰桑的领事广禄,駐安集延领事馆的领事是阎澍恩,驻斜米领事馆的领事是赵国柄,”其中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的领事巴图沁,驻宰桑的领事广禄两人均为锡伯族,占五个领事中的两个;在民国27年的五个领事馆中“驻塔什干总领事馆的总领事广禄,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的领事是冯祖文,驻安集延领事馆的领事萨拉春,驻宰桑领事馆的领事鲍尔汉,驻斜米领事馆的领事刘德恩,”其中驻塔什干总领事馆的总领事广禄和驻安集延领事馆的领事萨拉春两人是锡伯族,也占五个领事中的两个。锡伯族是新疆的一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只有2万多人口,但在新疆派驻的驻外领事群体中非常突出,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人外,还有早期的领事关清廉、音德善等也是锡伯族,锡伯族领事比例很高,这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五个领事馆的领事锡伯族较多的原因分析

(一)民国前期新疆统治者重用新疆本地人士,排斥内地来疆人员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逐步瓦解,新疆也进入了中华民国时代。但由于新疆远离中国的统治中心,加上与内地交通、通讯联系的落后,北洋政府的更替频繁,对新疆的管理鞭长莫及,使得新疆省政府自成一体,自我管理为主。民国新疆的第一任都督杨增新原本就是清王朝的上层地方官吏,思想偏保守,害怕内地来疆人员将革命的思想传入新疆危及他自身的统治。“因为他认为出关的汉人都是“孬种”,所以他一直是拒绝北京政府往新疆分发官吏、学生和遣送垦民或罪犯的。到1915年,他把留居新疆的候补官吏和投奔他来的亲属故旧也大量的资遣回籍”。正是杨增新这种用人观念使得身为新疆土著民族的锡伯族得以脱颖而出,受到新疆省政府的重用,这也表现在对外领事的派遣方面,当时杨增新就曾对担任过宰桑领事的广禄说过:“新疆的事情一定要你们新疆本地人来办……日后即使遇着内忧外患,本地人为本地办事,总要比外地人关怀的多”。因此在杨增新时期对外领事的派遣方面还是以新疆本地人为主,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锡伯族领事。

(二)晚清民国前期新疆本地人口结构和教育水平的变化

清乾隆二十四年收复新疆后就大规模的组织内地百姓向北疆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其中汉族百姓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东部地区,从事农业等生产工作;满族、锡伯族和察哈尔蒙古等是作为军队驻防移驻北疆的西部地区,主要从事游牧等活动,其中锡伯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牧业。到嘉庆道光年间新疆人口达到顶峰,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到处一片与内地社会无异的风土人情。但后来同治光绪年间新疆发生回民起义,对新疆北疆地区的人口造成极大的损失,到处呈现出荒凉的景象,自乾隆以来建立的汉族移民社会呈现土崩瓦解之势。虽然后来在新疆建省等利好因素的作用下,北疆社会的人口数量逐渐得到恢复,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于外来移入人口大多数是穷苦百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在新疆的世居汉人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人非常有限。锡伯族虽然也在这次战乱中受到打击,但人口损失相对较少,当时的锡伯领队大臣色普希贤也十分重视教育。“清政府收复伊犁后,补发了各营所欠的官兵饷银,色普希贤看到锡伯族军民生活比以前都有所改善和提高,他就用这批银子在锡伯营各牛录办了八所官办义学。从此,锡伯族子女开始在义学里学习文化知识,结束了只有有钱人子弟才能上私塾和女孩子不能上学的历史。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满文《圣谕广训》、《八旗戒训》及译成满文的《诗经》、《三字经》、《千字经》、《四书五经》等。以后,义学不断扩大,色普希贤从惠远聘请了汉族老师,从锡伯、索伦各牛录挑选了五六十名学生,在惠远官仓内专门学习汉语。”这些措施使得锡伯族教育水平提高较快,和新疆本土的汉族比较受教育水平更高,而且当时占新疆人口多数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特别是还未进行大规模的汉语教育,因此新疆省政府在选派驻外领事的时候更多考虑文化水平较高且懂一定汉语的锡伯族。

(三)锡伯族聚居的伊犁地区与俄国相邻,深受俄国文化的影响endprint

同治年间爆发的回民起义冲击着清王朝在伊犁地区的统治秩序,当时游牧于霍尔果斯一带的索伦营不敌起义军退入俄国的阿拉木图地区,当中就有很多锡伯族军民。后来经过清朝俄国当局将他们遣返中国,“两年多时间在俄境内滞留的索伦营锡伯等族军民,因与俄罗斯军民直接接触和交往,对俄罗斯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锡伯族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俄罗斯的文化。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军推翻伊犁将军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时候,1871年俄罗斯政府以替清朝政府代管的名义占据了伊犁地区达十年之久,一直到1881年清政府收回伊犁为止。在占领伊犁的这段时间里面,俄国当局强迫当地的锡伯族百姓接收俄国统治,对他们的生活习俗进行强制改变,锡伯族百姓就这样被动接受俄罗斯文化,在俄国统治结束后俄国文化的影响还在伊犁锡伯族中存在。20世纪初锡伯族在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扎拉丰阿和喀什噶尔道通商局译员福善两人的倡导下开始留学俄国的活动,“他们二人均出生于索伦营,一個9岁、一个6岁便跟随父母于1866年流落到俄国,自小见到新世界,学会了俄语。”1903年上述二人派关清廉、音德善、萨拉春、巴图沁和春保5位前往阿拉木图学习,后来这五人中的四人都担任过驻中亚领事馆的领事,这些领事们后来在苏联中亚地区工作时,又带领一批批的锡伯族青年到苏联留学。正是在锡伯族中流行的赴苏联中亚地区留学的潮流,使得一批锡伯族青年熟练掌握俄语,从而在新疆省政府派遣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时占得语言的先机,这可以说是后来锡伯族领事占多数的重要原因。

(四)锡伯族普遍懂得新疆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锡伯族聚局的伊犁河谷是新疆多民族生活的地区,在清政府刚收复伊犁不久,为了解决当地驻军的粮草问题,便效仿准噶尔蒙古从南疆各地迁移维吾尔百姓到伊犁开荒种地,从此伊犁河谷变成新疆维吾尔族聚局的地区之一;后来游牧于中亚草原一带的哈萨克族由于受到俄国政府的压迫,开始向伊犁草原迁徙放牧,后来也成为新疆哈萨克族聚局的地区之一。锡伯族百姓在长时间的工作生活中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交流交往,逐渐学习掌握了他们的民族语言。当时生活工作学习在苏联中亚地区的侨民主要是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驻外领事懂得他们的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方便与侨民的交流,这样锡伯族领事的多种语言优势就得以发挥,“巴松如领事通俄、维、满、汉文字,对同人谈话,分用四种方言。”这里的巴松如就是时任驻阿拉木图领事的巴图沁,从中可以看出锡伯族领事普遍掌握多种语言,在对外交流,保护侨民的时候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正是上述这些因素使得锡伯族在民国前期新疆省政府派遣驻外领事时更占优势,使得一大批锡伯族领事活跃于新疆对苏联的外交舞台,但随着新疆当局统治者的交替,统治政策的变化,新疆当地年轻俄语人员的培养等原因,思想偏保守的锡伯族领事不再受到新疆继任统治者的欢迎,取而代之的是更年轻思想更加开放的领事们,锡伯族领事逐渐退出新疆历史的舞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锡伯领事民国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中国—东盟区域突发事件中的领事保护合作机制构建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