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 言意共生

2018-01-24 01:38戴拥军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情理交融。“情”指人的情感,这里特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情怀。“理”指学生学习中获得的理性的认知和道理。而言意共生则是从文本价值出发,关照阅读教学。“言”即语言、阅读、表达。“意”就是文字背后的文章核心、作者感情、个人见解等。“情理交融,言意共生”其目的在于以情感浸润人性,以理性启迪智慧,在关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前提下,让学生愉悦、积极地学习,促进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提升。

关键词:情理交融;言意共生;教学价值

《钱学森》一文中心明确,赞扬了钱学森拳拳的爱国之情;内容明了,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结构清晰,采用了倒叙手法,抓住三次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这样的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稍加思忖,课文内容、文章主旨、课后练习都可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基于学情教师该如何定位教材的核心价值?教学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多一些这样的追问,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情理交融言意共生”。

一、 高屋建瓴,開阔阅读视野

《礼记·学记》中谈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有鉴于此,面对我们接触到的一篇篇文章,教师要将每一次教学活动,作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淬炼的一次机遇,与学生齐学习,同发展,共提升。

(一) 从单元教学中关注文本价值

《钱学森》《给家乡孩子的信》《詹天佑》《鞋匠的儿子》构成一个单元,这是一个爱国主题的单元,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名人轶事,他们内容迥异,形式不一,各自的文本独有的特色是什么?在纷繁无数的变化中的共性是什么?教师要在这两个问题上作深入思考。都是写人文章,都是通过典型事件,扣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两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除了《詹天佑》一文写传统意义上的“大”事,其他内容都是侧重于以小见大,在细微处见精神。《钱学森》一文没有着力写他“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而只是抓住三次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值得师生品味。

(二) 从课例细读中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教学要架构从学生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钱学森》一文,学生对人物了解有多少?如果学生对人物了解仅仅停留于文本的779个字,停留在钱学森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上,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很难有大的提升,教学依旧是照本宣科。让学生了解钱学森其人其事,教师要做好课前阅读的导读推荐:让学生了解“钱学森之问”,知道钱家曾经是帝王之家,出现过钱镠这样一位保境安民的杰出君王,了解近代钱家人才出现“井喷”现象。甚至学生去读读《钱学森的故事》,这些对于学生与文本对话大有裨益。对于一些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人物的学习,课前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占有资料,为学生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储备。

针对文本,教师要自我梳理知识盲点,加强阅读、学习。课堂的精彩生成,更多源自于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记录的“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钱学森一文中1934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地位,“冯卡门”其人等细节内容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有的内容还要整理成简洁文字,便于课堂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发现教材中独有特点,让自己课堂充满理性的思辨,才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场做好充分准备。

二、 比较推敲,确定核心价值

比较字面意思是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本质的认识,利于教学活动中内容的挑选、取舍。

(一) 从文体出发,梳理教学内容

《钱学森》一文是写人文章,而且是写名人故事。首先我们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事件,文章选取了两个事件:一是写钱学森在美期间不忘祖国,一是归国后为我国导弹和火箭发射作出贡献。其次梳理文章知识点,生字教学、词语积累、语言感悟及倒序手法是本节课在练习中所呈现的内容,也是教学必须要保底的内容。

(二) 比较推敲,确定核心价值

教学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从文体出发,写人文章中典型事例必须让学生了解,本文很显然将钱学森在美期间不忘祖国作为重点,这种安排材料的妙处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知了解。其次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主要从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品评语言应该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第三,倒序手法应该是本文的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

三、 以读促思,突破核心段落

《汉字字源》中讲道:“汉字是世界文明古国所产生的原始性文字中唯一现在还在使用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体系。”中国语言文字具有很深的表意层面。传统教学中反复吟咏、诵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今天我们依然强调语文学习离不开读书。学生可选择朗读、默读、熟读、精读等方式把握内容,而师生间的交流对话则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的催化剂、助推器。

(一) 在默读中静思

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语言描写,分清语言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钱学森的话语,一部分是海军将领的话语。而教学重点放在钱学森的两次语言之上。从课文内容安排详略上我们也能看出。学好钱学森的语言,再学作为侧面烘托的海军将领语言描写便水到渠成。教学中可以设计三个环节:一是学生画出钱学森两处语言。二是师生商讨,该如何来品味语言?三是请同学们自读2~4自然段,用上我们讨论的方法,思考这两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这两次语言中你分别感受到了怎样的钱学森?学生做批注。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留足时间让学生默读静思,让学生联系自己积累以及生活体验来理解内容,自主地表达个人观点。

(二) 在追问中深思

在交流环节,我们认真倾听学生自得自悟的成果,还要在学生学习基础上进行追问,让学生思考更加缜密,理解更加深入。第一次钱学森语言的理解中,我们可以追问“美国政府会给他怎样的待遇?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工作条件?谁来大胆想象一下。”在追问中学生理解“优厚、富裕、优越”,从而更好地理解钱学森对财富、名利所表现的初心不改。第二次钱学森语言的理解中可如此追问:“留学中有人劝说他,劝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是不是说话的留学生不爱国?”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对实际困难的理解,也才能更好地理解钱学森在此时所说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 在点拨中顿悟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全面,囿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时需要教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如何更好地体会钱学森在美国所享受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教师可以补充两段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思索、理解、感知。其一是钱学森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的待遇:钱学森参与研究的麦哈顿计划,是當时美国秘密的军事研究项目。其二钱学森导师冯·卡门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空军科技奠基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被誉为“超音速之父”。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了钱学森坚定的爱国意志。有了这些材料支撑,学生的理解才能拥有根基,朗读才能发自内心,人物爱国精神才能融进学生血脉,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以特定时间、场合的语言描写的震撼力。

(四) 在朗读中升华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又是积累的方式,更是表现学生理解情况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必要的朗读不可或缺。第一次语言描写学习尾声教师可以安排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当冯卡门对钱学森说,你是不可多得的科学人才,留在美国,跟我发展,你将前途无量,钱学森会这样回答?”“当美国国防部长说,钱学森留在美国,为我们工作,你想要多少报酬都给你,你可全家移民美国,名誉、地位都给你。”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反反复复的理解阅读中,咀嚼言语,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的素养。

语文课堂倡导情景交融,言意共生,才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感悟于心,在与文本对话中汲取文章精髓,练就鉴赏慧眼,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精神人格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赵红玉.如何写好记叙文[J].西藏教育,2012(12).

[2]连忠友.依托语境让阅读教学“言意共生”[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3).

[3]朱志林,孙双金.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实践的地——《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点[J].江苏教育研究,2010(5).

[4]易迎春.用心读抓语言悟情感——谈《钱学森》教学中的关键性细节设计[J].引进与咨询,2006(9).

作者简介:

戴拥军,江苏省句容市,句容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
谈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例谈默读在阅读课堂中的教学价值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语文教师眼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课堂中儿童诗歌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