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路径探析

2018-01-25 10:22宗晓卫
科教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专业化辅导员

宗晓卫

摘 要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步入专业化发展轨道,但基于角色冲突的视角仍存在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等问题,分析表明通过“互联网+”思维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分级分类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体系可有效破解问题,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 辅导员 专业化 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3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has enter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ck, bu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conflict and role conflict still exists the problem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alysis show that by "Internet plus" thinking innova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carry 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unselor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eam.

Keywords counselor; professionalization; role conflict

1 现状

我国辅导员工作制度开始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的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其目的是加强学生政治工作。[1]随后,1961年、1965年、1978年、1981年、1987年、2004年和2014年国家均出台专门文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辅导员的职能由政治工作逐步扩展到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职能和工作内容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 9 个方面。其中日常事务管理还包含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军训、学生资助、学生评奖评优、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 6 个方面。该标准的出台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为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标志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现实中绝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因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导致工作负荷过重,角色定位混乱,从而工作缺乏热情,效率低下,跳槽现象频发。只有破解角色冲突问题,才能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2 角色冲突分析

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2]角色冲突通常有两种类型: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高校辅导员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常面临多角色的情景,本文从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经历,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3]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需要充当多重角色:生活保姆(处理日常事务,如火车票订票、办保险、转户籍等)、心理咨询师(解决学生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心理困扰)、就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就业信息、求职指导、就业手续办理等)、警卫员(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冲突解决)……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负荷过重,无法分清主次,角色混乱,疲于应对。

同时这些角色的某些行为规范之间存在矛盾,如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师能够倾听、共情,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导教育,需要辅导员主动出击,用道理去说服学生;作为贯彻学校各项管理规定的执行者,辅导员需要严格要求,可作为服务者,輔导员又需要和善可亲;面对家长需要提供真实的情报,面对学生又得做能够保守秘密的知己。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2.2 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角色内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所引起的冲突。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面临多个角色伙伴如学生工作处、团委、组织部、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等。每个角色伙伴期待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所建树,如学生工作处希望辅导员能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评奖评优、助困助学、就业指导、社区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团委希望辅导员能积极做好学生团建工作,参与指导学生组织工作;组织部希望辅导员加强学生党建,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介;宣传部希望辅导员能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工作;保卫处希望辅导员能做好户籍管理、学生安全教育及危机处理;教务处希望辅导员能加强学风建设,深入课堂,维持纪律,协助教学。每个角色伙伴都对辅导员提出要求,并有自己的考评体系,辅导员在各角色伙伴的期望中不断调整,常容易顾此失彼。

第二种角色内冲突是指对自己的角色认识和对自己实践角色行为的认识不一致时引起的冲突。表现在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之间的冲突。[4]理想中的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管理干部,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现实中的辅导员社会地位低,工作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琐碎的日常事务(无需专业技能),如档案整理、成绩查询、监考签到、数据统计等,工作具有直接性、事务性的特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很多辅导员无法建立认同感、成就感,失去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信心,导致职业缺乏稳定性。endprint

3 角色冲突与专业化

教育社会学学者霍伊尔(E.Hoyle)提出,专业化是一个职业(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满足某一专业职业标准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一般是同时进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专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实践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5]经过60余年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步入专业化发展轨道,但从角色冲突的视角看,还面临一些困难。可以通过提高学生事务工作效率、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辅导员专属理论知识来一步步解决目前存在的角色冲突问题,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3.1 互联网+思维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目前辅导员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越来越偏离专业化角色的方向。这些工作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需专业技能,但是面广、量大、繁琐,具有重复性。学生工作的分工历时已久,想把琐碎的日常工作从辅导员的工作中分离出去,其可能性极低。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工作应该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在把学生相关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合理分配的同时,努力开发出能够把辅导员从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智能软件。如完善全校一体化的智能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让评奖评优助学助困等数据统计科学化、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档案管理动态化;建立医保办理、户口迁移、车票订购等可线上操作的服务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办理手续,随时查看动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可以建立学生事务智能机器人,来解答一些已有固定答案的简单问题……只有从简单、繁复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辅导员才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那些无可替代的工作,用心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中的知心朋友。

3.2 开展分级分类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终需求是“自我实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辅导员理清角色混乱的困惑,看到发展的途径及目标。辅导员工作内容广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九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可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一个人的角色承载能力有限,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要想把辅导员培养成能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全能型人才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生工作高度分化和精细化的形势下,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能力、特长和职业目标,先选择一个作为主要努力的方向,力争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型辅导员。学工部应指导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其自我成长和专业成长中主观意识,并根据不同的发展意向来分类制定管理和培训方案。同时构筑有利于辅导员成长的平台,让每一类辅导员能够有渠道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为辅导员提供成长的动力。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一致的发展平台能够让辅导员在众多角色中找到重心,潜心研究该领域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提供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优化队伍结构。

3.3 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体系

辅导员专业化即要求其能够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拥有专业理论作为支撑,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辅导员转变。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向专业化的关键。社会学家布朗德士(Brandeis)将“专业”这一概念描述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进行以职能为特质的上岗培训,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不是简单的从业者的谋生工具。[6]理论的完善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基础。辅导员工作范畴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缺乏专业归属是导致辅导员角色间混乱的根本原因。而僅仅依托某些现有专业,已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角色混乱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能够指导辅导员实践的专属理论,从源头解决非专业化的问题。辅导员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可借鉴国外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经验,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我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形成辅导员专属理论,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工作。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给了辅导员敢走、愿走专业化道路的理论自信,有效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2] 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3][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76.

[5] 培格曼最新国家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42.

[6] 劳凯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J].教育研究,2008(2).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专业化辅导员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