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角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探析*

2018-01-24 17:33唐璐瑶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理论课辅导员协同

唐璐瑶 崔 健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宣城 242000)

一、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协同理论是德国斯图亚特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时,如何通过内部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最初应用于生物系统,其探究的普遍规律性逐渐适用于其他社会系统。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民族的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多种教育因素、多种教育渠道、多种教育力量、多种教育影响的共同作用。

(一)协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协同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科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行之有效,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协同理论处理的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的系统,按照一定规律或者规则协同作用后,形成稳定、有序的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家庭构成了外部系统,学校内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等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子系统。协同理论的基本思想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将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优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之举。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矛盾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有待提高。主要面临以下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合力不足。从工作状态看,虽然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力量,但是二者分别在不同部门和院系,工作上的交叉较少,辅导员忙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事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课堂教学与科研,两支队伍的交流协作甚少,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同机制。从工作成果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分别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从协同作用角度,整合两支队伍的作用,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两支队伍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双方各自发挥单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从工作效果看,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冷漠,兴趣不高,消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积极性;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降低了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度,局限于事务性工作,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战略高度与大局视野,这两种现象的存在降低了二者工作的内在活力与动力源,加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局面。

二、协同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协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面临的矛盾困境,将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前者是主阵地,后者是主渠道,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二者只有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认同自己的身份,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相互协同。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大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与系统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由于以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高校辅导员多是其他岗位的教师兼任,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逐渐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职业化是对行业的外在要求,专业化强调的是辅导员的内在要求,包括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协同路径分析

1、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平台

建立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战略联盟,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要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树立共同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爱学生,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协同合作。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立德树人体现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教育事业的长期任务。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的引路人,提升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前提。这样,才得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机制。制度是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持续协同的保障,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隶属于不同部门,岗位要求与考评机制不同,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协同与交流列入考评机制,有助于实现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协作常态化。比如,建立辅导员与思政理论课联系制度,辅导员与思想理论教师定期交流,实现信息互通,协同育人。建立科研协作渠道,鼓励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或课题,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深度协作搭建桥梁,使得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由日常工作的协助配合,向协同开展深度研究转变,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产出科研成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二课堂”。在传统意义上,第一课堂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室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除了理论教育以外的各项实践活动,渗透在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中,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需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制度的健全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配合。

组织上统一领导。一般而言,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教师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两支队伍在各自部门分别展开队伍建设。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性,校党委需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统一领导,从战略高度筹划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组建统筹两支队伍建设的协调部门,制定管理、考评等制度,规范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规定辅导员可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互补,使得辅导员在具备日常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具备专业的思政理论的同时,也掌握日常管理学生的技能,二者都实现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全面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定期交流,定期开展沙龙、座谈会,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讨论交流,使得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就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中遇到的新的难题和热点展开探讨,在交流中共同增进业务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开拓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符合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结合都展现了惊人的成效,大学生处于成长旺盛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辅导员与高校思政理论教师共同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开展与大学生的互动,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展开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利用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通过搭建平台、策划活动,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等多项功能,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与导向功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在大学生的校园论坛建立讨论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负责发帖、回帖,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推出网络文章、问题调查、微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灌输式理论教育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应对心理。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协同合作,只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将协同理论科学地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探索并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在不同时间、空间了解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整合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辅导员协同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