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书(修改前)

2018-01-25 12:18浙江一高考生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无字三本外墙

浙江一高考生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开头点题,符合“考场作文入题要早”的原则。但是后一句表意不明,是谈书的内容,还是谈读书之功?未说清楚。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联系材料阐述观点,不错。但是最好将“向外”与“向内”的“读书”之举与“三本书”联系起来谈,表达更精准一些。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获得精致的装饰。

这个比喻极为不妥。首先,这“一本本书籍”是指哪一类“书”?这应交代清楚。再次,“书籍”又怎么能只是一种“外墙”?它应当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这个比喻也须修改。书本知识应当是一种基础设施,个人阅历则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上的个性化的建筑。

阅读“心灵之书”,是对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阅历加以融合、反思和取舍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的过程。将“心灵之书”说成是“精神世界的装饰”就弱化了“心灵之书”的价值。将“三本书”借比喻加以阐释是可以的,但比喻都不够精当,必须修改。

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 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都自觉地在地铁中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 用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浮躁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更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将“物质世界”改为“红尘世界”似更妥帖。

不是“利用”而是“浪费”

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将此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

这段举例、对比论证处理得都还不错。不过最后一句可再作充实,突出读“有字之书”是基础,舍此,其他两本书更无从读起。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这一段是对“读书”意义的拓展,可惜未具体点明。所以,该段前面应加上一个过渡句——“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以承上启下。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这一段属于可有可无的“辩证性”论述。有之,内容更全面;无之,文意更纯粹。各人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决定取舍。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绎。那么,我们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最后两段收束全文,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末段缺少鼓动性。第一句“人生之书”改为“有字之书”更好,因为“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指的是“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而“读人生之书”已涵盖了这两层意思。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老师点评】

本文审题立意准确,框架结构合理,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对“人生之书”的含义诠释得不够准确,用喻不当,对其意义的揭示也不够到位;二是很多论述语言比较含混,一些概念阐述得不够明晰,影响了作者观念的传达和文章主旨的揭示。

【修改意见】

一是对人生三本“必读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阐释分析要清楚、明晰,无论是用平实的语言诠释,还是通过比喻作形象诠释,皆须精准到位。二是论述语言须明白、透彻、精粹。观念清晰、表达到位的文章方能直入人心。

猜你喜欢
无字三本外墙
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施工工艺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会思考的食物
《无字》与《青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