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载体

2018-01-25 18:58徐倩倩徐旭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新时期现状德育

徐倩倩+徐旭冉

摘 要 随着当代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也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为切入点,尝试分析通过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 新时期 德育 工作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责任。加强德育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的德育目标,以大学生社团作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俨然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1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

1.1.1文化多元背景下政治理想的淡化

当代“90 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现状总体呈积极向上趋势,大多数学生在成长期间都亲历了身边生活和境遇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对于国家的改革发展也有了充足的信心,也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非常坚定。但同时,新时期东西方思想频频交织碰撞,文化多元性不断涌现,新媒体传播急剧加速,信息获取渠道飞速拓展,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幼稚、政治信仰迷茫、民族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社会和国际上的不良思潮影响,对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置若罔闻,对靠近党组织的态度不积极,甚至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目标失去信心,产生动摇思想。

1.1.2社会快速进步与道德体系构建的矛盾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成份、社会结构等的多元化造成了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大学生的人格尚未完善,在此洪流中,极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行为上出现不和谐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懒散、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习失范行为;网络谩骂、用语脏乱、散布谣言等网络失德行为;不守时、不诚信、不遵守公共秩序、品德低下等社会公德失范行为。

1.1.3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市场经濟发展迅猛、社会结构转型剧烈、新媒体发展迅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社会需求、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趋于多样化,也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开始多维度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创新求新意识较强,喜好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思想、新观点,善于通过各种新媒体方式获取外界信息。拜金主义思想日趋严重,索取欲望、权利欲望强烈,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注重物质享受,偏重于经济价值和权力价值,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

1.1.4家庭教育与自我主义的塑成

新时代大学生多数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的过于呵护,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过分强调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膨胀,过分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崇尚物质至上。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分考虑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实现,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1.1.5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严重失衡

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多数大学生,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心理承受能力变的较为脆弱。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离开了父母,走进了集体生活,地域文化的差别和生活学习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效应。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而现实中他们却偏偏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抗挫折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有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高校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有增高趋势,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心境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也使得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2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分析

2.1德育资源利用情况

我国高校在新时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充足,开发和利用能力有限,使得德育资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环境要求,德育资源的重要优势无法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发挥。近年来,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如QQ、微信、微博、手机软件等获取信息量的方式非常普遍。但高校的许多德育工作者,还不习惯利用这些新兴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使这些德育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2.2德育教育方式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在德育教育方式上手段单一,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说教灌输,讲课内容空洞。实践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选择忽视忽略,部分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形式主义严重,使得学生缺乏共鸣感,学习效果非常差。随着新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德育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带来了一些新的德育方式的探索机遇,但高校德育工作者并未与时俱进,依旧采用陈旧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一些现有的课程中并没有渗透德育内容,致使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并未体会到德育蕴涵的科学精神。

2.3德育考核体系运行质量

对德育的考核,主要包括对过德育管理、德育实施过程的考核以及对德育教育效果的考核。当前高校的德育考核中,过分强调了大众化标准,从而忽视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和发展要求。统一的德育考核标准并不适合所有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考核结果并不认同。另外,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复杂化难度化增加,德育考核标准不断泛化和模糊,“重结果、轻过程”也成了目前德育考核体系中不完善的部分。德育考核的等级很大程度上与评奖、评优等荣誉考核挂钩,“功利成分”驱动着学生对德育等级的追求,而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却很少评估,只注重结果而轻视了德育考核对高校的教育和促进作用,无法保持着良性循环的激励。endprint

3大学生社团的特征

3.1数量众多,涵盖面广

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涵盖面广。以我校为例,目前登记在册的学生社团共有131个,涉及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人文艺术类、服务实践类等多个领域,近50%-60%的学生自发参加了社团活动。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多元化兴趣社团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社团挂靠的单位涵盖校内所有学院,社团成员也遍及了学校所有的院系,同时还邀请了各学院的专业老师及各院系的团委书记作为指导教师,成为全校党团建设、德育教育的重要的学生组织。高校社团的参与人数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在学生中更容易被接受,在新时代的德育教育中可发挥“星火燎原”之势。

3.2有较强的参与自主性

学生社团是一种非正式学校团体,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基于某种兴趣、特长或者特定的需要等原因组合在一起,经学校党团组织对其成立宗旨、目的和活动规则等进行审查,便可批准其成立一个社团。社团成立之后,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其开展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等等都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有很大的参与自主性。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强,对于传统的“说教”德育方式往往不予接受,但却热衷于自主选择加入社团来实现人际沟通、自我表达、个性发展的需求。

3.3团体凝聚力强

大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学生集合,这些学生的共同点表现在对工作、学习、兴趣等具有目标趋同性。爱好和志趣相投是同一社团中成员最明显的表现,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这也是社团的生命所在。目标的趋同性,使大家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出极高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同时,社团活动灵活多样,方式新颖创新,满足了学生对友情、信任、尊重、归属的需要。因此,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相较于班级来说更为密切和谐,社团的团体凝聚力甚至更强。

3.4组织管理相对松散

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自由度较大,并且成立是以自愿为前提,吸引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凝聚而成,其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灵活多变,也符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也有相应的章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团成员也有约束,但相对来说却是很有限的。社团的运行和传承,主要靠社团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学习以及兴趣、志趣等多方面的磨合来协调,而不是靠各类规章制度来进行严苛的约束。甚至有些社团对成员的活动参与度也不做过分的要求,保证大家都有绝对的自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团组织相较于班团组织来说具有更大的松散性。

4以大学生社团为德育工作載体的价值剖析

4.1思想导向,正确领航

目前高校社团是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才予以批准注册,无形中确立了大学社团的思想导向。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可以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里,得到锻炼自我和提升能力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党团组织的正确指导和领航下,自愿、自主、自发的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激发爱国情感和政治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潜移默化的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无形中培养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正确价值观。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可以将德育教育通过某些社团的活动内容更好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让社团在传播德育理念、弘扬社会公德中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

4.2情操陶冶,传承文化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发展,他们求新求异、个性十足、行为独立。社团活动不同于理论说教,学生在友爱和谐的氛围激励下,共同发展进步,将自身的需要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以此培养独立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此外,书画社、博学社、读书社、汉服社等各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团在各大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些文化类社团的活动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社团的换届一代代传承下去,将社团作为文化德育的有效载体,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承发展。

4.3目标凝聚,榜样激励

学生社团能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对各类学生群体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高校的社团是由志趣相投、拥有共同目标和信念的大学生凝集组成,更易产生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同时,社团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也不断的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粘合剂。这种精神粘合剂,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将社团成员紧密的凝聚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信念。此外,高校社团的成员大多来自不同的院系,必定拥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社团骨干,这无论对社团的发展还是社员都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榜样作用,促使学生有目标、学榜样,形成浓郁的“赶帮超”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4.4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高校社团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是全方位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大学生亲自参与策划方案、组织管理。低年级学生在事务性工作上的执行力、凝聚力得到很大锻炼,中高年级学生则在领导力、号召力上获得提升。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意识、人际沟通、表达能力都能全方位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新时期的时代变化赋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德育工作需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开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社团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来推进德育教育活动,还需要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毛春霞.浅谈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J].农业教育研究,2015(02).

[2] 刘洪涛.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的新思考[J].价值工程,2014(16).

[3] 杨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

[4] 王志虎.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 于丹.高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6] 龚少博.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D].延安:长安大学,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时期现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