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比较与教法选择

2018-01-25 22:11王明泉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室浙江杭州3112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共同性要素法治

王明泉(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室,浙江杭州 311200)

为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法的选择应与不同核心素养要素的培育要求相适应。因此,有必要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在把握它们的共同性的同时,厘清它们的独特内涵和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选择既体现共同性、又反映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一、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比较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这四要素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它们在独立和差异的基础上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统一体。

(一)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共同性分析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是下位概念与上位概念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又都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四要素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关于共同性的论述已经很多,包括形成机制的一般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且高度一致,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内化与建构的过程,是活动与体验的结果,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等等。

(二)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差异性分析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我们在肯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具有共同性的同时,也要努力探求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1.内涵外延不同

朱明光老师曾明确指出:“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1]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科学精神的内涵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关于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内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有详细的表述,同样可以看出它们的明显差异。

2.育人价值不同

四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四个要素,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人。“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有思想,就是能坚守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拥有并享受这样的尊严;有担当,实质上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唯有公共参与才能真正体现这种担当。”[2]41可见,这新“四有”就是四个要素分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使命。

3.养成机制不同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如何养成的?政治认同如何达成?科学精神如何凝聚?法治意识如何形成?公共参与如何实现?除了知、情、意、信、行矛盾运动的过程等共同的机制外,基于各要素独立的内涵外延和独特的价值,它们必然有自己特殊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说,追求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利益的有利分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争取有利的政治利益分配最终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就告诉我们,要达成政治认同,必须使人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身利益与所要认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高度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

科学精神,从不同角度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其核心词不外乎崇尚科学,发扬理性,尊重事实,自主选择,合规律,合原理等,它的反面就是愚昧和无知、迷信和盲从、封闭和僵化。总之,有科学精神的人就要会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竺可桢先生曾言:“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一论述明确区分了政治认同素养与科学精神素养的形成机制。可以说,科学精神的养成,最主要的是一个“辩”字,只有通过辩才能明是非。“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通过“辩”,在价值冲突的经历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坚定认识,在反思与追问的循环中养育智慧,从而最终凝聚成科学精神。

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各种行为规范中,法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因此强制性也可以说是法的最主要的特征。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道德的人常会因为不懂法而犯法,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懂法而不敢犯法。可见,个体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机制有很大差别,道德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内心的修养,而法治意识的养成更要靠外来的影响。不懂法、不守法,甚至违法犯罪,不仅自己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会遭到破坏,而且行为主体自己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被追究刑责。当然法律也有温情的一面,如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公平正义的伸张,但这一温情同样建立在强制和权威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经常地感受到这些,人们才会最终在内心确立法律神圣和权威的观念,法治意识才能得以形成。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要否定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关系。

公共参与与其他三个素养要素相比,其养成机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实践性。它的内涵本身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来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可见,公共参与素养的养成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在有关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使公共参与得以实现,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法选择

(一)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反映差异性

这源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

鉴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存在共同性,教学当然要服从于共同的培育规律,采取共同的培育策略和方法。这一点,无论是过去为“三维目标”而教的时代还是现在为培育核心素养而教的时代都是一致的。而关于这些共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但应强调,用好这些策略方法是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前提。新课标提出了本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包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积极倡导,系列化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2]41等,就是共同的教学策略建议,它们相互之间也有交叉,不能截然割裂。

鉴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还要根据它们的独特内涵、育人价值,特别是它们特殊的形成机制,找到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能反映这些特殊性的教法选择和策略取向,供老师们参考。

1.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要突出利益的一致性

总体上说,当下我们的政治认同就是要认可和赞同我们的国家和国家制度,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以及我们的意识形态。培育这一素养,就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自身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相连,自身利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高度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同,我们就要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才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才使我们个人有了锦绣年华;要通过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从而进一步坚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当然,这里说的自身利益并不仅是个人利益。

2.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要突出教学的思辨性

何为思辨?如何思辨?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致同学们”中有一段话:“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这或许就是对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策略的最好注解。这种思辨教学的策略不仅适用于哲学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各模块指向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教学。如同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相关的许多问题供学生思辨,拓展学生的思路:假若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将会怎样?看现实,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承担起领导中国的责任?西方多党制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如何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角度看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优势?等等。

3.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要突出法律的权威性

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案例的采选,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要突出法律的权威,以利于增进对法律的敬畏。2016年10月,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试卷中有一道主观题,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借钱还钱纠纷为背景设置了两个问题,分别要求从“法院态度”和“合同履行”两个角度去思考回答。做这两题,需要学生调动所学法律知识,对纠纷进行理性分析,即要用法律人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避免以常识和情感代替法律思考。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理性水平,更考查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崇尚和尊重法律的意识。考试是教学的导向,这样的考试启示我们,教学要用鲜活而富有法律意义的生活案例去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滋养自己的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要突出过程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开放的教学。它不仅强调内容的开放,要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强调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开放,要拓展教学渠道,在课内开展模拟实践的同时大力倡导课外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既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特征,也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要遵循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活动化教学。如在围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内容的教学时,可按照新课标中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提示要求,“组织学生查阅统计部门的资料,或通过访谈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哪些收入形式属于初次分配,哪些属于再分配;或统计家庭收入中来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情况……。可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评析政府利用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2]16等。

(二)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节课所采选的教法并不只有一种,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常理,也是现实。我们谈论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差异性以及基于差异性而采用某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并没有否定它们的共同性和基于共同性而采取的策略。还要认识到,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并不是简单指向某一个核心素养要素,而是有的只有一个,有的则有多个甚至全部四个,如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必然要指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三大要素。

总之,不能将一节课、一部分教学内容、一个素养要素、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化地一一对应。同时,又要认识到,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指向太多的核心素养要素目标,运用太多的策略方法,也为现实条件所不允。所以,现实的做法是,一节课中,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性质,设定某一个或两个核心素养要素为主要指向,再以体现这一个或两个核心素养要素特殊性的特定策略要求为依据,以某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方法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来实施教学。这应该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得以真正落地的最佳途径。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共同性要素法治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