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的“四重四轻”倾向探究

2018-01-25 21:53刘继文聂明局张南洋生
科教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刘继文 聂明局 张南洋生

摘 要 2015年底以来,我国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本文提出了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容易产生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倾向。文本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应强化“五种意识”等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四重四轻 五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02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Four Stresses and Four Belitt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

LIU Jiwen, NIE Mingju, ZHANGNAN Yangsheng

(School of Optical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2015, China start the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building,we call that "Two first-cla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first-class",mainly the tendency of “Four Stresses and Four Belitt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ombining China's reality to build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five kinds of consciousness.

Keywords "Two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our Stresses and Four Belittlements"; five kinds of consciousness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各相关省市、各相关高校均开展了“双一流”方案论证和规划编制,启动了一系列建设举措。我们必须走出一些认识和实践误区,明确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的着力点,推动高等教育的腾飞,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 “双一流”建设中应防止“四重四轻”

当前全国有关地方、有关高校纷纷启动了“双一流”方案和规划的论證,相关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但在有的地方有的高校,对世界一流大学创建还存认识和实践误区,主要体现在“四重四轻”。

1.1 重国际国内排名指标,轻中国特色和社会贡献体现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高校越来越关注各类大学排行榜、学科排行榜、专业排行榜、科研经费排行榜、人才项目排行榜。以知名的大学排行榜为例,有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QS大学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行榜和US NEWS大学排行榜等,学术论文、学术声誉是这些排行榜的主要指标。有的高校为排名所累,片面追逐论文和科研指标,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产出、支撑区域发展绩效、军民结合成果、为治国理政服务等贡献,忽视了中国特色的成果应用体现。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蔡三发将这种“一流指标论”现象,比喻为“东施效颦般地进行模仿,” [1]创建一流大学征程中,我们如果仅仅刻意模仿西方,没有接中国的地气,按此发展下去永远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1.2 重科研学术显绩,轻立德树人潜绩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高校立身之本。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将美国科学基础数据库(ESI)的指标,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主要评价标准,或者唯一量化考核的硬指标。这一指标主要对科研机构近5年的出版物数量、他引次数进行量化分析统计,主要体现学术导向,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大学的职能和贡献。一些高校为了奖励刺激论文发表,出台了高水平论文重励政策,有的对一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高水平文章,奖励数万甚至数十万。在巨大科研分配利益诱惑、职称晋升论文导向驱使下,有些高校和老师过分追求显性的科研指标,却忽视立德树人这一需要长期积累投入的“潜绩”。从2017年中央巡视组对29所中管高校的巡视反馈结果来看,有的高校“重科研教学轻立德树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差距”,有的高校“立德树人抓而不实”,有的高校老师违规套取科研经费。这些问题,冲击了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之基,必须引起重视,加以改变。

1.3 重办学规模扩张,轻内涵质量提升

从上世界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很多省市和高校,都经历了高校合并重组、学生大规模扩招、校区校舍大规模扩建等历史过程。时至今日,仍有些高校追求理工医农文管经法等学科方向的大而全,却没有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有的提出教师队伍倍增计划,但数千教师中大师级学者寥寥无几;有的热衷于买地征地扩充校园,甚至是提出校园规模倍增,有的热衷于增设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但没有内涵发展理念和模式。这些铺摊子、上项目的办学行为,没有从根本上深化内部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一所高校的“理想型”模式,应该符合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品牌彰显等特征,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没有哪一家是靠大学面积、教师数量、学生规模、专业数量来取胜的。例如,久负盛名的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只有2000学生规模的大学,却先后培养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一流学科建设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卡耐基梅隆大学并非每个学科专业都世界顶尖,大家耳熟能详的是该校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endprint

1.4 重具体任务落实,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

在谋划“双一流”时,有的高校对教学、科研、师资、设施等具体建设任务论证得浓墨重彩,对现代大学制度和良好治理结构的构建轻描淡写。推进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事关高等教育改革成败,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教育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瓶颈期,不突破体制机制制约则改革很难继续深化。另一方面,深层次教育改革实际是多个相关领域的综合改革,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必须统筹协调。以大学章程为基础,如何落实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等治理体系,如何形成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协同共治、相互制约机制等问题,都亟需探索。

2 强化“五种意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成功的”。 [2]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3]对于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命题,可以强化如下五种意识,加深理解,努力践行。

2.1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不同的教育性质和目的。当前中国最大国情、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这是中国大学最鲜明的特色。在“双一流”建设中,要落实好全国思政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坚持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实际。

2.2 需要增强发展自信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国情、独特的文化和土壤,大学崛起与大国崛起往往相伴相生。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相应涌现出一批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也必将有更多大学迈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增强发展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要把扎根中国土壤办学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机统一起来,在服务人民需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2.3 需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中国的大学,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讲好中国故事,引领价值导向,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坚持党旗领航,让校园浸润在红色文化氛围中,让理想信念旗帜飘扬起来。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立德树人工作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细微处见真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师生安身立命、学习工作的行为准则。

2.4 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动力。高校要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以体制改革为抓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突破,着力完善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努力营造团结协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育英才,安安静静搞学问,扎扎实实做服务,充分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2.5 需要借鉴而不复制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且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将是中国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借鉴西方办学理念,但不要照单全收;二是要学习西方办学经验,但不要照抄照搬;三是要参考西方办学管理,但不要搞全盘复制,要走自己的模式和道路。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05-05.

[2][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6-12-08.

[3] 蔡三发.唯“一流指标”论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N].文汇报,2015-1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一流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